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萍



摘要:倉場村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后裔遷徙定居后不斷繁衍形成的村莊,具有深厚的家族濂溪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沉穩的建筑風格、樸素的建筑材料、平實的裝飾手段等諸多方面,以濂溪文化為核心思想和價值準則,對周氏家族的后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為我們了解倉場村家族濂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倉場村:濂溪文化;建筑
中圖分類號:TU-0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161-02
一、前言
建筑作為人類社會的必然產物,在人類文化精神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古建筑的文化內涵是極其深邃的,建筑的總體規劃、細節刻畫、外觀造型等都要講究神韻、和諧的內在精神。能夠體現了工匠們的藝術修養,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產物。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古建筑遭到破壞,慢慢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一些古村落殘留了少部分古建筑,被作為景點供人參觀。
倉場村位于湘中坪上鎮,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后裔遷徙定居后不斷繁衍形成的村莊。倉場村古院落是周氏家族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具有深厚的家族濂溪文化內涵。
倉場村由周家大院等六個主要院落組成,在建筑的選址上符合“枕山、環水、面屏”的自然環境,將自然山水融入建筑景觀中,成為建筑景觀的組成部分,使氣聚而不散。倉場村春季多雨、夏季炎熱、秋季干燥、冬季濕冷,氣候四季分明。周氏家族充分考慮到木材容易腐爛、蟲蛀、干燥、開裂的特點,在選擇建筑材料時講究適宜性。木材主要選用杉木,杉木材質輕、韌性好、紋理美觀、易于加工且不易變形起拱,杉木中還含有杉腦,有抗蛀耐腐作用,因而是建筑構件的首選木材,一般用作屋頂構架中的支撐柱、穿插枋及承載屋瓦的椽。支撐柱、穿插枋及椽條共同構成了整個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立面形態。
倉場村的建筑即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形式美感,還有深厚的精神內涵,使得倉場村建筑不僅僅是一種實在的居住空間,也是借物抒情的載體,承載著一個地方的建筑藝術、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滲透著豐富的濂溪文化內涵。倉場村的磚瓦材料、建筑雕刻、庭院空間、堂屋門窗、對聯匾額等建筑組成部分,構成了倉場村沉穩的建筑風格。倉場村沉穩的建筑風格、樸素的建筑材料、平實的裝飾手段,都是以濂溪文化為核心思想和價值準則,并將其作為規范周氏家族的行為準則,主要體現在無過分的浮華裝飾。告誡子孫后代為人行事做人不得過分張揚,應謙卑、低調,對周氏家族的后代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為我們了解倉場村家族濂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建筑布局與家族濂溪文化的關聯
這里以倉場村周家大院為例,分析倉場村建筑與濂溪文化的關聯。倉場村周家大院的建筑布局主次分明,體現出標準的家庭倫理關系,后堂位于大院的最北面,五開間,正中間的敞廳作為供奉先祖先師以及待客場所,其左右耳房為長輩居住和書房,大院兩側的廂房是晚輩住。
倉場村周家大院風格古樸具有濃厚的家族濂溪文化內涵。整個建筑布局呈縱深排列,用木柱將空間分割成為室內及室外部分,室外部分都用石階抬高,雙坡蓋項。把室內外空間連成一個整體,解決了通風、采光、排水、行走等問題。結合南方的氣候、地形特征,具有民族特色。
周家大院是一座木結構院落,始建于北宋,總建筑面積約650平方米,后經歷代翻修。由槽門、前坪、前廳、中廳、后廳、后堂組成,共五進,院落坐北朝南,總進深約50米,臺基平面是不規則長方形。大院朝門入口呈“八”字門造型,有廣納錢財之意,寓意家人出門以后道路越走越寬。朝門造型簡樸、砌筑規整,門楣的正上方有匾額。匾額是門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點睛之筆,在整個建筑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承載著宅主入的情懷,周家大院的匾額書寫著道勁有力的“濂溪第”三個大字,是周氏家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周家大院的朝門上沒有出現代表家族地位的裝飾構件——門簪,正是周氏家族低調、不奢華的具體體現。
通過朝門,有一“S”形的青石板路經過前坪,直通主宅,顯得靈動、特別、不張揚。周氏家族人才輩出,家族崇尚耕讀、講究忠厚、注重節操、明大理、存大義。前廳墻上掛有周氏家訓,兩側墻上陳列有周氏家族各個時期的先賢人物的主要功績,成為紀念、表彰這些鄉賢烈士,凝聚人心、教化后人的史料。中堂掛有道光皇帝所賜的金匾“節媲松筠”,還有“忠孝傳家”的匾額,后廳有“細柳風高”匾額及各種格言匾額,如“女兒經”、“弟子規”、“孝道”等,是對子孫后代的規勸,教育子孫孝敬父母、鄰居和睦相處,是周氏家族歌功頌德、教育后人、凝聚人心的實物,周家大院在周氏后人的管理下,豐富了文化內涵,拉伸了文化高度。
周家大院儼然己成了一個具有濃厚底蘊的濂溪文化教育基地及民俗文化展覽館,是“濂溪”,文化的載體。
三、建筑材料與家族濂溪文化的關聯
倉場村建筑有純木構建筑及土坯建筑等多種形式,修建院落的木材、石材、磚、瓦等原材料均產自本地。
倉場村木構建筑以穿斗式承重構架為主。穿斗式結構靈活輕巧,結構堅固,結構合理,建筑構建材料的尺寸的要求不高,一般采用較小的尺寸規格的木料,能夠讓材料受力充分,體現出宅院主人力求節儉的初衷。
木材:建筑木材以杉木、樟木、梓木、白果木等為主。倉場村周邊地區林木繁茂,四季翠綠常青,建筑所需要的木材資源豐富。當地盛產的杉木生長速度快,易于獲取也易于加工,經濟耐用,材質輕并且韌性強,紋理美觀,并且耐腐蝕抗蛀蟲,是建筑梁架、門、窗、柱、欄桿等建筑承重構件的主要組成部分。梓木、白果木紋理美觀,質地細膩,不起拱不會變形,適合雕刻,窗、門窗、格扇、穿枋、垂花柱、掛落及雀替等建筑裝飾構件多用這些材料雕刻而成。倉場村建筑木料表面一般較少打磨,不飾油漆,保留了木質天然的色澤和紋理,顯得粗粗獷大方,達到材質與技藝的完美結合。
石材:倉場村建筑的石構件較為常見,石材取自于當地,以青石料為主,青石是一種石灰巖,倉場村周邊裸露在外的石山較多,基本上就是青石,易于獲取也易于加工。青石耐水性、耐磨性比木材強,結構細密,并且經久耐用,一般用于地面、臺階、柱礎、基腳、墻轉角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