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玉霞 代涵奕 張鮮艷



【摘 要】對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的旅游扶貧效率分析結果表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效率差異較大,技術效率為主要影響因素;2014-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下降,近半數地區旅游扶貧效率不顯著;2018年度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總體呈北高南低的空間分布特征;2018年度南嶺走廊大多數地區規模收益呈遞減狀態,旅游要素投入冗余現象較為明顯,旅游扶貧精準度尚待提高。
【關鍵詞】南嶺走廊;旅游扶貧;效率;數據包絡分析;曼奎斯特指數;時空分異
【作 者】侯玉霞,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研究生導師,博士;代涵奕,桂林理工大學旅游與風景園林學院碩士研究生;張鮮艷,桂林理工大學科技處助理研究員。廣西桂林,541006。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0)04-0158-009
一、引言
自2014年我國開始實施精準扶貧以來,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方式之一。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指出要“積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打造一批輻射帶動貧困人口就業增收的風景名勝區、特色小鎮,實施特色民族村鎮和傳統村落、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發展工程。”2018年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行動方案》提出,“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旅游扶貧人才保障,加大旅游扶貧項目資金保障,強化旅游扶貧督導機制”,“有效發揮旅游產業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中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南嶺走廊是費孝通提出的“三大民族走廊”之一,聚居著瑤、苗、侗、壯、畬等多個少數民族。2014年,南嶺走廊有165個村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名單,共涉及21個扶貧重點縣和片區縣,屬于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內學術界開始提出“旅游扶貧”概念,目前,國內學者關于旅游扶貧定性與定量研究均有涉及。在旅游扶貧理論方面,王瑜等提出在旅游資源與精準扶貧對接過程中,要發揮內源發展與可持續機制、邊緣效應與空間優化機制、優勢效益轉化機制、參與主體分配機制[1];張金鷗基于共生理念對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扶貧提出對策建議[2];王進從路徑依賴視角,探討了其他組織參與民族經濟發展的路徑[3];王東琴等綜合分析了云南傳統農耕文明區貧困問題的特殊性,梳理出了四種旅游扶貧模式,包括“鄉村生態農業模式”“旅游+特色小鎮模式”“O-RHB模式”以及“多元主體協同參與模式”[4];陶少華基于資本理論將旅游扶貧的類型劃分為重疊型、比鄰型和分離型三種[5];馬悅基于綠色發展理念,分析了旅游扶貧所采取的原則、開發思路、開發模式等[6];斯麗娟等運用可持續生計理論分析了旅游精準扶貧績效的影響因子[7]。
在旅游扶貧效率研究方法方面,曹妍雪[8]、鄢慧麗[9]等運用三階段DEA模型對旅游扶貧結果進行效率評價;李燁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效率進行了評估分析[10];王松茂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基礎上,運用DEA及其改進方法進行效率測度[11];黃淵基構建了從DEA模型到Bootstrap方法的兩階段評價模型,并且引入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區域旅游扶貧效率形態[12];王夢晗等運用基于產出導向的SBM模型測算旅游扶貧效率,借助社會網絡方法對區域旅游扶貧效率網絡結構演化進行探析[13];王凱等采用Super-SBM模型、均方差分解法以及LS回歸模型,來分析旅游扶貧效率的時空異質性及其影響因素[14];王凱、林惠等采用SBM模型和熵權TOPSIS分別測算旅游扶貧效率,并且運用耦合度模型對旅游扶貧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關系進行探析[15]。研究區域方面,龍祖坤[16]、孫春雷[17]、王志標[18]等多名學者以武陵山區作為研究對象,將各市分為潛力型、朝陽型、黃金型和夕陽型四種類型,并提出相應的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目前,在旅游扶貧研究理論、旅游扶貧效率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已較為成熟,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關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問題的研究相對較少,且相關研究成果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本文以南嶺走廊民族地區作為研究重點,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其自2014年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的旅游扶貧效率進行評價,利用曼奎斯特指數和ArcGIS軟件研究其空間分異情況,并對投入指標進行優化分析,以期為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提高旅游扶貧效率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方法
1.數據包絡分析(DEA)
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部門或企業)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19]。其原理主要是通過對生產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的輸入與輸出數據的研究,從相對有效性的角度出發來評價具有相同類型的多投入、多產出決策單元的技術與規模的有效性。DEA方法包括假定規模報酬可變(VRS)的BCC模型和假定規模報酬不變(CRS)的CCR模型。BCC模型可將綜合效率(OE)分解為純技術效率(PE)和規模技術效率(SE),三者之間的關系為 OE = PE × SE,純技術效率是指剔除DMU規模影響之后的技術效率,而規模技術效率用來判定決策單元DMU是否處于最佳的生產規模。DMU的效率值介于0-1之間,當其值為1時表示達到了DEA最優狀態即資源配置最優狀態。
2.曼奎斯特指數
除了測算各市的旅游扶貧效率之外,還需要關注旅游扶貧效率隨時間的變動情況,因此可采用曼奎斯特指數(Malmquist index)及其分解來進行跨期分析。運用曼奎斯特生產率變化指數的幾何平均來衡量從時期t到時期t+1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fpch),生產率變化指數可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ffch)和技術進步指數(techch),分別測度決策單元從t期到第t+1期的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的變化程度,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ffch>1表示相對技術效率上升,技術進步指數techch>1表示生產技術改進。技術效率變化指數可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pech)和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pech>1表示純技術效率改善,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1表示規模效率改善,反之,上述指標小于1則表明相應效率惡化[20]。
(二)評價指標選擇
旅游扶貧效率是旅游消減貧困程度的反映,能有效地反映旅游扶貧情況,體現旅游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程度[21]。參考以往學者的研究,并結合本文的研究主題,選取2個投入和3個產出指標對旅游扶貧效率水平進行測算(表1)。
投入指標的選擇,用接待游客數量來反映旅游對當地的帶動能力,旅游綜合收入可以直觀體現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由于人均指標能夠更有效地對投入要素進行衡量,因此,最終確定投入要素為人均接待游客數量(記為I1)和人均旅游綜合收入(記為I2);產出指標的選擇,人均GDP可以有效反映一個地區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人均收入則能夠直觀體現貧困地區的脫貧效果,此外,各市居民包括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因此產出指標由人均GDP(記為O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記為O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記為O3)三項構成。
(三)數據來源與處理
由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范圍較大,本文以狹義的南嶺走廊行政區劃為依據,選取廣西桂林、賀州、梧州,廣東韶關、清遠、河源,湖南郴州、永州、懷化、邵陽,江西贛州等11個市作為決策單元DMU。各項指標數據均源自各市歷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因統計公報中僅有各市全年累計接待游客數量和全年旅游總收入數據,考慮到常住人口數比全市總人口數更能有效反映人均水平,故兩項投入指標為利用統計公報數據二次計算的結果。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分析
1.綜合效率分析
運用DEAP2.1軟件采用DEA方法中的BCC模型,以2014年~2018年作為時間跨度,計算出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由表2可見,2014年~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平均水平為最優水平的77.3%。各市之間差異較大,旅游扶貧平均綜合效率最低為最優水平的56.3%,最高為100%,其中桂林市、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贛州市的平均綜合效率低于地區平均水平。在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中,梧州市和邵陽市始終保持DEA有效水平,此外,僅有郴州市、永州市、贛州市曾經達到DEA有效水平。從時間維度來看,2015年和2017年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相比前一年均有所下降,但是自2014年~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總體呈現波動趨勢,旅游扶貧效果整體較好。
從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所屬的省份來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3個市中,僅梧州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在2014年~2018年始終保持在DEA最優水平,桂林市和賀州市明顯低于平均水平,差距明顯;廣東省四個市中,郴州市和清遠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較高,韶關市和河源市未達到平均水平,相較于廣西而言省內差距相對較小;湖南省3個市中,邵陽市始終保持DEA最優狀態,永州市和懷化市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處于較高水平。
2.效率分解
在BCC模型中,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將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分解為規模效率和純技術效率,根據測度結果(表3)來評判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及對綜合效率的影響。
從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角度看,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的綜合效率平均水平為最優水平的77.4%。僅梧州市、永州市和邵陽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有效水平;在非DEA有效的市中,郴州市(90.8%)和贛州市(89.5%)接近DEA有效;而懷化市(72.5%)、清遠市(64.4%)、賀州市(61.5%)、桂林市(59.6%)、河源市(56.8%)、韶關市(56.9%)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均低于本年度地區平均水平。其中,桂林市、郴州市、贛州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非DEA有效情況,完全是由于規模效率未達到DEA有效,這些市應當重點提高規模效率;而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旅游扶貧綜合效率非DEA有效的原因,主要是技術效率未達到DEA有效,這些地區在提高規模效率的同時,更要重視技術效率的提高。
從旅游扶貧技術效率角度來看,目前南嶺走廊民族地區只有桂林市、梧州市、郴州市、永州市、邵陽市、贛州市達到DEA有效;其他非DEA有效的市技術效率均低于本年度地區技術效率平均水平。
在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中,僅賀州市、永州市和邵陽市的旅游扶貧規模效率達到了DEA有效,其他8個市中,懷化市(95.6%)、清遠市(92.1%)、郴州市(90.8%)的規模效率均高于本年度區域規模效率平均水平,賀州市(95.4%)、贛州市(89.5%)、韶關市(86.5%)、河源市(85%)和桂林市(59.6%)的規模效率均低于本年度區域平均水平。
從規模收益情況來看,相較于2017年,2018年度僅懷化市的規模收益呈遞增狀態,梧州市、永州市、邵陽市的規模收益保持不變,其他區域則處于收益遞減狀態。
(二)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時空差異分析
1.時間演化
根據2014年~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相關統計數據,利用DEAP2.1軟件,計算2014年~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市的旅游扶貧效率曼奎斯特指數。
由表4可見,自2014年以來4個時間段中,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ch)始終小于1,說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下降。全要素生產率指數(tfpch)的波動受到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ffch)和技術進步指數(techch)兩個指數的影響,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技術效率變化指數(effch)有兩個時間段大于1,技術進步指數(techch)則始終小于1。因此,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波動主要是受技術進步指數波動的影響,促進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業技術進步是提高其旅游扶貧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的重要途徑。
整體來看(表5),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變化(effch)均值為1.009,大于1,說明2014年~2018年來,整個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效率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旅游扶貧效果較好。但是2014年~2015和2016年~2017兩個時間段的綜合效率變化均值小于1,其他時間段則大于1,分布不平均,整體變化趨勢呈波浪狀。從各市層面來看,2014年~2018年廣東省的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郴州市,湖南省的懷化市、邵陽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變化均值皆大于1,說明旅游業在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旅游扶貧效果較好;而廣西各市和江西贛州市的旅游扶貧效果不夠顯著。
上述現象的原因在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涉及四個省份11個市,旅游資源分布不均且經濟發展差距較大,各市的旅游發展理念各異,要實現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整體提高,需要各市加強交流融合,形成集群帶動效應。
2.空間分布
基于運用DEA方法計算出的各項旅游扶貧效率,利用ArcGIS軟件,直觀地展現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技術效率以及規模效率的空間分布差異,具體如圖1、圖2、圖3所示。
如圖1所示,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總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將各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值分為五個區間,位于南嶺走廊北部的邵陽市、永州市、郴州市、贛州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均高于72.6%,處于效率最高的區間;而整體相對較低的南部地區中,梧州市達到了DEA有效。綜合效率的低值出現在韶關市和河源市,綜合效率不足60%,處于效率最低的區間。
由圖2可知,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技術效率明顯優于綜合效率水平,技術效率平均水平達到85.7%,說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技術水平較高。湖南省內各市的技術效率水平普遍較高,廣西范圍內僅賀州市的旅游扶貧技術效率相對較低,而廣東省內各市的旅游扶貧技術效率普遍處于較低水平。
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模效率平均水平達到90.4%,遠高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的平均水平(77.4%)。結合圖3來看,位于南嶺走廊西部的懷化市、邵陽市、永州市、賀州市、梧州市的旅游扶貧規模效率水平較高,達到最優狀態或接近最優狀態。整個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桂林市的規模效率最低,僅為59.6%,表明雖然整個地區旅游扶貧規模效率普遍處于較高水平,但是旅游產業在桂林市的扶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不夠顯著。
(三)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投入指標優化分析
DEA優化主要研究區域內實現DEA有效的投入目標值。該值可以反映各DMU投入、產出冗余量及優化方向。[22]在選擇投入導向保持產出不變的情況下,計算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旅游扶貧投入指標的優化目標值,得出其投入冗余的數量并分析其原因,投入指標中的人均接待游客數量和人均旅游綜合收入的投入冗余數量分別用S1-0、S2-0表示。
由表6可知,桂林市、梧州市、郴州市、永州市、邵陽市、贛州市的投入冗余S-0值之和均為0,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的投入冗余S-0值之和均不為0,說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要素投入冗余現象較明顯。具體來說,在產出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的人均接待游客數量應分別減少2.134、3.452、2.409、2.323、1.454人,每個市的環境承載量有限,過度追求高旅游人次極有可能破壞當地自然與人文生態環境,合理控制旅游接待人數,才能優化當地的旅游扶貧效率;從人均旅游收入方面來看,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的人均旅游收入要相應的減少2289.76、2650.29、1652.40、1917.44、881.69元,才能使各市的旅游扶貧效率達到更優水平。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自2014年精準扶貧以來的旅游扶貧效率進行測算,并通過曼奎斯特指數和ArcGIS軟件探析其時空分異規律。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南嶺走廊民族地區11個市2014年~2018年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平均水平為最優水平的77.3%,整體處于較高水平,但5年間旅游扶貧綜合效率總體呈現波動趨勢。各市之間差異較大,旅游扶貧平均綜合效率最低為最優水平的56.3%,僅梧州市和邵陽市始終保持DEA有效水平,郴州市、永州市、贛州市在5年間曾經達到DEA有效。根據BCC模型對旅游扶貧效率分解的結果可知,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技術效率平均水平為85.7%,規模效率平均水平為90.4%,表明其旅游扶貧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較高。在所有未達到DEA有效的市中,桂林市、郴州市、贛州市應當重點提高規模效率;而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在提高規模效率的同時,更要重視技術效率的提高。
第二,由曼奎斯特指數計算可知,自2014年以來4個時間段中,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持續下降,其波動主要受技術進步指數波動的影響。2014-2018年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郴州市、懷化市、邵陽市的旅游扶貧綜合效率變化均值皆大于1,說明旅游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其他各市的旅游扶貧效果不夠顯著。運用ArcGIS軟件計算2018年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效率的空間分布情況,綜合效率總體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湖南、廣西范圍內的各市技術效率相對較高,位于南嶺走廊西部各市的規模效率水平較高,達到最優狀態或接近最優狀態。
第三,與2017年相比,2018年度僅懷化市的規模收益呈遞增狀態,梧州市、永州市、邵陽市的規模收益保持不變,其他區域則處于收益遞減狀態,說明旅游扶貧精準度亟待提高。賀州市、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懷化市的旅游要素投入冗余現象較明顯,應適度調整人均旅游收入使各市的旅游扶貧效率達到更優水平,充分考慮自然與人文環境承載量,對旅游人數適度控制以優化旅游扶貧效率。
基于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現狀,對其未來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首先,政府方面應完善旅游扶貧制度,提高扶貧精準度。南嶺走廊民族地區屬于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涉及廣西、廣東、湖南、江西等四個省,各地區旅游資源與社會資源差異較大,應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精準扶貧制度。政府方面應充分結合當地旅游發展條件和貧困人口個人條件,提高旅游扶貧對象識別的精準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扶貧措施;充分調動貧困人口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邀請專家開展旅游專業知識講座,綜合提高貧困人口在旅游經營、旅游服務等方面的專業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貧困人口代表外出考察學習優秀的旅游發展經驗;對扶貧過程進行監管并定時檢驗旅游扶貧成效,及時發現問題對扶貧形式進行相應調整。
其次,拓寬旅游扶貧資金投入渠道,增強旅游扶貧力度。針對南嶺走廊民族地區旅游扶貧規模收益變化趨勢,在政府提供幫扶資金的情況下,也需要社會資本的大力投入。科學制定各類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到貧困地區的旅游發展當中,促進企業、旅行社等與從事旅游發展貧困戶之間的合作,降低貧困戶旅游開發啟動難度。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景區方面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與貧困地區合作,發揮旅游行業的市場帶動作用,提高南嶺走廊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效率。
再次,加強人才引進,創新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模式。民族地區開展旅游扶貧,在對當地貧困戶進行專業培訓“就地取材”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外來人才的引進。一方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鄉村大學生返鄉參與旅游發展,利用自身優勢為家鄉旅游扶貧提供助力,促進旅游精準扶貧的實現;另一方面,要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吸引外來專業人才的進入,為民族地區注入新活力。民族地區旅游資源獨特,應當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創新旅游產品,設置展示區集中展示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體驗式文化旅游”;將民族手工藝品精細化處理,形成旅游紀念品。在旅游發展模式方面與互聯網緊密結合,采取線上線下雙渠道帶動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將旅游電子商務、旅游企業信息化與民族旅游融合,創新民族地區旅游經濟模式,優化旅游扶貧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瑜,胡尹慧.鄉村旅游資源與精準扶貧對接的機制及實現路徑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20(2).
[2] 張金鷗.基于共生理念的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扶貧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0(2).
[3] 王進.路徑依賴視角下他組織參與民族經濟發展的路徑創造——基于貴州郎德上寨旅游扶貧個案[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0(1).
[4] 王東琴,李偉,岳潔.云南傳統農耕文明區旅游扶貧模式研究——以大理州巍山縣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20(1).
[5] 陶少華.資本理論視閾下旅游扶貧類型學新探[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6] 馬悅.綠色發展理念下的旅游扶貧開發思路及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0(1).
[7] 斯麗娟,夏瑀,陶杰,等.旅游精準扶貧績效影響因子研究——基于可持續生計理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
[8] 曹妍雪,馬藍.基于三階段DEA的我國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評價[J].華東經濟管理,2017(9).
[9] 鄢慧麗,王強,熊浩,等.海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測度與時空演化分析[J].中國軟科學,2018(8).
[10] 李燁.中國鄉村旅游業扶貧效率研究[J].農村經濟,2017(5).
[11] 王松茂,郭英之.旅游扶貧效率評價模型構建及實證研究——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社會科學家,2018(6).
[12] 黃淵基.連片特困地區旅游扶貧效率評價及時空分異——以武陵山湖南片區20個縣(市、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7(11).
[13] 王凱,王夢晗,甘暢,等.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效率網絡結構演化及其驅動機制[J].山地學報,2019(4).
[14] 王凱,甘暢,王夢晗,等.湖北省旅游扶貧效率時空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4).
[15] 王凱,林惠,甘暢,等.集中連片特困區旅游扶貧效率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時空耦合關系——以武陵山片區為例[J].經濟地理,2020(2).
[16] 龍祖坤,杜倩文,周婷.武陵山區旅游扶貧效率的時間演進與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5(10).
[17] 孫春雷,張明善.精準扶貧背景下旅游扶貧效率研究——以湖北大別山區為例[J].中國軟科學,2018(4).
[18] 王志標,李丹丹.武陵山片區旅游扶貧效果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8).
[19] 烏蘭,劉偉民.內蒙古民族地區旅游扶貧效率評價及優化對策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
[20] 陳超凡,王赟.連片特困區旅游扶貧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來自羅霄山片區的經驗證據[J].經濟地理,2020(1).
[21] 韓林芝,劉新梅,鄭江華,等.新疆旅游扶貧效率時空分異特征及其驅動機制——以新疆33個國家級貧困縣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6).
[22] 鐘學進.西南邊境地區旅游精準扶貧效率評價及時空分異——以桂西南重點旅游扶貧區11縣(市、區)為例[J].社會科學家,2019(6).
Abstract: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efficiency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11 cities in the ethnic area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 show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thnic area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 is quite different,and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From 2014 to 2018,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level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 continued to decline,and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of nearly half of the regions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 in 2018 is generally higher in the north and lower in the south. In 2018,most areas of the Nanling Corridor show a state of diminishing returns to scale,the redundancy of tourism element inputs was obvious,and the targeted degre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tourism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Nanling Corridor;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efficiency;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lmquist index;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責任編輯: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