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墨 翟珣
摘要: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與文藝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來源和方向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與美育重要論述則是其當代的現實反映與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與美育重要論述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在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時代中發現美,在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環境中堅守美,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原則下創造美,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育實踐中傳播美,這些重要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價值與實踐啟示。
關鍵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美育;四重維度
中圖分類號:I20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1502(2020)05-0013-06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藝工作,他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等系列重要講話中所闡發的文藝新理念新理論新觀點,不僅指明了新時代我國文藝創作傳播的發展方向,也極大地豐富了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思想理論,是黨在新的歷史方位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方針。
一、在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時代中發現美
馬克思主義美學立足于唯物史觀,超越了古希臘“模仿式”美學觀念,將康德語境下自由與必然的統一置于人類物質生產實踐的視閾之中,從生產勞動的價值尺度重新審視美,是一種具有鮮明實踐觀指向的美學理論,將人類美學哲學史翻開嶄新一頁。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堪稱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奠基之作,馬克思在文中詳細分析闡述人類勞動的本質特征,將勞動這種生命活動確立為“滿足一種需要即肉體生存需要”以及“改造對象世界”以證明自身是類存在物的能動的類活動[1]。正是在人類通過勞動完成對客觀自然界的改造活動中,人的自由意志與外在的客觀必然性達成統一并最終體現為具體的勞動成果——現實的“作品”。可以說,正是在勞動這種現實的實踐中,人創造了自身并發現了專屬于人的美的尺度和范疇。因此,勞動實踐作為人類改造自然界、創造自身的必要路徑,構成馬克思“藝術生產”這一重要命題的理論來源,藝術生產和美的發現必須從現實和時代中來并作用于它們,作用于具體的而非抽象的“對象世界”本身。其實,立足于現實進行藝術生產的中國式闡述早已有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作品的觀念形態,認為文藝作為“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生活[2]。革命時代生產的文藝作品應當植根于革命現實和需要,植根于群眾生活和精神需求,毛澤東將人民群眾現實的生活狀態看作獲取寶貴藝術礦藏的最佳質料,認為在群眾的真實生活中蘊藏的現實狀態,是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
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當代中國現實闡釋文藝與美育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重大理論創新,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為文藝和美育命題注入了新內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3],文化自信作為引領新時代文藝觀和美育思想發展路向的價值目標,其最重要的踐行途徑就是在藝術領域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人民,文藝工作者唯有更多地從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的日常積累感悟中汲取藝術養分,方能不斷收獲到美的創造靈感。在2014年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以“腳踩大地”“咀嚼生活”等平實表述深刻揭示出發現美的正確方法,強調對群眾真實生活狀態的體認。新時代藝術院校的思政與美育教育,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國實際、解決現實問題、關注人民群眾等文藝與美育重要論述的精神內涵,以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高度理論自信與實踐自覺,為培育一代代國家藝術棟梁厚植文化沃土,引領藝術學習者、創作者在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時代中發現美。
二、在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市場環境中堅守美
由勞動的異化產生審美感覺的異化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重點闡發的觀點。在馬克思看來,工業化以來“人的對象化的本質力量以感性的、異己的、有用的對象的形式,以異化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4]。在資本的世界里,如若人的一切激情和熱情都投入到對貨幣的追逐中,那么“一切都將成為它的奴仆,一切情欲和一切活動都必然淹沒在貪財欲之中”[4]227。馬克思并不否認物質需求在人的發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審美活動的基礎性條件就是首先滿足人的基本物質需求,但“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4]192,則又揭示出逐利價值觀對人審美活動的消解和異化。為此,馬克思針對勞動異化所導致的人的異化這一現象進行批判,反對“把人的一切都變成可以出賣的和有用的”[4]228價值理念,主張使豐富的物質條件成為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追求和目的。由此,馬克思主義美學即具有了一種對“功利主義”的揚棄和超越的新美學屬性。新時代語境下,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精神要旨,給予社會主義文藝和美育思想以中國式的精彩腳注。
習近平總書記以唯物辯證法的科學視角審視當代文藝和美育理念,指出“精神需求是構成人與動物最大區別的根本所在。”[5]這表明,滿足新時代群眾文藝美育等精神文化需要,同提升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同等重要,二者共同構成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方面。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新時代已發生轉變,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11。新時代藝術院校把準文藝與美育工作的首要目標,就在于聚焦并解決美育教育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把握好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須以滿足人民精神需求為要旨這個基本遵循。另一方面,在論及市場化進程中的文藝發展方向時,習近平總書記客觀指出目前社會中存在的拜金式消費等不良現象,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6]。實際上,自1942年黨的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之后,圍繞服務人民群眾這一基本前提,黨的文藝理念和工作方針的本質內涵始終不變。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是文化市場對文藝類資源配置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其中的藝術院校和社會藝術團體唯有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方能正確把握市場化條件下文藝和美育的價值追求問題、創作立場問題和思想引領問題,方能有效抵御藝術創作研究中低俗媚俗、一味逐利等不良風氣,創作出優秀的人民的高品質的藝術作品,教育培養出有使命擔當的青年藝術家。
三、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文藝創作原則下創造美
在馬克思看來,新的社會形態中人民將更多地擁有自由選擇自身勞動種類和性質的權利,進而獲得創造美的能力與條件,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藝術家屈從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現象無論如何會消失掉”[7]。專門從屬于某一類人的藝術活動不再存在,藝術將從服務個別人群轉向服務于整個民眾,人們廣泛具備了從事藝術創作和審美的能力與條件,可根據自身興趣參與到任何藝術領域的活動之中。因此可以說,“藝術為人民”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追求中始終不變的重要思想,藝術的人民性也由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一個重要內涵。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文藝美育重要論述所闡釋的,文藝的人民性構成了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文藝創作和人民群眾藝術審美,多次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一原則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美學思想,成為新時代高等藝術院校和社會藝術團體開展文藝創作的基本理念。首先,文藝創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務人民。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創作任何藝術作品的初衷都應當基于服務人民這個根本目的,其中,解決好如何反映人民生活狀態和重要關切的問題應當成為把握創作理念的關鍵,喜群眾之所喜,憂群眾之所憂,“做人民的孺子牛” [5]318應當成為藝術工作者從事藝術創作的正確價值追求。其次,文藝審美的創造主體屬于人民。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判斷,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美學思想的鮮明特點,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文藝創新可能形式多樣、內容變化,但“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5]319。他以魯迅塑造阿Q、曹雪芹創作《紅樓夢》等經典人物的鮮活案例,生動詮釋了人民作為文藝創作創新主體的不朽價值。事實上,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集體的人民都不是抽象的符號指代,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有血有肉的“歷史的劇作者”,如鄧小平講到的“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文藝創作者唯有把人民作為藝術表現的主體,“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5]314,才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最后,文藝審美的最終評鑒標準由人民決定。作品是衡量藝術水準的最終成果,評鑒標準決定著藝術作品審美價值,而人民正是文藝作品的審美主體和評鑒主體,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應當首先是表達人民群眾真情實感,經得起人民評鑒、經得起歷史檢驗的作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作品鑒賞的人民情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的行動,“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應當作為鑒別作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本質上,在藝術與相關作品的鑒賞和評判活動中,作為個體的“人”的直觀感性并非決定一件作品水平的唯一標準,而表征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評價往往更能兼具最廣泛的理性意見,二者不僅不構成沖突,在絕大多數時候往往是本質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個體的直觀感性集中體現為大眾審美與評鑒的集體理性,并以一種更為宏闊的社會審美形式成為引領社會思潮的主流觀念,在新時代的藝術創作與審美評鑒中,集中表現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人民審美觀。為此,新時代藝術院校的文藝與教育工作者要科學把握文藝人民性這一價值尺度,就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觀點創作、評判和鑒賞作品[6]200,敢于實事求是地表明態度,敢于針砭時弊地提出批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研究以及作品的創作評鑒之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始終堅守守正創新的文藝和審美理想。
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育實踐中傳播美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美育精神的闡發傳播,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中,首次提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重要論述,這一論述不僅意在增強文藝領域中華美學與美育精神的影響力,更吹響了以新時代美育工作實踐助力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號角。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指出的,偉大精神是實現偉大夢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文藝的作用不可替代”[6]197。
其一,中華美育精神的博大絢爛為做好新時代的美育教育工作積淀豐厚的文化寶藏。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就是中華美育精神的發展史和中華民族審美史,見證并彰顯著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創造偉大文明的光輝歷程。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觀的話語體系中,文藝以其特有的人類藝術語言共同性成為美育教育、道德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以文藝為載體積淀形成的中華美育精神,以其厚重的文化資源和生動的審美趣旨,滋養著無數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不懈奮斗。在藝術院校的美育與思政教育工作中,我們要注重發掘好中華美育精神文化寶藏,從中汲取各專業課程教育和思政教育所需的精神養分與文化資源,更好發揮美育教育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化功用,融音樂、美術、文學等藝術形式為一體,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代表的中國精神于其中,在立德樹人的美育實踐中培養德才兼備的新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其二,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為做好新時代的美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育實踐不僅是一種旨在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行動倡導,也應當成為促進新時代文藝審美活動的重要思想載體和行動策源。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門接見全國思政課一線教師,專題研究部署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工作,針對一門課程進行如此高規格的部署,這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對思政課這門課程的發展歷程來說,也是首次。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關于思政課的重要論述和部署,足以體現黨中央對新時代學生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并常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比喻對青少年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為此,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做好美育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創新招法上再下功夫,在挖掘思政課程的藝術表達方式上再下功夫,將反映學生積極審美追求與引領思想價值觀念有機統一起來。例如,在講授“生態文明理念”問題時,將思政課堂的教學空間拓展至課外實踐現場,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師生共同清理校園垃圾、美化校園環境的實踐之后,在現場由教師講授“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課后再通過“畫出你心中的生態文明”作業布置,以貼合藝術類大學生的實踐方式使其再次投入思考,從而完成“認識—實踐—再認識”的學習實踐機制構建,真正實現思政課程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通過此類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與形式的創新,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之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崇高之美。
其三,“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合為做好新時代的美育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形勢要求“思政課程”加快對數字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新生代年輕人的適應步伐,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在借助新媒體傳播與融合發展中講好中國故事,培育和踐行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著力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另一方面,以藝術院校為例,須更加注重“課程思政”的內在感染力、影響力與塑造力的培育,以更好方式發揮專業課程自身獨特的優勢,采用更為契合藝術路徑的方式感染人、鼓舞人、啟發人。具體而言,在專業藝術課程的講授和實踐環節,須引領教師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加強與藝術類專業課程教師的交流互動,采取課堂互相聽課、課下密切交流、共同研究教材內容等方式,有意識地在思政課教學大綱中有機融入關于藝術和美育的知識內容,使教學內容以一種更為貼合藝術類大學生知識背景和接受方式的形態進入課堂。同時,注重闡釋解讀學生在藝術學習創作中的困惑和難題,更加注重文藝美育在教學理念、課程內容、創作體裁、傳播手段、講授方式等方面的改進創新,將立德樹人、培養大批德藝雙馨藝術人才作為“課程思政”的根本立足點,使得美育教育始終在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指引下健康開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57.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3.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6.19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責任編輯:翟? ?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