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邊疆、走廊與“一帶一路”:中國人類學本土化的三次實踐

2020-10-20 05:45:53竇存芳冶蕓
廣西民族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一帶一路

竇存芳 冶蕓

【摘 要】中國人類學經歷了百年發展,這百年也是學者們倡導和追求人類學本土化的過程,從經驗形態、理論形態及學科形態方面都取得了豐厚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顧百年人類學本土化歷程,從點到線到面的研究范式改變,從民族交流到文明互動的研究思路拓展,尤其對邊疆、走廊、道路的研究,是中國人類學本土化過程中三次承前繼后的重要實踐,是中人類學在不同階段介入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關懷——救國、富國和強國,并推進了中華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進程,最終堅定自己的傳統走向世界。

【關鍵詞】邊疆;走廊;道路;人類學本土化

【作 者】竇存芳,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611130;冶蕓,燕山大學副教授,碩士導師。河北秦皇島,066004。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4-0060-006

人類學始于西方,所以長時間以來人類學尤其受著歐洲和美國人類學的影響,并一定程度上視為人類學之真理。但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在特定時空條件下得出的歐美經驗面臨挑戰,正如英國著名人類學學家邁克·羅蘭所說:“在歐洲,你無法把人類學與殖民主義和殖民歷史分離開來;在美國,我認為與獲得更多美洲原住民的合作有關。這在許多其他白人為主的社會里一樣,比方說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在哪里人類學的觀點基本上是由對原住民的迫害的歷史遺存所控制和主導的?!盵1]中國歷史完全不同于西方歷史,中國的現實發展也完全有別于西方的發展經驗,所以中國人類學從開始一直進行本土化的努力,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尤其在二十一世紀全球“互聯互通、文化共享”[2]的新世紀里,中國人類學本土化、中國經驗、中國聲音如期走向世界。而本土化的過程最突出的是反映人類學在中國的實際應用及其應用范式的研究。本文將從人類學三種形態(學科、經驗、理論)的發展中梳理其本土化歷程,并探析本土化過程中三次非常重要的實踐模式,對掌握中國人類學當前的發展動態以及把握其未來發展方向有著重要意義。

一、文化自立:人類學與邊疆研究

邊疆問題和邊疆研究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課題,從秦漢時期屬國、土酋到元明清之土司建制,歷朝歷代都是作為興國安邦的重大問題而受到重視。近代的邊疆研究出現了兩次熱潮,即“19世紀中葉和20世紀20-40年代,分別以‘西北史地學和‘邊政學為代表”[3]。尤其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內憂外患、邊疆不穩,所以“籌邊之計,首當度力……因勢利導、穩邊以安中國”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任務之一。[4]47中國人類學興起也正是邊疆研究再次成為熱潮之時、必要之際。

發軔于西方的人類學一定程度上與殖民主義和殖民歷史分不開,并以研究對原住民的統治為主導,被“認為主要是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原始民族和初民社會的文化”[5]的學科。但同時人類學對異族文化社會的研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些研究經驗和成果正順應了相關方面了解邊民生活生計、風俗人情、文化風貌等“治邊”之需,所以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從開始就和邊疆研究建立了親密關系。正如吳文藻先生認為:“人類學是研究邊疆民族及文化的中心科學,而從事邊政的人就必須具有關于邊疆民族及文化的充分知識……我們急需熟悉邊疆語言,本此功能眼光來考察邊疆民族接觸及文化交流的過程,尤其需研究邊疆民族接觸及文化交流過程,尤其需要研究邊疆文化及邊緣人在開發邊疆事業上的地位?!盵6]

二十世紀初在國外受過人類學訓練的一批學者被稱為中國人類學的第一代奠基人,比如吳文藻、楊堃 、孫本文、凌純聲等,費盡心血建設中國人類學的學科,不僅討論“人類學”概念范疇,還翻譯了一批國外人類學理論學說、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著作,包括當時西方流行的進化學派、傳播學派、歷史學派、法國社會學年鑒學派、功能學派的理論等。經過前輩學者們近半個世紀的研究討論和實踐,中國人類學在二十世紀前半世紀確立起來,并致力于人類學的應用研究和本土化發展,“中國邊疆史研究也出現了始于二十年代末的邊疆史地研究新的發展高潮”,[7]而這正是人類學中國化的一次重要實踐,并取得了重要收獲。在愛國救亡運動中出現了一批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的著作,除了宏觀的中國邊疆研究外,還包括對西藏、新疆、蒙古、廣西、云南和四川邊地等局部問題研究;誕生了與邊疆研究密切相關的學術團體,如中國史地學會、禹貢學會、中國邊疆學會等,并創辦了一批研究邊疆、邊政的刊物,如1910年創刊的《地理雜志》、1919年創辦《史地學報》、1948年創刊的《中國邊疆》等近20多種期刊,為研究邊疆問題開拓了重要的學術平臺;在一些高校專門開設相關專業,培養專門人才,比如在中央大學和西北大學先后建立了邊政學系,培養熟悉少數民族文化歷史情況,并掌握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專門人才,同時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的基本隊伍也有北京等少數大城市逐步遍及各地,抗戰時期一批學者以云南大學等高校為基地,開展了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尤其對西南邊疆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

邊疆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認同問題,即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而這兩種認同間的不平衡會導致國家邊疆的危險,因為“受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民族意識、發展程度、族體規模、區位特點等多種因素以及國際因素影響,邊疆各少數民族國家認同的狀況也不盡相同,相互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有的民族的國家認同是根深蒂固的,而有的民族的國家認同卻常常出現問題”[8],所以邊疆研究成為中國人類學的重要研究方向。通過研究邊疆歷史沿革、邊疆勘界、經濟發展以及各邊疆民族群體發展狀況等,將中國邊疆作為一個完整的研究客體納入人類學、邊政學的研究范疇,同時推動了中華民族整體性研究,并增強了對中華民族的國家認同,尤其增強了五千年來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加強了民族文化與國民文化或中華文化的整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奠定了基礎。

二、文化自覺:人類學與走廊研究

二十世紀前半期,學術界的仁人志士將一腔愛國熱情和學術研究融為一體,人類學經過半個世紀的建設,在理論形態、經驗形態和學科形態都取得了重要成績。二十世紀后半期的人類學發展的方向,逐步從建構簡單的國家認同到“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從維護文化自立的責任到促進文化自覺意識普遍形成,研究領域從邊疆研究到民族走廊研究,成為人類學本土化的另一個重要實踐,為中國人類學走向世界,并介入到“一帶一路”的世界關懷鋪墊了基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需求,人類學學科受國家重視,地位日漸穩固,對其本土化或中國化的需求更加緊急,不僅研究解放前如何對抗內憂外患的政策方略、探索對少數民族的有效管理的路徑等,重點轉向關注新中國成立后如何認識邊疆研究的整體性、完整性的重大意義,以及多民族國家內部相互認知的必要性等議題。這一時期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比起之前的研究,更加宏觀、自覺和開放,不但清醒地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華歷史,而且自覺關注國內各民族社會發展狀況。由國家倡導支持下的學術研究、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等學術活動積極開展開來,1956年確定了我國51個少數民族(后來增加到55個),對各民族的社會歷史、經濟發展、文化習俗等展開調查,集各種力量完成了各民族簡史、簡志編寫,各類民族歷史資料匯編、民族視頻資料攝制等,極大地促進了中國人類學學科發展,進一步推動“多元一體格局”廣泛認同和自覺。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患沒有完全消除,國家百廢待興,由于研究條件尚未成熟,邊疆研究未能形成一個整體宏觀的全局性研究課題,直到改革開放,全面解放思想,曾經簡單化、絕對化、形而上的思想和方法被重新思考和批判,簡單的進化論理論受到質疑,人類學研究范圍不斷擴大,跨學科、多層次、多界面、多緯度的研究蓬勃發展,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系、民族間的互動關系、各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等方面的研究得到極大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費孝通、李紹明等老一輩學者帶頭把人類學研究的視野,從以民族為研究對象或單位跨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識別的范圍局限,將關注的中心轉移到區域、民族關系、文化變遷等層面上,并提出了影響重大的民族走廊學說。

費孝通先生從1978年提出“以康定為中心向東、向南大體上劃出一條走廊…這條走廊正處在彝藏之間……這一條夾在藏彝之間的走廊、其南段一直繞到察隅和珞瑜”[9],之后的幾年內在學界不斷地討論,鼓勵大家腳踏實地地去考察調研,并向政府不斷呼吁研究支持,自己也不斷地深入研究,到1982年費先生在武漢社會學研究班和中南民族學院部分少數民族同志座談會上,深入地闡述了“一子相連,全盤皆活”的民族走廊學說,即“一條西北走廊、一條藏彝走廊、一條南嶺走廊,還有一個地區包括東北幾省”[10]。除了上述的藏彝走廊,所謂的西北走廊是大約是指古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段,南嶺走廊是因南嶺山脈中有數條橫貫東西、南北的通道,也是自古至今各民族流動的重要走廊。費先生認為這兩橫一縱的三條民族走廊把中華民族串聯起來,就像一個完整的棋盤,子子相連,形成一體,并鼓勵人類學者們只有對走廊展開文獻研究、實地考察,才能看到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歷史,也更能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有更生動的認識。后來李紹明先生在費先生思想的理解之上對“民族走廊”給出界定:“民族走廊指一定的民族或族群長期沿著一定的自然環境如河流或山脈向外遷徙或流動的路線,在這條走廊中必然保留著該民族或族群的歷史與文化的沉淀”。[11]另外有李星星先生繼續豐富,補充了一橫一縱,即古氐羌走廊:西起岷山北麓洮河、渭河上游及白龍江流域、漢水上游地區,亦即甘肅臨夏、甘南和隴西地區,略在甘肅岷縣、隴西一線;東迄秦嶺、大巴山東端,略在陜西商南至湖北武當、房縣一線;其北界沿渭河一線;其南界在大巴山脈南側一線?!肮咆登甲呃取蔽鞫伺c“藏彝走廊”北端大體銜接,并部分重合,因而亦為藏緬語尤其古氐羌族群所取的東進路線。其西端延伸部分接青海河湟地區及河西走廊,并由此遙接“阿爾泰走廊”西段。其東南端則與“土家—苗瑤走廊”銜接。土家—苗瑤走廊:北起巫山、長江一線;南抵烏江、沅江上游湘、黔、桂交界地區;南端接珠江上游北盤江、南盤江地區,即與“壯侗走廊”接觸或交匯。其東界在武陵山、雪峰山西北端一側,大體在鄂西長陽、湘西慈利、隆回至桂北越城嶺一線;其西界沿長江與烏江,大體在渝東南石柱、彭水至黔東北務川、思南,以至黃平、都勻一線。[12]后又有學者們以此為契機提出了更加細致的各種文化帶、文化區等,民族走廊學說的概念界定、框架結構等基本構建起來,這是人類學依據本土經驗知識逐步形成的“文化自覺”。

費先生認為的“文化自覺”是指認識和處理文化關系的一種思想方法,它追求的境界是文化之間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13]。文化自覺是中國成為民族國家后不斷進步的結果,是人類學本土化過程中一個重要實踐,也正是人類學擔當的一個歷史使命。走廊研究以中國有別于歐美國家的歷史空間為研究維度,從中國整體出發,認識中國民族格局的特殊性,即歷史以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流動、交流、同化等特性,并反映了與農業文明發展相關的歷史發展結果。

走廊研究是依賴中國民族和歷史的特殊性,以及人類學的本土經驗,跨越單個民族的研究進入中國歷史地理大空間,其意義不僅生動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它同時反映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每條走廊上的文化流動不僅在中國的歷史空間中,還跨越國界走向更遠更廣的區域,瓜熟蒂落,人類學自然迎來了另一個歷史使命:傳播世界人類學中的中國經驗和中國聲音,反映中國人類學的世界關懷。

三、文化自信:人類學與“一帶一路”

二十世紀的中國人類學從服務邊疆建設到建構“中華多民族一體”格局,建設學科的同時承擔了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現實責任。進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與地方性在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互推中前行,中國經過百年“察外省內”的發展歷程,認識各民族文化自身的由來、發展歷程、內在特征、現實狀況以及未來發展走向等,明確了中華各民族“你來我往”的親密關系史,并反思“夷夏之分”“華夏中心”的固有意識,跳出了“作繭自縛”的一種保護心態,以更開放、更自信的態度面對世界,發出了中國鏗鏘有力的兩個聲音——“文化自信”和“一帶一路”倡議,這是中華民族更高層次的文化自覺,將眼光投向世界文化流動的大空間,超越了民族國家,關注人類創造文化的足跡和時空特征,也將超越邊疆、走廊研究,將從現代道路研究到世界范圍內的“一帶一路”學說構建,成為人類學本土化的更高目標。

道路是人類社會演進中的一個重要要素,道路研究一直是一個古老的課題,人類學對道路的關注也不缺乏,比如馬林諾夫斯基的西太平洋航海者之路,涂爾干、布迪厄、吉登斯等對社會空間的研究,我國人類學界早有費孝通、石碩、李紹明、李星星等對“民族走廊”的研究。但是,道路如此快速的發展,路和人的關系變得如此復雜卻是近代的事情,比如路與空間、速度、流動、網絡、現代性、資本主義等現代詞匯,并與政治、生態、民族國家等話語體系緊密聯系在一起。新時代正在賦予各條橫亙縱貫的古道新的內涵和意義,不僅在時間軸上將其貫通,從空間的共時性和復雜性方面全面連接,從文化之間的對話構建文明之間的共享,這為人類學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和研究空間。正如趙旭東提出:“人類學不應該是一種面對文明而表現冷漠的學問,人類學的核心就是要去關注文明互動并促進文明互動,這可謂是它的一種新使命”[14]。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人類學關注的主題突破了民族歷史、族群關系、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一些與時俱進的新議題,如空間的生產、文化的共享、道路的國家化、文明的多元理解、古道沿線的村落社區、民族志等備受關注,視角更加多元,研究方法也更加開放和靈活,體現了人類學對人類和社會的現實關懷,構建“一帶一路”學說,正在成為繼“邊疆學”和“民族走廊”學說后人類學本土化的又一次重大實踐。

近幾年來一批人類學領域的學者(趙旭東、周大鳴、周永明、周恩宇等)繼在“民族走廊學說”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新一輪世界對話,既進行人類學本土化反思,又進行國際化思考,其中有兩種影響較大的思想:一為道路研究和路學的建構;二為人類學與一帶一路的思考。

道路的研究是“民族走廊”研究后更加具體化的研究,比如學者們在“藏彝走廊”“唐蕃古道”“川藏公路”“滇藏公路”等研究基礎上提出了“茶馬古道”,認為“食鹽和茶葉的加入,使之前的古道網絡得以徹底的改變,使原本區域性的古道網絡變成了今天覆蓋全整個中國西南地區及其周圍省區的龐大貿易與交通網絡”[15]。今天隨著茶馬古道的拓展和延伸,它貫通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北連絲綢之路,南通海上絲綢之路,逐漸將滇緬、緬印、滇藏、川藏、藏印打通為一個圍繞喜馬拉雅山脈的環形國際商貿圈,使滇川藏間的商貿發展為滇、川、藏、緬、印跨國貿易的一部分,并依附于與東南亞、南亞的地緣區際貿易,間接地與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茶馬古道已經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已經拓展到滇、川、藏、緬、印大區域國際合作的狀態,值得我們今天借鑒。學者們提出茶馬古道應該是整體綜合的宏觀研究,包括路網體系、發展歷史、文化傳播、中外交流、族際認同、民族融合等(周智生),也結合人類學民族志方法的特長,既對古道沿線的社區變遷做微觀研究,也通過“多點民族志”1“線索民族志”2等新的范式做跨時空的大空間研究。并從人類學的視角提出了“路學”的建構,結合文化地理、社會空間、現代性等理論,以漢藏公路為研究對象,描述和剖析了其時間性、社會性、開放性和移動性等特征,以及道路的各種功能,探討道路的現代內涵。[16]路學也正在成為人類學關注和研究現實問題的一個重要背景,比如路學視域中研究社區、生態、民族關系、城鄉結構、文化變遷等等。

人類學關注的另一個現實問題:如何介入“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一個國家層面、世界范圍內的倡議,比道路研究或路學更加宏觀,影響將更加深遠。它從“文化”的解釋轉到“文明”的理解,從縱向歷史研究轉向空間區域關注,從民族國家走向世界性場域,是一條世界范圍內的走廊。正如趙旭東等學者提出:從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廊學的發凡,介入“一帶一路”是中國人類學世界性關懷。[17]

這是中國人類學繼邊疆學、民族走廊學說后本土化的重要契機,也是中國人類學和世界人類學一起書寫人類文明的關鍵時刻。從中國社會百年的發展的歷程來看清晰可見人類學的重要性,目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引領全球發展的重要力量,并努力讓世界文明共通共享,人類學中國化的道路仍然重要而且必要,繼續學科規范化和本土化探索,既要注重中國人類學獨有的一面,構建自己的觀點、方法和內容,也要在國際化的應用中過程中不斷的進行修正,構建有國際認可并適合中國的“一帶一路”研究體系或學說。筆者認為有兩點不可忽視:

一是回歸真正的文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人類學研究習慣關注人的社會層面及其意識形態,對物質文化研究或物質人類學的關注相對較少;對文明的理解與歷史進化論緊密相關,歷史進化論有其時代性,一定程度上對文明的關注更多聚焦文明的沖突方面。但是,今天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超越了歷史線性進化的觀念,超越了“聚族興邦”的目標,[18]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文明的共享,順應如今“互聯互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時代特征。人類學對“一帶一路”的研究或者一種學說的構建,不僅要延伸走廊學本來關注的民族流動空間、民族關系的構建等主題,也應超越民族國家研究的范疇和社會層面、意識形態等研究內容,關注作為承載人們日常生活以及人類文明的物質文化,包括“物”生產制造、技術創造、存在和使用的環境、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質、社會制度等,以及“物”的流動所形成的文明軌跡。比如茶葉、絲綢、香料、酒、瓷器等物質的生產制作、技術和思想、流動和使用,以及形成的文化體系和文明交流走廊。所以,“一帶一路”是世界之“物”流動的重要軌跡,也呈現出物質文化分布的區域特征。這是人類學介入“一帶一路”的一個重要方向,關注物質人類學和物質文化研究,通過研究“物”來解讀文明,如邁克.羅蘭所說:我們通過物質實體來看文明的時候,會減少歷史進化論的偏見,只有不在為了政治目的而發生沖突的時候,文明才會回歸到它自身。[1]

二是“文化自信”和人類學的底層研究作用。中國人類學的百年歷程,從沒有離開過中國發展道路的探索,無論是邊疆安全、民族建立還是民族發展,在不同的階段都始終以第一代人類學前輩們提出的本土化為目標,從經驗積累、學科建設和理論發展方面不斷探索,形成了邊疆學、民族走廊學說、多元一體格局等重大成果,對民族文化自立自強、文化自覺等意識的形成起到了重大作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發展更加復雜化,中國經驗和東方文化成為引領人類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中國人類學發展也將面臨新一輪的機會,肩負新的責任。

習近平同志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一帶一路”倡議以中國聲音重新喚起人類文明的輝煌,但這個聲音的強大是來自中華民族的自信,如果它像一棵大樹,中華民族就是樹根、是大樹惠及四方的活水源頭,所以扎好根基永遠是我們最根本的任務?!耙粠б宦贰辈粌H是帶狀的,它更是網狀的,由根部無數條古道、廊帶組成,包括藏羌彝走廊、南嶺走廊、西北走廊、苗疆走廊、遼西走廊、茶馬古道、環喜馬拉雅走廊、南絲綢之路等等,這些古道走廊溝通了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中亞文明、阿拉伯文明、西亞文明、歐洲文明乃至非洲文明,直接促進了人類不同文明的交流、融通和發展。

中華文明的成就是中華各民族自信的根基,人類學的基本任務不僅要理解人們的小生活,而且要指向國家的大意識,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人類學本土化,近百年的“邊疆治理實踐經驗直接推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19]未來中國人類學關注點轉向人類文明、投向“一帶一路”的同時,還需研究在“道路”和“流動”影響極其巨大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變化,文化如何變遷,價值觀念如何形成和傳播等,從最底層、最日常的層面一如既往的發揮人類學的作用,理解文化自信的源頭,研究文化自信的內容和日常表達,構建文化自信的理論體系,尋找如何在中國經驗中理解人類的文明,從而溝通世界,為人類的文明貢獻出中國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英]卞思梅,問;邁克·羅蘭,答.物質文化與人類學——英國人類學家邁克·羅蘭專訪[J].趙秀云,譯.民族學刊,2014(1).

[2] 趙旭東.文化共享、互聯互通與道路的拓展[J].中原文化研究,2017(5).

[3] 汪洪亮.民國時期的邊政研究和人類學[J].民族研究,2011(4).

[4] 任乃強.康藏史地大綱[M].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2000.

[5] 王建民.學術規范化與學科本土化——中國人類學學科百年回眸[J].民族研究,2000(1).

[6] 吳楚克.試論中國邊疆政治學與邊政學、人類學的關系[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

[7] 馬大正.二十世紀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J].歷史研究,1996(4).

[8] 周平.邊疆治理中的認同問題.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9] 費孝通.關于我國民族識別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80(1).

[10] 費孝通.談深入開展民族調查問題[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2(3) .

[11] 李紹明.西南絲綢之路與民族走廊[C]∥李紹明民族學文選.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

[12] 李星星.論“民族走廊”及“二縱三橫”的格局[J].中華文化論壇,2005(3).

[13] 費孝通.給“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的賀信[C]∥藏彝走廊:歷史和文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14] 趙旭東.從文野之別到圓融共通——三種文明互動形式下中國人類學的使命[J].西北民族研究,2015(2).

[15] 木霽弘.茶葉傳播與“茶馬古道”[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2-05(A05).

[16] 周永明.漢藏公路的路學研究:道路空間的生產、使用、及那狗和消費[J].二十一世紀,2014(4).

[17] 趙旭東.中國走廊學發凡——從民族的“藏彝走廊“到世界的“一帶一路”[J].思想戰線,2017(2).

[18] 青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實踐軌跡與深化邏輯[J].民族教育研究,2019(5).

[19] 李春暉,丁瑞雪.中國共產黨邊疆治理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民族教育研究,2019(4).

Abstract:Anthropolog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100-year development, and this century has also been the process that Chinese anthropologists advocate and explore the localization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and that ri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empirical evidence, theories, and disciplin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100-year localization process of anthropology in China, including the changing research paradigm from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the expansion of research thinking from ethnic exchanges to civil interactions, and particularly the study on the borderlands, corridors, and roads. These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continuous practices of anthropologys localization in China, and they are also the practical concerns that anthropology in China involves in 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at different stages, that is, to save the nation, to make the nation wealthy, and to empower the nation; in addi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independent, conscious, and confident process of Chinese nation and ultimately to uphold our own tradition to go to the world arena.

Keywords:Borderlands; corridors; roads; the localization of anthropology

〔責任編輯:羅柳寧〕

猜你喜歡
一帶一路
印媒:“一帶一路”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
環球時報(2014-12-10)2014-12-10 08:51: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天堂网国产|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色婷婷啪啪|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男女男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欧美日韩资源|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91精品国产福利| 欧美精品xx|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日韩毛片免费|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看片| 国产色伊人|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国产亚洲第一页|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9966国产精品视频|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亚洲欧美h|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亚洲欧美极品| 呦女精品网站|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午夜视频日本| 嫩草国产在线| 91精品国产丝袜| 青青草欧美| 欧美a在线看|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污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91在线|日本|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主播喷水|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欧美亚洲第一页| 亚洲va在线观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97综合久久| 欧美日韩91| 一级一毛片a级毛片|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亚洲成人精品| 欧洲极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