張兵
某家中央媒體最近要曝光地方某個問題,記者采訪結束后,當地宣傳部門帶著大隊人馬來北京,托關系、找人脈、約飯局,希望媒體“通融通融”,這是某些地方應對媒體的慣用方法,然而,這種思維該改一改了。
面對媒體監督,個別地方領導干部“抵觸”,并非少見。面對事實或顧左右而言他,或試圖找關系“滅火”,在他們眼里,輿論監督是來“找碴兒”“挑刺兒”的,“來者不善”,于是“能躲就躲,能蒙就蒙,能瞞就瞞,能拖就拖”。
媒體是什么?為什么要有輿論監督?輿論監督是我黨的優良傳統之一,是對黨中央明令禁止、明顯違法違規、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典型事件,由媒體進行新聞調查,通過批評性報道,督促有關責任方及時糾正錯誤,改進工作,更好地貫徹黨和政府政策,反映群眾訴求,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和諧。
正確的輿論監督,激濁的目的是為了揚清,曝光問題是為了推動問題解決,監督丑惡現象是為了防止類似現象再次發生。雖然被批評的現象是陰暗的、丑惡的,但輿論監督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民感到黨心與民心同頻共振,更加相信黨和政府。
也有一些單位不知道如何應對媒體,甚至一些央企,在面對媒體記者核實問題時,上來就讓律師事務所發函,到處找理由,躲避采訪。這樣做,表面很強勢,實際上是外強中干。媒體需要的是真相,不管是面對老百姓還是大企業、或者機關,媒體的職業倫理就是實事求是,客觀理性,依法依規。如果覺得讀者反映的情況不屬實或有偏頗,完全可以和媒體真誠溝通,任何一家負責任的媒體,都會認真聽取的。動輒發律師函,固然是你的權利,但卻不是解決之道。
對于報道事實、采訪對象提供的材料,媒體記者會逐一進行核實,這是媒體工作的必要程序,也是基本的職業準則。無論是新聞價值的評判、新聞材料的取舍,還是新聞主題的確定、因果關系的思考等等,都必須建立在客觀真實的基礎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監督和正面宣傳是統一的。”但在實踐中,一些人把輿論監督與正面宣傳對立起來,對輿論監督在心理上抵觸、在行動上反對。一些地方和單位,對輿論監督,首先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想著如何掩蓋、“滅火”。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同時,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發表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的批評性報道。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一個是報道成績,一個是曝光問題;一個重在表揚,一個重在批評。二者看似對立,實際上是有機統一的。
領導干部能否正確認識和對待輿論監督,善管善待善用新聞媒體,是考驗一個干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一個干部政治上成熟的標志。
面對媒體輿論監督,不用怕,更不要躲,最好是借這一“東風”,反思矛盾產生的原因,積極回應媒體,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妥善迅速化解矛盾,而不是將問題越拖越久,越拖越大,越拖越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