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華
摘?要:如何激發高中生的化學學科學習興趣,如何構建高效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教學資源在相繼投入,但教學方法依舊故步自封,因此,使得高中階段的化學課程教學總體教育進度一直無法獲得有效進展。對此,本文分析了一些方法,但其中的優劣褒貶還望同仁各自斟酌。
關鍵詞:高中化學;興趣激發;難點與對策
無論是從知識的深度還是知識的涉及范圍來說,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都無法同初中階段同日而語。高中化學其更強的抽象性、復雜性和實驗探究性,足以令學生感到摸不著頭腦。如何激發高中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這一問題就需要我們化學教師共同探討和反思。以下就是筆者的一些粗淺分析和論述,希望可以給同仁提供一些簡單的參考。
一、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存在的難點
其一,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薄弱的問題。通過調查和分析以往的化學教學經驗,可以發現,在新課程改革之后,教師的化學教學觀念得到了很大改變,教學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革新。但由于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使得一些化學教師依舊無法突破自身的思維限制,懶于學習新的教學方法。由此也導致了很大一部分教師無法獲得自身的學習突破,化學教學效果依舊停滯。其二,主要就是高中化學教師忽視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指導,使得學生未能意識到化學知識學習的真正意義。比如有的學生時至今日依舊認為化學學習是無用的,還有的學生由于青春叛逆心理的影響,很可能應用化學知識給他人制造一些惡作劇,更有的學生將化學學習視為情感的包袱。基于此,化學教學的“三維目標”也就被空置了。再次,高中化學往往是重視理論而輕視實踐教學。其實化學實驗教學也是高中階段的重要組成內容,而實驗教學不被重視,往往會讓學生學到“不完全”的化學知識,簡而言之為“頭重腳輕”。基于以上問題,本文探索了一些教學實施的方法。
二、興趣作為向導,化解化學教學疑難的對策
(一)努力提升,夯實化學教學能力
高中化學教師,不僅要做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和組織者,更要扮演好教學的探路者和研究者角色。比如,化學教師可以利用平時的時間多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或者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多項化學教育科研探究活動和教師培訓活動等,由此提升自己,為實施化學課堂信息化、智能化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比如,我們可以給電腦安裝視聽設備,以及安裝模擬仿真人聲軟件,如此,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與多媒體計算機進行對話和交流。比如,在教學指導必修一《物態的分類》中“簡單分類法和應用”知識時,我們就可以倡導學生先自己瀏覽一遍教材,然后再向多媒體計算機提出問題。如有的學生提問:“小亮(計算機軟件代表),我讀了一遍教材,大致知曉了簡單的分類方法,但是腦海中的知識還是比較雜亂的,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嗎?”就此計算機軟件做出回答:“當然可以啦。”(播放相應的flash動畫小短片,并出示關于本課的思維導圖)當動畫短片播放完畢后,其他學生還可以就本課知識點提出其他疑問,計算機軟件代表都可以通過網絡資源的檢索、篩選和處理,來呈現出最為符合學生理解特點的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就此構建趣味交互情境,提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也讓化學學科教學方法得以有效改進和革新。
(二)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
早在素質教育提出之際,我們就已經知曉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性。而經過了這一番化學教育科研探索之后,顯然我們的綜合辦學質量獲得了顯著的提升。由此,我們也充分認識到了落實“三維教育目標”,重視滲透正確價值觀引導的積極意義。為了達到這樣的化學教學目標,首先我們可以從關聯生活應用價值的角度對學生實施啟發。比如,在教學“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者是哪些現象屬于氧化、還原反應?我們是如何利用這些知識的,其二,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述無數的化學科研前輩,如居里夫人、徐光憲、黃春輝和趙玉芬等人在化學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來啟發學生,讓學生以這些化學前輩為榜樣,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價值觀的新青年。
(三)倡導理論和實驗教學的協調發展
古語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驗操作、觀察、記錄和分析等過程,對高中生來說也是同等重要的。對此,高中化學一方面要積極備課,提前準備好化學實驗教學的器具和藥品;另一方面,更要積極對化學演示的過程進行革新和創造,力求做到安全、高效、現象明顯以及富有樂趣。如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讓化學理論知識教學和實驗教學實現協調統一,更讓學生在主動嘗試中實現化學實驗操作能力的綜合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高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階段,而顯然當前自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實施后,基于各位教師的理解程度不同,因而教學效果也各有千秋。其實踐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尚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參考文獻:
[1]彭主瑞.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芻探[J].成才之路,2019(32).
[2]郭振愛.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甘肅教育,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