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要:數學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它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生活中為學生找到多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數學的邏輯嚴謹性和抽象性使得很多小學生對其較為排斥和厭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教師采用了情境教學法來提高學生興趣和教學質量。本文就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路徑進行相關探索。
關鍵字:情境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路徑探索
小學的學習任務并不像中學那般緊張,因為小學生不需要經歷中考高考,其所學知識都是基本知識,且小學數學的好壞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中學數學的好壞。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的未來負責,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環境。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學習小學數學仿佛蓋樓一般,因為小學數學內容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掌握好這一層才能掌握下一層的知識。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加減法、乘法口訣背誦、認識圖形等,這都是生活中必須用到的知識,所以學會這些知識是必備技能。這些知識較為枯燥,沒有什么捷徑可以快速掌握,只能通過學生多練多背才能很好地掌握。對于仍然需要老師來維持紀律的小學生來說自然有著一定的難度,教學質量也因此會不盡如人意。
二、情境教學法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路徑
(一)利用情境教學法提升學生興趣
興趣可以驅使人們干成很多大事。達爾文正是由于對大自然的喜愛而不斷探索,才得以成為進化論之父;郎朗對鋼琴的熱愛得以成為享譽全球的鋼琴大師。興趣是每個人做好一件事的開端,所以教師應創設合理的情景來提升學生興趣。
例如,二年級的《時、分、秒》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看時間和計算時間,學會珍惜時間合理利用時間。在一年級時教師就已經教會了學生如何認識鐘表,一個表盤有十二個格,一個格代表幾分鐘等。老師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猜一個關于事件的謎語,創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順理成章地引出今日的課題。時間也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所以教師可以先進行提問,來看看學生對時間的認識程度再進行下面的教學。教師可以為學生講一下時間存在的意義和珍惜時間的意義,讓同學們明白時間的重要性,引起學生對時間的興趣。從而就會使同學更認真地聽著一節課,使得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學會知識。
(二)知識融于情境,便于學生接受
生活中有很現實的例子。一勺鹽如果讓人吃,是難以下咽的,但是把它放入炒的菜中,鹽就會發揮出它的作用,最后鹽也吸收了,菜也好吃了。由此可見,把知識放入一個合理的情景,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還會顯出情景教學方法的優勢。
例如,六年級《圓和扇形》需要帶領同學們先認識圓和扇形。生活中很多美觀的設計都離不開圓和扇形的組合。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這一節不單單是為了學習考試,更多的是為了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為學生減少學習的壓力,以一種輕松的心態上課,這樣才有利于教師教學。首先教師利用課間展示生活中的圓和扇形,讓學生舉出生活中關于圓形和扇形的例子。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同學們動手制作一個圓,以活躍課堂氣氛。這使得學生發現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并且有無數條對稱軸,并不像四邊形只有一個,其中所有的對稱軸都交于一點,這一點叫做圓心。這種循序漸進、知識融于情境的教學方法更利于學生們接受新知識,使得學生不會再為學習數學而苦惱。
(三)情境教學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生活中一個問題有多種解決辦法,一個物體有很多種擺放姿勢。但是當這些問題出現在課本上或者試卷上時,學生就不會做了,只能想出一種辦法,有的甚至連一種都想不出。可見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教師應該利用情境教學法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從多方面考慮問題。
例如,《多邊形面積》是對學生多邊形面積的計算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為初中數學打基礎。因為生活中不是所有物體都是方方正正的,有的物體的面積計算需要進行多次分割才能計算出來。教師首先讓同學們準備好一個平行四邊形,并讓同學們把這個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會發現學生們有很多種方法,然后再引導學生計算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學生們直接就可以發現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是一樣的,高和長方形的寬是一樣的,原來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有著這樣的關系。這使得這一節的數學內容不再那么難懂,同時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結束語:
好的教學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掌握,也有利于教師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是教學方法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利用情景教學法不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小就有全方面考慮問題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應合理利用這一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合理的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為學生打下牢固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黃偉.情境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0,34(07):112-114.
[2]石琴.情境教學法在品德課中的應用研究[J].文學教育(下),2020(06):142-143.
[3]劉洋.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20(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