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凱
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
新發展階段指的是面對即將進入的“十四五”時期。對于國際形勢,關鍵詞是“動蕩變革”。會議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就國內發展而言,關鍵詞是“高質量”。具體到經濟角度,區域經濟競爭的本質是城市之間的競爭在經歷了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等硬實力比拼階段后,已經演繹到營商環境等軟實力的比拼。營商環境,包括政務服務環境、城市公共服務環境、社會安全文明環境、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
優化營商環境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經濟增長更多依靠規模擴張和要素驅動。而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是高效、公平和可持續發展,具體體現為資源配置效率高、產品服務質量高、技術水平不斷升級等。轉向高質量發展,既要求發展方式和增長路徑的轉變,更要求體制變革和機制創新。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發展的體制性、制度性安排。通過優化營商環境,能夠打破制約資金、勞動力、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促進要素流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優化營商環境的本質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開始以來,我國的理論和實踐工作者從不同維度對營商環境這一概念進行本土化闡釋,以此推動中國治理體系現代化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理論層面的梳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上海發展戰略研究所著的《全球城市營商環境評估研究》一書中,將營商環境定義為一個企業在某個國家或地區開展經營活動時所面臨的市場前景環境、要素支撐環境、政務支持環境、權益保護環境和城市服務環境等外部條件的總和,是決定企業進入市場的“吸引度”、企業開辦運營的“高效度”、企業實現目標的“便捷度”和企業長久發展的“可持續度”的關鍵因素和核心要件。
另外,營商環境在相關政策上也得到了界定。2019年10月國務院公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下稱《條例》)中,將營商環境界定為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條例》共7章72條,在第一章總則中的第四條明確了優化營商環境應當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
這是做好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指南針。
其次,實際工作的理解。《條例》指出,要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有的城市認為,營商環境本質上是政府給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企業和群眾是“用戶”。營商環境的好與不好,關鍵要看企業和群眾的體驗感和滿意度。上海自貿區臨港新區因特斯拉這張名片近來熱度不減。在臨港新區主政者看來:“營商環境的本質就是怎么樣讓老百姓、讓市場主體更舒服一點、更便利一點。”
歸根到底,營商環境讓城市在新發展階段更加有競爭力。而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無論什么工作,都需要回歸到如何讓市民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僅從城市建設來說,城市發展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對于企業家,政府需要的是有一份敬意、一份理解、一份愛護。因為,企業家無時無刻不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所有成功都是通過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得來的。
抓住優化營商環境機遇,助力城市跨越高質量發展彎道超車。未來城市的競爭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營商環境”的競爭。當下,大部分城市都把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大體有3條道路。
第一條是彎道超車。這種路徑需要城市依靠傳統經濟發展,在某個特殊時期通過自己的優勢實現超越,要做到并不容易。
第二條是換道超車。在原有道路上不能快速向前,于是就另起爐灶,開辟新的發展模式。如有些地區在通過發展傳統經濟和動能無法實現趕超的情況下,轉過來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創新的要求,重點發展新經濟新動能,結果是在這方面比肩甚至超越了發達地區。
比較典型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湖州實踐。前兩條道路需要城市必備一定基礎,實現自己的發展路徑,不一定適合全部城市。
第三條是借道超車。在繼續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利用一個大的機遇和更加開放合作的方式方法,借助于各個方面實現了跨越發展。這條道路既有效利用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又通過適當形式利用了外部資源和市場,可謂兩輪驅動、雙腿發力。對還不是很發達的地區來說比較務實管用,應予以高度重視。
做工作要善于借,“借”主要著力于4個方面,即借勢、借力、借方、借臺。借勢可以理解為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大勢,但最重要的是借國家的戰略大勢,戰略是機遇、是紅利、是保障條件。
過去20多年是區域發展戰略密集出臺而又效果迭現的一個時期。有人曾把政府的“借”細分為4種,即四流的政府跑資金,因為資金是有限的,有限的資金總有用完的時候;三流的政府跑項目,因為項目本身有彈性,這樣可能爭取到更多資金;二流的政府跑政策,這既包含項目也包含資金;一流的政府跑機遇,城市發展的機遇是時代賦予的,城市因為自身因素,能夠抓到的機遇是少數。而抓住了符合自身發展的機遇,就會有更多優質企業投資項目。
總之,聰明的政府總是把精力放在抓機遇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營商環境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優化營商環境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支撐,促進高質量發展、應對復雜形勢的重要舉措。所以,要借勢,地方政府要借國家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的大勢。
營商環境是城市發展的基石,招商引資做強、企業發展壯大、創新創業活躍,一刻也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對營商環境的認識,不能局限于從企業開辦到清算全過程所涉及的政策法規運轉帶來的情況,而應該看作一項觸及方方面面的龐大系統工程,涉及軟件、硬件,涉及生產、生活、生態。就整體而言,優化營商環境要做好軟硬兼施兩大文章。
首先,以營評原則為導向,用細功實功打造營商硬環境。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原則,結合地方實際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在市場化方面,要探索新的政務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以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滋養市場主體。
駐馬店市民中心。
河南省駐馬店市結合本地實際,將每月15日定為企業服務日,由市、縣主要領導帶頭,深入企業一線,查找解決問題。建立由市長任群主的政企溝通微信群,整合32條政務服務熱線到12345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號對外”。每月由一名副市長、每天由一名市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接聽熱線,并探索形成“互聯網+熱線+督查”的模式,對于企業和群眾反映的煩心事、揪心事,由市直相關部門限期解決,這是很好的做法。
在法治化方面,要加強監管執法的監督為市場主體提供法治保障。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最能聚人聚財,最有利于發展。營造公開透明的法治環境,就要把平等保護貫徹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各個環節。針對執法環節,地方政府要強化執法規范和依法行政,堅決杜絕與企業爭利及地方保護主義等行為。例如,可用電視問政方式開播行政執法監督,定期讓行政執法過程中不陽光、不透明的行為接受社會檢驗,讓行政執法做到可視化。開展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在國際化方面,要對引進的外商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努力打造符合市場規律和國際規則的良好營商環境。
其次,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服務軟實力。地方政府要營造開放包容的人文環境,努力提升民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結合地方實際,一是可以借助自然美景。經濟不夠發達的地區可以借助自然美景優化營商環境,今天自然美景已經成為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青山為打造優良營商環境提供了難得自然基礎。
二是以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社會道德建設。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社會道德建設應該從孩子抓起。駐馬店市圍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每年評選表彰宣傳一批事跡突出的“新時代好少年”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三是堅決貫徹落實好差評制度。暢通評價渠道,主動提醒和引導企業、群眾自主評價,做到現場服務“一次一評”、網上服務“一事一評”、社會各界“綜合點評”、政府部門“監督查評”。強化評價結果運用,將“好差評”結果與個人年度評優評先、單位精神文明創建相關聯。
四是推進城市信用體系建設。事前通過主題宣傳活動引導政府和企業重視信用。事中,對于企業申請的經營許可證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及時歸集信息,讓信用信息可視化。事后,采取“雙隨機、一公開”的隨機抽查式監管與重點監管相結合,針對被處罰的行政市場主體要及時宣傳“信用中國”網站上的信用修復政策。
營商環境工作無論是在理論方向給我們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指導原則,還是城市在實踐過程中貫徹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終的落腳點都是政府公職人員去做。因此,與營商環境有關的工作人員要強化認識,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持續優化政府服務的牽引力,將營商環境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