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要:讓識字走進生活,讓閱讀走進生活,讓作文走進生活。
關鍵詞:生活;語文;識字;閱讀;作文
從教二十多年,感觸頗深:當接手一個新班級后,不管你對學生說些什么,學生都特別感興趣;一段時間后,如果不采取新的方法,無論課上得多么精彩,語言多么生動,有一部分學生會感覺枯燥乏味。如果能讓語文與生活同在,將會出現另一番景象。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讓識字走進生活
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讓識字和生活聯系起來,識字教學將會變得趣味盎然。一年級第一學期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準備了識字本,每天回家進行生活識字。識字的范圍很廣,可以是報紙上的、廣告牌上的、店鋪名稱、食品的包裝袋、課外書上的等,也可以是電視上的,《小學生守則》,《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課程表,同學姓名等都是識字的教材,讓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認識的字帶到學校,和小朋友交流,識字的量就加大了。同時,講究識字的“趣”字,借助識字思維操,編口訣、兒歌等識記生字,學生尤其喜歡。如學生編口訣:“口和十是好朋友,口中坐十是個‘田,十字上移變個‘古,十字右移變個‘葉。” “三人眾,三口品,三日晶,三木森”。為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激發他們識字的興趣,每星期進行“識字大王”評比,給優勝者發喜報。一年下來,學生的識字量肯定達標了,有的同學還超過了要求的識字量。
二、讓閱讀走進生活
讓閱讀走進生活最好的方法是“表演課本劇”。在教學《晏子使楚》時,我提前帶領學生讀三遍課文,提出要求:這一課要表演課本劇,布置學生課間組合成小組,在小組內定角色,回家后準備道具,編臺詞,試演,讓學生做好準備。正式上課時,只用了10分鐘,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后,回答“閱讀提示”中的要求,在了解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鉆狗洞”“齊國沒有人”“齊國人沒出息”的故事情節,評價出晏子是一個足智多謀、能言善辯、有膽有識的人后,迅速進入了表演課本劇的情境中。有一個小組表演“鉆狗洞”時,從楚王派遣晏子出使齊國開始對話(課本上這部分內容是略寫),還專門用一大張紙板制作了一道和真門一樣大小的門,在旁邊還有一個狗洞,表演得入情入境。還有一個小組表演“齊國沒有人”時,故意讓晏子穿上一件很寬大的衣服,抬起手讓大袖子遮住天空,把“摩肩接踵”“連袂成陰”“揮汗如雨”這三個成語表演得栩栩如生。這一次表演課本劇非常成功,出乎老師的預料,臺詞對白比課本上豐富精彩,道具制作形象有趣,人物表演有喜有樂。這樣是把語言文字進行加工再創,然后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課堂一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解決文章篇幅長,占用學習時間長的難題,把“要求學生讀”變成他們“自己要去讀”,以此來縮短課文的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勝于教師講解。二是學生在表演中,不僅可以培養聽說讀寫等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創造能力。平時課堂上一些“沉默寡言”的學生在表演中也非常活躍。
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以進行課本劇編排、表演的課文很多,比如《烏鴉和狐貍》《將相和》《草船借箭》《田忌賽馬》《矛與盾》《兩小兒辯日》等。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學做合一”。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學思想中“做”是教學工作的核心。我認為學生演課本劇就是“做”的一種具體表現,在編演的過程中,學生都要去做一做。課堂上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變成了“主角”,教師則成了“配角”,這種新的學習形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切實落實了以學生為本的精神。
三、讓作文走進生活
進行作文教學時,如能讓作文走進生活中,也將會出現另一番洞天。小學語文課本有一單元的作文是寫夏天中一次有趣的活動,我組織同學用收集廢舊物品賣的錢買來了兩個大西瓜,用一節課的時間,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吃西瓜大賽”。當然,教師應精心組織,宣布比賽規則,分組選男女生代表各一名,分兩次進行,男生一次,女生一次。比賽時,整個教室激動、活躍成一片,個別學生還沖到了講臺上大叫“加油、加油”。這樣的活動趣味盎然,極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動結束后,趁熱打鐵,讓學生把這些有趣的活動寫出來告訴全校同學和自己的家長,激發學生的寫作愿望。結果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同學作文寫得很好。另外,我還組織學生在班上開展“商品交易會”,讓學生把自己的一些小物品,如玩具、好書等拿到教室進行交換。開展“別開生面的音樂會”,讓學生帶8個水杯、一支筷子、一個水盆,通過調節水杯中水的多少,用筷子敲水杯,進行樂器表演。開展“成語表演賽”,讓學生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進行表演,其他學生來猜這個成語。
此外,還可以利用各種特殊日子,如“三八婦女節”“母親節”“父母生日”讓學生為父母做一件事或送父母一件禮物;或者利用學校、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例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等,讓學生把每次活動的過程寫下來,并加上自己的感悟。
這些活動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歡樂中感受整個活動過程,原來我們的學習是多么有趣。語文來源于生活,這就是語文的魅力所在。教師再在開頭、結尾上簡單加以指導,將會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無話”“假話”“空話”與“套話”的作文難題。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的教學建議中有這樣幾句話:“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我想,學生在經歷了這些活動后,一定會“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喚起了對習作的興趣。
讓語文與生活同在,生活中有語文,語文中有生活,會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我們所學習的語文這門學科其實是充滿樂趣、充滿智慧的;讓語文與生活同在,將會在不知不覺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眼、口、腦、手全都參與到語文學習中,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學生從此樂學、愛學。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
[3]《寫作雜談》(葉圣陶)
[4]《細說漢字》(左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