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忠
中圖分類號:C922?文獻標識碼:E?文章編號:1000-4149(2020)05-0137-02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0.00.046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超大國家,人口空間組織始終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之后,人口都市圈化日益顯現,成為全國人口空間組織的主體形態。都市圈人口空間組織成為我國都市圈高效、包容、可持續一體化發展的重點理論和實踐課題。首都圈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構成我國三大核心都市圈,其人口空間組織更是關系重大的課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童玉芬教授團隊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對首都圈人口空間壓力疏解與格局優化進行了歷時近5年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完成并于2020年5月出版了專著《首都圈人口空間戰略:格局優化與環境壓力紓解》(以下簡稱《戰略》),《戰略》對認識和改善我國都市圈人口空間組織以及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具有比較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人口空間組織涉及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戰略》彌補了我國都市圈人口空間組織研究的不足:從時空變化特征入手,在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研究。
首先是首都圈人口空間組織的時空變化特征及其形成因素和機制的實證分析。《戰略》比較全面地揭示了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演變和現狀特征,以及2010年以來的最新變化,并對其形成的原因、機制進行了理論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的檢驗。研究發現,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格局在原有不平衡格局基礎上,人口空間集聚和人口極化現象依然處在不斷加劇狀態。從影響因素來看,當前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格局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平地起高樓”,初始的人口基礎和自然地理稟賦是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目前的人口空間分布格局是一系列集聚力和離散力“博弈”和“對抗”的結果,實證結果顯示,就業機會、工資水平以及反映科教實力的高校數量是形成當前人口分布格局的主要集聚力,而房價、交通擁堵以及水資源短缺是影響首都圈人口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離散力,其中水資源短缺的影響最大。
其次是關于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匹配關系的實證分析。基于壓力—狀態—響應概念模型,《戰略》一是構建了資源環境的人口壓力指標,測算了首都圈內不同區域人口對各個典型自然資源因子、環境因子的壓力,揭示了資源環境人口壓力的空間差異。二是比較全面、系統地分析了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空間匹配關系,發現:首都圈人口與經濟空間匹配度相對較優但近年來趨于下降,人口與資源環境空間匹配度相對較差且呈進一步強化之勢;大多數城市人口與水資源空間匹配更優而人口與土地資源的協調度相對比較差;北京市和天津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的不協調性最為突出,南部石家莊市、邢臺市、邯鄲市、滄州市等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協調性較好,而北部張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島市和唐山市等協調性大多處于良好和一般的水平。三是運用IPAT方程,通過構建空間計量模型,測算了一定資源環境約束下首都圈不同區域實現一定發展目標的適度人口以及適度人口承載壓力的情況,為優化調整首都圈人口空間分布提供了決策依據。
最后是首都圈人口空間格局和資源環境壓力疏解的系統動態仿真模擬。《戰略》構建了首都圈全域聯動的系統動力學仿真模型,在給出不同的參數方案下,通過系統反復模擬,尋找人口空間結構優化方案,并在模擬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發達國家的經驗與做法,提出了緩解首都圈人口對資源環境壓力的政策建議。
都市圈人口空間組織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系統,有效的研究需要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多學科分析方法和模型。《戰略》根據不同部分的目的和要求,綜合集成運用空間分析、空間計量經濟學、系統動力學等多種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型,成功地實現了首都圈人口空間壓力疏解與格局優化的研究目標。這無疑有益于這一領域的后繼研究。
《戰略》作為一項新的研究難免會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空間細分僅至地級市未及縣域,使得空間計量分析部分略顯粗糙;同時,定量分析多基于統計數據,第一手調查資料相對缺乏。但這并不否定《戰略》對于都市圈人口空間組織研究進程的開拓創新意義。
[責任編輯?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