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榮 常向尚
摘 要:帶電作業本身是非常危險的工作,而10kV配電線路的高電壓的特性使其帶電作業更加危險重重,因此,研究在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中的危險點并對其進行預防,可以有效保障維修人員的人身安全,同時確保我國的居民用電的正常供應,對我國電力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10kV 配電線路;用電線路;帶電作業;管理
一、引言
在電力行業發展過程中,用電線路中線路管理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在10kV配電運行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經常導致線路損壞,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提升資源的使用效率。為此,文章從多個方面分析了10kV配電線路及用電線路中危險管理的要點,并提出相應的預控策略。
二、1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的意義
隨著社會用電需求的快速增加,電力供應保障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凸顯。電力供應過程中的一個微小問題都可能會給電力用戶帶來較大損失。10kV配電線路作為供電主線路,需要更加全面和嚴謹的維護保障。目前,10kV配電線路的帶電工作是提高供電連續性、避免斷電損失的有效途徑。帶電作業為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需關注電力供應企業帶電作業人員的安全問題。10kV配電線路檢修中為了不給電力用戶帶來不便,帶電作業成為一種必然需求。這是對傳統雙電閘供電體系的一種革新,能夠大大降低國家電力網絡的投入成本,更好地體現電力供應的成本效益性,對建設可持續發展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危險點
(一)配電線路絕緣受潮
配電線路的絕緣受潮很容易出現短路等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如配電線路在制造的時候標準化不足,中間接頭的密封程度不夠,從而導致受潮。另外,配電線路在運輸的過程中也可能由于沒有做好維護工作而受潮,或在制作的過程中沒有控制好制作環境導致配電線路受潮。目前,配電線路絕緣受潮也成為中間接頭出現故障的主要
原因。
(二)惡劣氣候
除了線路排布,環境氣候也會對帶電作業的安全性造成影響,并且導致電路損壞的原因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是惡劣氣候,并且作業人員需要經常在各種惡劣天氣中進行帶電作業,遇險的概率也相對更高。在雨天,作業人員可能會因為雨水導電而觸電;大風天氣在高處作業時,容易被風刮落;雷雨天在空曠地帶作業時容易遭遇雷擊。此外,在雨天線路的絕緣性能會受雨水影響而改變,因此,即便是作業人員做好相應的防觸電措施,也可能會因為設備絕緣性能的改變導致觸電。
四、配電線路及用電線路中危險管理的要點
(一)規避惡劣天氣,改善線路運行環境
由于10kV配電線路的特點以及帶電作業的特殊性,需要工作人員加深對10kV配電電路帶電作業危險的認識,同時也嚴禁在惡劣條件下帶電作業??梢愿鶕L級、降雨量等因素,確定帶電作業的允許天氣范圍,如果超過范圍,禁止帶電作業。而且,需要做好對天氣的觀測,進而對未來的天氣作出細致的判定,并對10kV配電線路的帶電作業制訂合理的計劃。與此同時,還要改善配電線路的運行環境,確保10kV配電線路電線路中間接頭穩定。在配電線路的運行過程中,必須保證配電線路溝內所有的配電線路都排列整齊,讓電路運行過程中的熱量可以快速發散,避免由于高溫導致電力系統出現危險。為了解決一些配電線路運行路段存在的配電線路溝道狹窄的問題,可以通過排水和拓寬等措施,讓配電線路有更加寬闊和整潔的空間,讓配電線路有較好的排熱
條件。
(二)始終保持安全距離
對于高壓帶電作業,由于無法明確具體的擊穿觸電距離,因此,要求作業員在作業時應始終保持安全距離,從而降低因距離過近導致的觸電事故。一般的10kV配電線路中的安全對地距離至少為0.4m,部分布線密集的線路應至少為0.6m。當無法滿足在安全距離進行作業時,應進行額外的絕緣防護,例如,佩戴絕緣性能更好的絕緣工具進行作業。在作業過程中,要求絕緣臂的有效絕緣長度至少為1m。進行作業前,應先對帶電線路的結構進行勘察,以明確線路的類型和安全距離的要求以及作業時能否在安全距離之外作業,倘若不能則應額外準備性能更好的絕緣器具,保障作業員的
安全。
(三)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的安全防護
安全防護是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的重要要求。在帶電環境下開展電力線路的維護和檢修工作,電力供應企業要加強作業人員的電流防護,通過穿戴和使用絕緣裝備來降低和消除電流對人體的影響。雖然帶電作業容易發生觸電事故,但人體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電流接受范圍。因此,電力供應企業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設計安全防護范圍,使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人員即便接觸到微弱的電流也不會出現身體損傷。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電力企業應不斷完善帶電作業的防控措施,確保電力作業中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并且要根據10kV配電線路的變化與發展,及時做好配電線路的危險點預測工作。
參考文獻
[1]高強.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危險點及預控策略[J].中國新通信,2019,21(23):226.
[2]岳彩勇.淺析10kV配電線路帶電作業危險點及預控策略[J].中國設備工程,2019(11):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