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麗 鄧波
摘要:鄉村游、農家樂是時下十分受民眾青睞的一種時尚休閑方式,以其自然風光、淳樸文化的特點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與向往,鄉村旅游為當地經濟帶來實際收益外,也帶動了當地的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對鄉村旅游發展也具有促進作用,傳統文化更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人文基礎。二者相輔相成,齊頭并進,新農村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
關鍵詞:鄉村旅游;鄉村文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D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1-0258-01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現今人們己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的需求,更加追尋精神世界的豐富,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人越來越渴望親近和回歸大自然、感受泥土的氣息。隆回縣,隸屬于湖南省邵陽市,位于湖南省中部稍偏西南的資江上游,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厚重的傳統歷史文化:有花瑤嗚哇山歌、花瑤挑花、灘頭木版年畫、灘頭手工抄紙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虎形山花瑤風景名勝區、魏源故居、云霧山莊等旅游勝地。在現今文旅大融合時代,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是怎樣一種關系,結合隆回縣鄉村旅游發展及鄉村文化建設現狀,我對二者的關系有了幾點思考。
一、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鄉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為宗旨,以村莊野外為空間,以游居和野行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作為連接城市和鄉村的紐帶,鄉村旅游促進了社會資源和文明成果在城鄉之間的共享以及財富重新分配的實現,推動欠發達、開發不足的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對于加快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農村文化建設,就不可能搞好新農村建設,農民群眾文化水平提高、思想觀念轉變,文化、體育等事業蓬勃發展,對新農村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地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隆回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向家村就是很好的例子,曾經的特困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政府通過整合社會資源,開荒改造,發展鄉村旅游,現己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示范村。鄉村文化建設有目共睹,灘頭、司門前獲評全省歷史文化名鎮,崇木凼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和全省歷史文化名村,六都寨鎮的“村晚”、虎形山的傳統節日等己成為遠近有名的文化品牌。近年,隆回縣的鄉村旅游發展欣欣向榮,鄉村文化建設如火如荼,人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
三、鄉村旅游與鄉村文化建設相輔相成
1.鄉村文化建設為鄉村旅游發展助興。鄉村文化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鄉村旅游增色不少,特別是傳統文化吸引著游客紛至沓來。一年一度的虎形山花瑤傳統節日“討聊皈”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的民眾前往,不僅有附近十里八鄉的鄉親,更多的是外地慕名而來的游客,人們來到這里,不僅僅是享受這里的大自然,更多的是為了感受當地的人文氣息,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民俗;六都寨鎮張家鋪村作為隆回縣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示范地,“村晚”效應甚至還吸引了影視機構前來拍攝,鄉村旅游應時而生,他們作起了鄉村文化十旅游的文章,踏準了鄉村振興的時代鼓點。這些鄉村文化為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礎,同時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2.鄉村旅游發展為鄉村文化建設帶來動力。鄉村旅游不僅是城市人身心放松的好去處,也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實際收入,但是如何進一步擴大鄉村旅游帶來的經濟效益值得思考。旺溪瀑布是隆回縣一處重要的旅游地,其以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吸引著游客紛紛前來,隨著游客的增多,當地政府動起了腦筋,利用自然資源發展人文資源,擴大收益,于是他們打起了文化牌,增設文化設施、打造鄉村表演隊,豐富旅游產品內容,讓游客有的吃、有的看、有的玩,還可以親身參與,這些措施不僅發展了鄉村旅游,同時也帶動了鄉村文化建設,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3.鄉村旅游要尊重保護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人文基礎,在發展鄉村旅游時不僅要發掘傳統文化的旅游資源,更要注重如何保護傳統文化。灘頭鎮的“木板年畫、手工抄紙”、虎形山鄉的“花瑤嗚哇山歌、花瑤挑花”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隆回縣的重要文化名片,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來觀賞、體驗、收藏,政府就要更懂得如何去傳播、傳承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而不是為了眼前利益破壞傳統文化;尋找傳承人、建造傳習所,鼓勵帶徒弟,給予政策傾斜,撥放專項資金,隆回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搶救措施,竭盡全力去保護這些傳統文化。說是保護傳統文化,實際是保護旅游發展的根基,如此這般,鄉村旅游這棵大樹才能枝繁葉茂。
總之,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文化建設是相輔相成的,只要齊頭并進,在文旅大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新農村的發展將會日新月異,人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陳徐好,鄉村旅游與鄉村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J].當代旅游,2017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