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陳君靜

【摘要】疫疾防治是近代寧波公共衛生的中心事務。在疫疾的沖擊下,政府與社會互動合作,建立了臨時救治與常規預防相結合的時疫應對防控機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包括行政體系、服務體系和防疫體系三方面的公共衛生體系。寧波公共衛生事業實際是在國家與社會的沖突合作、傳統與現代的激蕩轉化中曲折演進的。
【關鍵詞】近代寧波;疫疾應對;公共衛生體系
寧波地處江南,氣候濕熱,中外交流頻繁,疫疾屢有爆發。至近代,隨著公共衛生觀念及先進醫學的傳入,寧波地區開始采取近代意義上的疫疾應對措施,并逐漸形成了以時疫應對為首要目的的公共衛生體系。
一、近代寧波地區疫疾流行情況
寧波地區特別是春天的腦脊髓膜炎、天花與夏秋時期的霍亂最為嚴重,近代以來有多次重大疫癘的記載。據《申報》記載:1878年7月,“寧郡邇來時疫流行”。9 月,“寧郡吊腳痧癥現聞更甚,患此者不過一二日即死”。進入民國以后,寧波地區依然多疫。民國七年(1918年),“寧波自入冬以來,久旱無雨,天氣冷燥,以致時疫乘間而起”。民國十四年(1925年)八月,“寧波城廂近日時疫蔓延極速”。
除了疫癘頻繁,還表現在重大疫癘較多。1918年10月,浙省寧紹等地疫癘嚴重,“一村之中,十室九空,一家之中,十人九死”,以致“棺木石板所售一空,枕尸待裝,不知其數”。1919年寧波發生霍亂,死亡2000余人。1923年9月,“甬地疫病,今日流行甚劇,起初腹痛,繼即手冷腹瀉,移時斃命,治愈者十無一二”。 1932 年被稱為“虎疫”的霍亂襲甬,患者達 9533 人, 其中死亡 268 人。這也是寧波地區進入民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疫癘流行。由此可見,寧波地區不僅多疫病,而且其危害很大,對民眾的生命帶來很大的威脅。
二、寧波地方政府疫疾應對的措施
當時在寧波地區流行的傳染病有:傷寒或類傷寒、斑疹傷寒、赤痢、天花、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霍亂、鼠疫等。但危害比較大的是天花和霍亂,為此寧波政府的疫疾預防工作主要是圍繞天花和霍亂而展開的。民國時政府采取的舉措主要有:設立時疫醫院,注射疫苗,舉行夏季衛生運動會和衛生展覽會,夏季時令病預防措施宣講等。
1.設立時疫醫院。
時疫醫院在傳染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自民國二十一年起,每年夏季縣政府設有臨時時疫醫院一所,如疫勢猖獗,則酌設分院,并督促各區地方設立時疫醫院。”據統計,1933年,鄞縣臨時時疫醫院共診治腸胃炎、傷寒、流行性感冒、惡性瘧疾等傳染病約156人。注射霍亂疫苗4253人,種牛痘者3288人。在此時期的醫院里,仁濟醫院下屬的治疫部門“治疫時長比別的任何時疫醫院都好。每年都是疫病不再發生以后開始停診”。1937年霍亂流行,縣政府“除在城區設立防疫醫院外”,亦要求“全縣各醫院組織時疫巡回防治隊,施行防疫注射”。
2.注射疫苗是預防疫疾的有效手段。
1920年,疫病漸盛,寧波紅十字會會長唐沛然、醫務主任楊槐堂“為先事預防起見,特就該院每日施送血清,藥資、號金一概免收,每日百名為限。據云經此注射后確能免除傳染之患。”1925年,紅會楊槐堂等鑒于“近日時疫漸漸發生,遂施送防疫血清針,至今已達八百七十三人。”1929年,僅4月1日至5月10日,鄞縣政府組織施種牛痘人數即達3849名。
3.加強環境、飲食衛生整治。
主要體現在開展清潔運動、加強糞便管理、加強飲食衛生等方面。1913年,寧波城區的環境衛生肇始,由城自治董事會負責清道工作,雇傭清道夫清掃馬路和街道,但規模不大。后衛生事宜歸警察廳主管,“巡長及衛生警于無崗警之冷靜街道隨時穿梭,督令清掃。清道夫掃地時,須帶籮筐,俾可隨時挑垃圾落船。”1929 年衛生部頒布《污物掃除條例宣傳綱要》,要求縣市遵照辦理。寧波市政府設立辦事機構,制定大掃除辦法,自當年開始連續五年在轄區內舉行大掃除運動,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在公園、機關、學校、街市等人群密集區分發標語口號。
隨著民眾衛生意識的提高,城市環境衛生也得到了進步團體的大力呼吁。“鄞縣自治等組織,就街道上垃圾成堆而言,成立寧波城市衛生促進會,再添加江北岸青年會,鼓勵所有的衛生事項,排除清道夫,準時清理打掃,禁止偷懶,且在江北岸城里面等地方,在增加垃圾桶二百個,防止垃圾混亂不堪占住街道。目前早已讓警察局立刻實施。”而且“成立巡游講解隊伍,在通衢顧客繁多的地方,講解道路整潔、社會各界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這也是報效國家的方式之一”,來增強人民的衛生觀念。
在飲食衛生上,寧波市政府規定“凡屠宰場、小菜場、飲食之店鋪攤販及肉類食物、清潔飲料、飲用水料與牛乳”皆在管轄范圍之內。1928年,寧波市成立第一屠宰場,同年8月成立第二屠宰場。規定對所屠宰的牲畜要經過嚴格檢驗,檢驗合格方可入市。“屠宰場檢驗......分為宰前檢驗、宰后檢驗......其獸體全部禁供食用者為法定獸疫、膿毒癥、敗血癥、旋毛蟲病等”。在飲食店鋪攤販的管理上,先后出臺了《前寧波市政府衛生科取締飲食物營業規則》(1927年)、《鄞縣縣政府取締有害衛生飲食物品規則》(1929年)、《鄞縣縣政府取締熟食攤販規則》(1931年)等,規定腐爛變質、污穢不潔食物不得販賣。在飲用水管理上,就“全部的日常用水基本上都是來自于江河湖泊,但是水質是不是潔凈,事關健康衛生”的問題,當時的寧波政府專門頒布了《清潔河流以重衛生》的法令,且指明衛生警察與公安局“一定得嚴查禁止在河里清洗便器污垢,且禁止丟棄垃圾與病死家禽,目的是從根源上整潔衛生”。
4.加強衛生宣傳教育。
從衛生宣傳教育的主體來看,當時進行衛生宣傳教育的主要是以寧波青年會為代表的社會團體和寧波政府。寧波青年會“為謀衛生計劃,以廣宣傳起見”,特邀請寧波青年會留心衛生問題的會員,組織一個衛生事業委員會。該委員會組織分為:總務、設計、宣傳等三股,主要討論和安排衛生運動會的日期,制定衛生運動會的宣傳大綱。該委員會還經常組織衛生周等宣傳活動,開展以“防疫為主體”的衛生宣傳。
衛生宣傳的另一主體是寧波政府。由于這一主體是政府機關,這就決定了它所采取的方式與社會團體有些不同。寧波政府主要是通過發布公告、傳達文件、行政命令的方式來開展宣傳的。1930 年入春以來,“天氣不正,時疫盛行”。鄞縣縣政府為了預防腦膜炎流行癥,曾編印腦膜炎預防法數千份,分發各村里委員會、各公安局、各醫院、各區衛生分會、各學校要求他們“廣事宣傳,妥為預防,以杜蔓延”。寧波政府還印制免費種痘券、天花圖畫宣傳、連同種痘記錄薄、布告等,令發各區公所,轉令各鄉鎮公所盡量散貼宣傳。鄞縣政府為預防霍亂,制印簡明布告分發各區公所盡量張貼宣傳。浙江民政廳也轉發了霍亂預防方法及標語等。寧波政府在遵守民政廳規定的同時,“印制施打預防針券等標語數萬張,張貼各交通要道,俾民眾一體知曉”。
在衛生宣傳中,社會團體與寧波政府相互配合,擴大衛生宣傳的力度,進一步推動衛生觀念深入人心。
當時的一些藥店也利用時尚的衛生觀念,為其藥品打起了廣告。良丹的廣告詞是“防時疫,助消化,宜隨時常服”。一則關于畸形腦炎膜的廣告說:“急性腦膜炎,傳染極速,傳染此癥,能在數小時斃命”,要應付這種疫癥,“只要口中常含良丹一二粒。非但一切傳染病不加于身。且有助消化,滅口臭,免船,醒酒醉”。該廣告還自稱“能戰勝舶來品,在此急性腦膜炎流行時代,人人必需常備,不可忽略”。良丹廣告的宣傳,是藥店老板利用當前民眾對傳染病的畏懼心理來推銷其商品的,但它對時疫的宣傳還是有一些作用。
總之,由寧波政府和社會團體開展的各種形式的衛生宣傳和活動,為寧波地區公眾了解防治疫疾有一定的作用。
三、近代寧波公共衛生體系的初步構建
在疫疾的沖擊下,近代寧波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起來。
1.機構設施初備
寧波在醫療機構、垃圾箱、公廁、菜市場、屠宰場、自流井等方面均有成就。
在醫療機構建設方面,到 1935 年,鄞縣政府允許開業的醫院診所助產所總數達到 56個,這其中還有普仁診所等四家尚未注冊。當時稱為醫院的只有 10 所,主要集中在一區、二區和五區。比較著名的醫院有縣立中心醫院、華美醫院、鄞奉公立醫院、保黎醫院等。 在藥店方面,據寧波政府統計,1934 年寧波城鄉有西藥房 18 家、中藥鋪 41 家、專販國內藥材者 18 家、散處各鄉鎮之藥鋪有 147 家。藥店分布的廣泛,在一定程度上給民眾取藥提供了方便。
在垃圾箱方面,到 1936 年,寧波城區共有垃圾箱 595 個,其中水泥垃圾箱 360個、木質垃圾箱 235 個。在公廁方面,截止 1933 年寧波城區共有公坑(包含正式公坑和臨時公坑)61 個,尿槽168 個。寧波在對糞溺處理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觀。在菜市場方面,到 1935 年時,寧波建有菜市場 8 處,分別為李家后門菜市場、大校場菜市場、靈橋門菜市場、西門菜市場、新河頭菜市場、咸寧橋菜市場、提署前菜市場、開明橋菜市場。其中縣立菜市場有七所,區立菜市場有一所,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菜市場管理體系。在屠宰場方面,已經建立了第一屠宰場和第二屠宰場。第一屠宰場設在江北岸西河邊,專宰牛;第二屠宰場設在和義門外渡口。在公墓建設方面,到了 1934 年,舊監梅鄉及塘南鄉、石契鄉等始先后成立了建筑公墓委員會。同時寧波已建成了 6 個公墓,分別是應氏公墓、同仁堂公墓、吳氏公墓、永安公墓、姜隴公墓。
這些構成了近代寧波公共衛生體系的基礎條件。
2.管理制度略成
民國時期寧波在公共衛生各個領域大體形成相應的管理規范,其中雖有頒自中央和省廳奉遵執行的規則條例,更有寧波當局參照奉行章程建構的地方性制度。如同前述,它們涉及環境衛生和公共場所衛生領域,如取締居戶傾倒垃圾規則、清道夫服務規則、清潔隊組織簡章、規程和實施辦法,取締倒尿夫及運尿船規則、取締居戶洗滌便溺器規則、取締廁所暫行規則、取締廁所清潔規則、取締私廁暫行規則、取締糞夫運糞暫行規則、夏令公井公廁消毒辦法,管理理發業規則、管理茶館業規則、管理旅社業規則、管理浴室暫行規則、管理劇場規則等;涉及飲食衛生領域,如管理水爐業規則、管理茶館業規則、管理公私水井暫行規則、管理宰作業規則、管理酒樓菜飯館規則、管理清涼飲料暫行規則、管理水果業規則等;涉及疫病防治領域,如城廂防疫委員會章程、防疫醫院組織章程及辦事細則、取締停棺暫行章程、滅蠅運動簡章、管理娼妓暫行辦法等。這些章則條例基本由衛生行政部門擬定并經縣府正式頒行,極少數未經縣(市)府正式通過而由衛政部門訂定施行,從理論上來說,它們共同搭建起了民國時期甬城公共衛生運行的制度框架,基本保障了公共衛生行政的辦理和推進。
3.業務體系粗具
清末民國特別是南京政府時期,寧波當局在社會力量的協助之下,以疫病防治和環境衛生、飲食衛生為重心,兼及市容市貌各個方面,粗略構筑了一個防疫(核心事務,以防遏疫癘、降低死亡率)、清潔(基礎工作,以保障日常清潔、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教育(長效追求,以提高民眾衛生智識使公共衛生工作事半功倍)齊頭并進,較為全面的公共衛生業務體系:第一,初步建構了一個臨時應對與常規預防相結合的急性傳染病(以“虎疫”為代表)防控機制,并對狂犬病、肺癆、花柳病等急慢性傳染病亦有所著力。第二,基本確立了一套以垃圾、糞穢清除,廁所、飲水改良,各種飲食品及其制造經營場所衛生監管為主要內容,漸趨常態化的環境衛生、飲食衛生管理模式。此間,寧波政府當局還積極致力于新式公共廁所、自流井、自來水、公共屠宰場、現代菜場、公墓等的規劃籌建。
近代寧波在疫疾應對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公共衛生行政體系;在疫疾救治過程中,增設、常設各種醫療機構,由此,以醫院為核心,為民眾提供醫療和衛生服務的服務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在疫疾預防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由防疫機構建設、檢疫防疫體制和醫學教育體系構成的防疫體系。由此,由行政體系、服務體系和防疫體系三方面構成的寧波公共衛生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其建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國家與社會的沖突合作、傳統與現代的激蕩轉化中曲折演進的。
參考文獻:
[1]羅芙蕓,作舟.衛生與城市現代性:1900-1928 年的天津[J].城市史研究,1998(Z1).
[2]胡成.中日對抗與公共衛生事業領導權的較量:對“南滿洲”鐵路、港口中心城市的觀察(1901—1911)[J].近代史研究,2011(01).
[3]余新忠.真實與建構:20世紀中國的疫病與公共衛生鳥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
[4]姚帆.近代公共衛生體系中的國家與社會——以1918年鼠疫為中心的考察[J].社會科學動態,2017(04).
[5]彭海雄.路徑依賴、關鍵節點與近代廣州公共衛生制度變遷——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7).
注:本文是2020年度寧波市社科規劃課題成果,項目編號G20-ZX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