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老有所養”是所有人的美好期望,但有一些老人的養老之路卻異常坎坷。比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逐漸遺忘這個世界,甚至把自己弄丟,養老對于他們本人及其親屬都是一件難事。
他們需要治療,更需要長期照護。然而,大多數養老機構不具備接受失智、失能老人的能力,家庭的照護也面臨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壓力。
如何讓失智、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護對于我國養老體系的完善是巨大考驗。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裴曉梅。
民生周刊: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據統計,我國約有1000萬人罹患此病,在這些患者中,大部分是老人。目前對于這些老人的照護存在哪些問題?
裴曉梅:目前來看,我們可以幫助失智失能老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這和長期照護體系不夠完善密切相關。
這個體系包括針對失智、失能老人的服務,這種服務和醫療服務有區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醫療服務是有病就治病,但是老年人主要面臨的是慢性病和失能失智的問題。目前的醫療模式主要針對疑難雜癥或者急癥,對于長期照護需求,其實很難發揮作用。
長期照護服務主要內容就是醫院護理、康復、家庭病床,再加上失智、失能老人的生活起居照料,這都聯系在一起。如果我們不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他失能的程度就會更嚴重,他需要的護理可能就更多。我國的照護機構、養老機構、護理院康復醫院、康復中心的服務都屬于這類服務。這類服務正在零零散散地建立,但是不成體系。
造成阿爾茨海默病的原因目前并不太清楚,也不能完全治好,所以我們對他的服務很困難。心理咨詢師、專業服務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可以發揮作用,幫助減緩這種癥狀,但是我們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太少了。
目前我國的醫學院校很少有康復治療師的系統培養,我們的康復治療師基本都是短期培訓出來的,嚴格來說其實是不合格的。在專業人才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一個長期照護體系很難建立。
民生周刊:很多養老院、老年福利院不能接收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給一些老人帶來困難,這個問題怎么解決?
裴曉梅:養老機構不收這些失智老人,是因為他們沒辦法收。沒有能力就不收,這還是一個負責的態度。有的機構沒有能力照顧失智老人卻接收了,可能會照護不當,甚至虐待老人。
很多養老機構不懂得如何去應對失智老人的各種需求,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照護他們。這種需求只有專業人員才能理解,因為專業人員不足,所以服務不足。
近年來,政府部門在老年服務這方面花了很多錢,但有時候卻沒有解決問題,比如投資建新的養老機構,卻不知道怎么管理,造成公共資金的使用效率低,錢沒少花結果并不好。
其實我們應該認真地去建立一套系統,與其投資建立新的養老機構,不如投資建立專業培訓項目。認真地培養老年病醫師、營養師、心理醫師、康復治療師,還要培養優質的護士。現在一些職業技術院校開設了護理專業,但據我了解,他們的師資、教材都不好,專業能力還有待加強。
另外,我們不應該只把眼光放在養老機構上,對于失智老人來說,沒有什么人比家人照顧得更好了。照護失智老人最好的方式不是進養老機構,而是在家里有人陪伴。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無論是老人還是年輕人都沒有安全感,對于失智老人更是這樣的。所以幫助他們留在家里,留在他們熟悉的地方,比把他們送到養老院去要好得多。
當然,養老機構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些家庭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在身邊,不能照顧,而老人又完全不能自理,就得有養老機構來照顧他們。
民生周刊:每一個失智老人背后是一個備受壓力的家庭,怎樣給這些家庭更多支持?
裴曉梅: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子女比較少,照顧不過來,但是如果給予好的社區支持和幫助,家庭仍然可以擔負很大的責任。
比如,建立社區照護中心,子女上班去了,把老人送過去,晚上再把他接回來,這種方式比把他完全送到養老院好。不過我們需要有一些措施,鼓勵子女這樣做,鼓勵子女和需要照顧老人住在一起或者住得比較近。如果我們的社區非常友好,社區里大部分人都認識這個老人,他就可以在社區里到處走,即使走丟失了,大家也能把他送回來。
這些家庭確實也會面臨經濟上的壓力。有的地方在進行長期照護保險試點,據我所知,他們已經在考慮對失智老人的補貼了,補貼的錢可以打到老人或者照顧他的親人的賬戶上。雖然補貼不見得夠用,但是至少他們做出了一個姿態,要支持家庭來做這件事。未來隨著財政的投入,這樣的補貼可能還會增加。其實絕大多數家庭子女都是愿意照顧老人的,只不過是經濟和各種各樣的負擔太重了,他們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來做這件事情,給他點幫助,他就受到了鼓勵,愿意去做。
另外,還應該對失智老人的家屬開展教育,社區應該承擔這樣的責任,組織專業人員對他們進行一定的培訓,教育他們如何照料老人,告訴他們照料老人的過程中會有什么問題,適當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民生周刊:長期護理保險已經自2016年開始試點,近日,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您覺得這個試點效果如何?相關制度如何完善?
裴曉梅:有的地方做得比較好,試點主要是在城市,而且是地方財政資金比較充裕的城市,比如上海、青島。這些大城市的長期護理保險資金是從醫保的結余里拿出一部分,財政補貼一部分,有的地方個人也交一部分,有的地方還動用了一些福利彩票基金,拼湊起來。
各地方的試點模式其實都不太一樣,大部分還是和原來的醫保資金的結余有關。但是有些省市的醫保沒有結余,各地不平衡,需要政府進一步統籌考慮。
建立一套長期照護體系,要注意服務、專業人才、公共資金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找出一些好的公共資金的使用辦法。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的意義非常大。過去政府對老年人照顧主要集中在城鎮的“三無老人”和農村的“五保戶”,范圍比較小。但在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地區,只要老人失智、失能達到一定程度,不論他的家里情況怎樣,都會獲得保障,這樣公共資金使用的覆蓋面就非常大了。這實際上是社會保障制度的一種擴展,會帶給大家一種安全感,就是在你有需求的時候會有人幫助你,這一點對于老人來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