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
摘 要:推進中俄自貿區建設對于深化兩國經濟合作以及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具有重大價值。當前,中俄自貿區建設面臨著雙邊經濟規模差異大、企業科技創新力弱、貿易層次較低以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足等制約。但雙方在資源、人力資源、科技以及產業結構等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具備建設自貿區的基本條件。因此,中俄雙方應該著手開展可行性研究,按照“先易后難”、“分層次、分階段、分區域”的原則推進,注重早期收獲及先行試點,到最后全面鋪開及建立。
關鍵詞:中俄;自貿區;貿易;互補
自從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加快自貿區構建戰略以來,中國參與的雙邊或多邊自貿區的速度明顯加快。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全面推進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體系建設。如今,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加速推進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締結雙邊、多邊自貿協定,是對逆全球化勢頭的重要遏制。截至到2019年底,中國已經與東盟、新加坡、智利、瑞士等19個國家或地區建成了雙邊自貿區;與挪威、以色列、海合會等8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正在進行締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與孟加拉、蒙古、加拿大、哥倫比亞等8個國家正在開展建設雙邊自貿區可行性研究。
國務院在《關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要力爭與中國毗鄰的所有國家或地區構建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網絡。俄羅斯與中國有著僅次于中蒙之間的陸地邊境線,兩國經濟互補性強,也是“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的重點區域。在逆全球化及俄羅斯面臨歐美國家經濟制裁的前提下,構建中俄自貿區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一、中俄自貿區構建的制約因素
(一)兩國經濟規模差異過大
如前所述,雙邊自貿區建設在經濟規模較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的經濟體之間更加容易實現。當前雙邊自貿區談判最快的巴西-智利自貿區,雙方用了3個月時間就達成了協議,主要就是因為地理位置接近,經濟體量差異不大。如果雙方經濟體量相差過大,經濟體量較小的一方對構建雙邊自貿區就會心存顧慮。中俄兩國經濟體量相差過大,是阻礙中俄自貿區構建的重要因素。2018年,中國GDP接近14萬億美元,人口13.98億;俄羅斯GDP僅為1.6萬億美元,人口1.45億。GDP體現了雙方經濟體量,而人口則體現了市場和消費潛力。兩者對比,差異過于明顯。不僅如此,按照世界銀行的預測,2019-2021年中國的GDP增幅能夠平均保持在6.1%的增長水平,而俄羅斯只有1.5%的平均增長水平,中國比俄羅斯高出4.6%。由此不難理解俄羅斯對構建中俄自貿區興趣不大。而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在1992-1994年之間是高于中國的。即便如此,俄羅斯依然是全球重要的政治大國,能源、重工業、核工業等技術依然處于全球領先水平。在政治與經濟地位不相稱的前提下,俄羅斯對構建中俄自貿區持有一定的戒備心理。
(二)中俄兩國企業創新能力較弱
從貿易經濟學理論上看,企業生產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貿易模式與企業生產方式。而企業生產率的高低則直接是由企業創新能力所決定的。由此,一國或一地區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參與程度,直接取決于其企業創新能力的大小,企業創新能力強,參與國際貿易活動的程度深,就越容易與其他貿易伙伴建立雙邊或多邊自貿區。中俄兩國企業創新能力均比較弱,俄羅斯則更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將技術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2018年中國科研投入水平占GDP的2.18%,超過了歐盟的投入水平;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上升到58.6%,比2013年提升了6.2%。雖然如此,但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企業相比,依然差距甚大。世界銀行2019年發布了全球企業創新能力整體競爭力排名,在參與排名的145個經濟體當中,中國排在第24位,總體排名不算低,但核心數據排名靠后,如技術成果轉化率這一項排在第80位,專利及商標申請等排在第57位。相較而言,俄羅斯的企業創新能力則更弱,其總體排名為35位,專利及商標申請這一項排在第87位,技術成果轉化率則排在第101位。正是因為兩國企業的創新能力,特別是核心技術的創新力較弱,影響了各自參與國際貿易活動的深度,同時也影響中俄自貿區構建的層次和水平。
(三)雙邊貿易層次不高
貿易經濟學理論表明,產業內貿易為主的經濟體之間更加容易建立雙邊或多邊自貿區。如今,世界上大部分比較成功的自貿區的參與主體基本上維持的是產業內貿易格局。如中國-新加坡、中國-韓國自貿區均是以產業內貿易為主的自貿區。2019年1-9月,機電產品的產業內貿易額占到了中韓自貿區貿易額的50%。然而,中俄雙邊貿易層次較低,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自從2012年以來,中俄雙邊貿易發展迅猛,2018年雙邊貿易額達到了1082.8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了25.5%,增長率在中國前10大貿易伙伴中是最高的,中國也因此連續10年成為俄羅斯最大進口來源國和最大貿易伙伴。2019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進博會上,俄方企業參與數量比第一屆要多出80%,成交額比第一屆要高出74%。雖然如此,但也難以改變雙邊產業間貿易格局。中國對俄出口主要是機電產品,俄對中國出口則主要是能源、初級礦產品。2019年1-6月,中國對俄出口的前三位產品分別是機電、金屬制品、紡織品及服裝,這三類商品占到了中國對俄出口額的70.1%,其中機電產品比重最大,達到了54.2%;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前三位產品分別是能源、木材、動物制品,這三類產品占到了俄羅斯對中國出口額的89%,其中能源出口額比重最高,達到了80.2%。
(四)基礎設施及其互聯互通不足
交通條件、能源供給條件是一國對外貿易的基礎和保障,基礎設施及其互聯互通的狀況決定了雙邊或多邊貿易投資的合作力度,也會影響雙邊或多邊自貿區發展水平。中俄兩國的交通條件、能源供給、通信條件等基礎設施及其互通性較差,是制約中俄自貿區構建的重要障礙。俄羅斯地域遼闊,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有一定的基礎,但多數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是前蘇聯時代修建的,年久失修且質量較差,40%的高速公路不具備提速的條件,30%的鐵路喪失運輸能力。中國近些年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通信等條件要好于俄羅斯,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比較大。在2019年世界銀行的報告中,俄羅斯基礎設施在145個經濟體的排名中列在第52位,其中部分數據極為靠后,如鐵路密度排在全球第70位,公路質量則排在第100位,電力供應為第63位。中國基礎設施在145個國家整體排名第34位,其中也有部分數據靠后,如供水安全排在第70位,海運服務水平排在第50位,其他的數據基本上保持在前40位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中俄兩國基礎設施的互通性也比較差,特別是鐵路、公路互通性極為不足。因兩國鐵路軌距不同,中國用的是1435毫米軌距,俄羅斯用的是1520毫米軌距,導致中俄國際班列到了各自境內必須要更換車廂,不僅大大提升運輸成本,也降低了運輸效率。而俄羅斯的大部分公路則位于歐洲境內,西伯利亞、遠東等地區與中國相連的公路質量極差,且收費高昂。
二、中俄自貿區建設的互補條件
(一)自然資源互補性強
俄羅斯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其中,石油儲量位列全球第八位;天然氣儲量位列全球第一位,其中與中國接壤的西伯利亞、遠東地區的天然氣儲量占到了俄羅斯天然氣儲量的30%;煤炭儲量位居世界第二位;貴金屬儲量占到了全球15%,而鐵礦、錫礦等儲量居于全球首位;賤金屬儲量占全球18%。中國雖擁有豐富的耕地、森林及礦產資源,但人均量比較少。同時貴金屬礦產資源嚴重不足,如鐵、銅、金礦等儲量不足且富礦少,不斷開采成本高且收獲率較低。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進程中,自然資源不足的問題日漸暴露。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在未來20年內,中國的資源消耗量將是當前的2倍,內部資源的不足必然會使得中國向外部尋求資源。中俄兩國如果能夠構建自貿區,兩國資源的互補性就能夠得到更好的體現,俄羅斯未來則是中國重要的資源供給來源地。自從2014年兩國達成中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來,資源領域的合作進展較快。2012年中俄原油管道建成,年輸油量1500萬噸,合同期20年;2018年中俄中線天然氣管道全面建成,到2021年年度輸氣量達380億立方米,合同期30年;而西線工程也在加快建設,預計2022年全面建成。同時,俄羅斯還是中國第一大煤炭供應國,每年輸入中國煤炭2500萬噸。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儲備,如果在中俄自貿區框架內,雙邊資源貿易的成本會大大降低,互補性更加相得益彰。
(二)人力資源的互補性
俄羅斯人口只有1.45億,人力資源極為匱乏;而中國人口接近14億,人口數位居全球首位。人口多對于自貿區而言,意味著巨大的市場與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俄羅斯從2012年以來,就大力推進遠東大開發戰略,加速推進遠東地區的農業、能源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但無奈人力資源奇缺,遠東大開發的成效不佳。中國東北、內蒙古等地與俄羅斯陸路相連,地緣優勢極為明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大批中國勞工到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等地務工,從事農業、建筑業、開采業、服務業等諸多行業,雙方勞務合作成效顯著,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俄羅斯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隨著勞務合作的正面效應開始呈現,中俄兩國出臺了不少促進勞務合作的政策,黑龍江省勞務輸出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大大促進了中俄雙方的農業合作,充分體現了中俄貿易的互補性。
(三)科技領域的互補性
俄羅斯在航空航天、冶金、化工等領域科研實力比較雄厚,企業研發能力也比較強,這些領域的設備和技術深受中國企業歡迎,對中國出口潛力較大。但俄羅斯的這些領域的技術優勢并未轉化為貿易優勢,出口壁壘還比較多。從經濟成本上考察,中國企業引進俄羅斯上述領域的技術要比從歐美日發達國家購買更為合算。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企業對西方技術進行引進、模仿、吸收和消化之后,民用技術比較成熟,與俄羅斯相比更具優勢,特別是機電制造、通信、建筑材料、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的技術完全可以彌補俄羅斯的不足。可見,從技術合作角度看,雙方的互補性較強,無論是技術貿易和研發合作,在自貿區框架下可以實現雙贏。
(四)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互補性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雖然推進了私有化改革,但現代產業結構并未完全建立。前蘇聯時代遺留下來的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并未得到根本改變,農業、輕工業比較落后。中國歷經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產業門類齊全,產業結構合理,尤其是加工制造業比較發達,第三產業、第二產業在GDP中占主導地位。產業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產品結構,俄羅斯的輕工業、農業產品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而中國在這些領域具備產能、技術和價格優勢,市場競爭力較強。雖然兩國之間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對自貿區構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一旦自貿區真正得以建立,產業間貿易的互補優勢就得以體現,對雙邊產能轉移及技術外溢能夠起到較好的推動作用。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中俄產業間貿易結構也是推動兩國自貿區構建的動力。
三、中俄自貿區構建的推進策略
(一)啟動自貿區可行性研究,借鑒其他經濟體之間自貿區構建的經驗
具體而言:第一,要盡快開啟雙邊推進自貿協定談判的可行性研究。中國與俄羅斯成立聯合研究小組,對雙方締結自由貿易協定開展綜合評估。中國商務部與俄羅斯對外經濟貿易部門組成聯合專家組和研究團隊,對雙方建立自貿區可能產生的經濟效應進行深入分析,包括談判的議題、敏感領域、過渡期等問題提出具體建議。雙方在研究建議基礎上,雙方政府可以先行試探性談判,確立談判議題以及目標,逐步就各個議題展開談判。當前俄羅斯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還較為牢固,在關稅減讓方面的談判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服務貿易及投資議題因為中俄實力上的差異,達成協議更是需要時間。但雙方經濟互補性較強,能夠談判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第二,要借鑒中國與其他經濟體建立自貿區的經驗。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是自貿協定談判的三大主題,這幾個主題是在自貿協定中聯合呈現,還是以主附形式呈現或是作為單獨章節呈現,需要雙方協商。在談判順序方面,也不應該拘泥于先談貨物貿易,再談服務貿易,最后談投資協定,而是根據雙方意愿來決定。從中國與越南、新加坡等國的談判實踐看,可以將貨物貿易作為自貿協定的主要議題,作為自貿協定的主要文本,這主要還是由兩國經濟結構所決定的。因此中國在與俄羅斯談判過程中,可以將貨物貿易自由化作為協定主體,關稅減讓列表可以作為協定的附件。在服務貿易及投資議題上,可以仿照中國與新加坡的做法,在主協定達成后單獨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協定談判,作為自貿協定的一部分。即便與俄羅斯在服務貿易和投資議題談判中受阻,也可以仿照歐亞經濟聯盟與越南自貿協定的做法,可以先行在自貿協定中規定服務貿易及投資的條款,待時機成熟后,再在兩國之間實施。
(二)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注重談判的早期收獲
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涉及到的議題眾多,加上兩國產業結構、經濟體制等差異,談判的進程是比較緩慢的。特別是在關稅減讓、市場準入、服務貿易等議題上,可以先達成一個初期目標,先維持一個范圍較小的自由化協定,以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容,最終達成高水平的自貿協定。具體而言:第一,貨物貿易自由化談判的范圍可以由窄及寬。由于俄羅斯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放開市場必然會沖擊本國產業,因此關稅減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應該首先注重在俄羅斯能夠接受的商品范圍內談判降低關稅保護,按照互惠原則,對俄羅斯的優勢產品放寬關稅限制,進而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達成關稅減讓列表,隨著兩國市場適應之后,再逐步擴大關稅減讓商品范圍。同時對于敏感領域可以確定一個較長的過渡期,按照協定生效時間先后放開。第二,服務貿易談判可以按照“正面清單”形式逐步推進。中國與俄羅斯在服務貿易談判時候,可以與俄政府按照正面清單方式逐步開展,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的基礎上逐步要求俄方取消服務貿易的歧視政策,按照雙方達成的正面清單列表來確立不同服務業的準入時間,并力爭達成具體的承諾。第三,重新談判或修訂現有的《中俄關于促進與相互保護投資協定》。投資自由化問題是一個涉及到市場準入的現實問題,該協定簽訂于2006年,隨著各國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該投資協定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投資需求,更不能成為自貿協定的一部分。因此中國可以在短期內與俄羅斯商談重新簽訂或修改投資協定,逐步提升雙邊投資協定的自由化程度,將此作為未來自貿協定的附件。
(三)按照“分層次、分階段、分區域”的原則務實推進談判進程
具體而言:第一,分層次推進。將雙邊貿易商品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商品、敏感商品和高度敏感商品三個類型,依照雙方產業的不同敏感度來劃分稅率。對于一般商品,要大膽削減關稅減讓幅度,并確定一個較短的削減時間;對于敏感商品,削減程度本身就很小,要逐步推進其削減時間與幅度;高度敏感商品,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保持現有稅率,定時、定期對貿易形勢進行評估,并對此類商品做好動態化分類,適時削減稅率。第二,分階段推進。第一個階段是過渡期,在貿易協定規定徹底削減關稅之前,設定5年的過渡期。在這一時間段內,中俄雙方可以將自身相對弱勢的產業或產品列入敏感商品或高度敏感商品范疇,并保持動態調整。第二個階段是關稅減速減免期,可以設定2年,在過渡期之后,雙方要加大幅度削減敏感商品和高度敏感商品的數量,將最高關稅控制在20%范圍之內。第三個階段是成熟期,用3年的時間達成。達成后,除了極少數商品之外,其他所有商品的稅率應該控制在5%的范圍之內。第三,分區域推進。可以在中俄雙邊設立自由貿易先行區,由點及面,時機成熟后再全面展開。中國方面可以選擇靠近俄羅斯的綏芬河、滿洲里、撫遠等地作為試點區域,俄方可以選擇亞庫特、哈巴羅夫斯克、阿爾穆等地作為試點區域,雙方聯合建立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擴大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完善海關通關規則、機制的對接。試點時間可以設定3年,待時機成熟后可以擴大到中國東北三省和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兩地,最后直至雙邊自貿區全面建立。▲
參考文獻:
[1] 徐永智. 構建中俄自由貿易區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2] 馬相東.新時代中俄自貿區構建的制約因素與推進路徑[J].中國流通經濟,2019(12):65-73.
[3] 畢崇志.建設中俄跨境自由貿易區的創新視角與對策思考[J].黑龍江金融,2019(10):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