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凡
【摘要】陶藝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作為美術的一個分支,陶藝教學被越來越多的學校所青睞,在推動學校特色建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在特教領域,陶藝是非常有效、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治療輔助手段,它可以緩解參與者的情緒,用藝術創作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在我國,陶藝教學在特教領域還處于初步階段,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本文主要論述筆者對智力障礙學生進行陶藝教學方面的一些實踐和探索。
【關鍵詞】特殊教育;智力障礙;陶藝教學;原則
一、陶藝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中的重要性
對少兒來說,玩泥巴是最愜意不過的游戲了。陶藝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創新教育與師生互動協作進取的動手能力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與方式。學生們好奇、無目地探索,把兒童的智能推到了極限。所以,陶藝課是一門趣味性、創造性、知識性和實踐性極強的科目。對于智力障礙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和普通學生沒什么不同,他們一樣渴望被肯定、被認可,希望參與社會活動。陶藝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在陶藝中學習,為將來的生活學習”,讓他們學會生活、熱愛生活,并生活得有情趣。
《特殊教育學校暫行規定》指出,開設特殊教育學校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的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具有較好的個人衛生習慣,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具有健康的審美情趣,達到適應社會的基本能力?!碧账囍谱鳎粏渭兪且环N創造活動,同時又是一種發現活動,在實踐中發現、體會,充分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和鍛煉了學生肢體精細動作能力;陶藝在各種造型藝術和設計藝術之間,表現的自由度很大,陶土的柔韌性、可塑性、延伸性決定了陶藝創作空間的自由與手法的多樣,它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任其發揮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所思,去尋求美、創造美,十分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陶藝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物質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通過造型活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玩陶、制陶的過程中,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工作程序的習慣、衛生習慣,以及細心耐心、有始有終地去實現自己的構思毅力,在完成構思中增強自己的信心,體驗成就感,這些對他們的一生都是有益的;陶藝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和領略我國傳統陶瓷文化的偉大成就,認識到陶藝在人類社會中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各方面的作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熱愛生活的積極向上的情感,并提高其認識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陶藝課程教學策略
由于特殊兒童在語言、動作、行為、肢體、精神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即便是項鏈、手鏈、發夾這些簡單的生活物品,他們都不容易分清,創作起來就更難了。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性,用圖片和實物等媒介,通過老師重復表述、提問強化、觸摸感受等方式,教會學生分辨、比較、制作,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基本認知能力。
(一)根據學生的智障類別制定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
根據學生的智障類別、等級、生理水平、肢體技能等指標,對學生進行了分組,制定了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
低年級:智障等級較高,肢體協調能力較差,具有自閉癥傾向的學生
1.以培養兒童喜歡玩泥巴為主,不急于要求兒童塑造出作品,在游戲中體驗泥巴的硬、軟、干、濕等不同性質并自由自在地進行變形,以提高其興趣及信心。
2.鼓勵兒童多嘗試各種技法、探求陶土的可塑性。如揉、搓、切、打、挖、刮、堆等技法,通過游戲讓學生自己探究,鍛煉學生的精細動作能力。
3.能夠捏塑出各種簡單的幾何形體,如長條、球體、立方體、泥板等,并進行簡單的圖案刻畫。從而提高學生的手腦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
中高年級:智障等級較低且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
1.嘗試運用各種輔助材料進行陶土的造型創作,如木棒、牙簽、竹筷、鐵絲等。
2.能夠把握雕塑造型的立體感,感受陶土潛在的美感特性,并能與他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
3.嘗試運用各種技法制作平面的或立體的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提高其造型能力。
4.逐步養成對自己作品進行簡要介紹和正確評價的習慣,養成樂于與人共賞的習慣。
由于陶藝課是新開設的,在實際操作中,進行如下課程設置:以高年級八、九年級和職高學生作為上課對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陶藝課程(2節連堂,一周一次課);在上課的過程中觀察發現動手能力和理解溝通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小組訓的名單(5-10人,2節連堂,一周2次課);在小組訓的過程中發現能力突出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2-3人),作為參加陶藝類比賽的選手。
(二)實施教學過程應遵循的原則
1.目標設置準確
剛開始學生興趣都很高,能夠跟著老師學習簡單的搓圓球、壓圓餅、搓泥條等基本技法,學生能夠達到要求,就是動作慢一些,讓筆者對這群單純的學生們充滿了信心,覺得他們還是可教的??墒锹黾与y度后,學生的認知和動手能力的劣勢就突顯出來了,學生分層比較嚴重,能力弱一點的學生就跟不上節奏了,這就需要教師更加有耐心地一對一輔導教學,對學生的能力目標設置低一些,讓他們能夠參與制作并完成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悅。記得有一次,筆者教學生制作泥板人臉,但是學生認知能力還達不到,對人臉的結構認識不清楚,最終的作品呈現效果也不好;于是,筆者就改讓學生制作泥板魚,學生無法畫出魚的形狀,也不知如何添加魚鰭,刻畫花紋,最終的效果也是不盡如人意;最后,筆者選擇制作立體花朵,前幾次課筆者教學生制作了立體玫瑰花,學生學會了簡單的壓泥片和卷花瓣,這次筆者就想換一種呈現方式,選擇制作大麗菊,這種花的立體效果會更好。初步設計花瓣制作上中下三層,下層花瓣大些,制作8-9片,中層花瓣稍微小點,制作6-7片,上次花瓣再小點,制作4-5片。如果全部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里自己制作全部花瓣,時間是不夠的,于是,筆者事先準備好等量的泥團,讓學生搓圓壓扁,同時,筆者也準備好已經壓好的圓片,讓學生直接卷,這樣就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完成目標。最終,學生在筆者的輔導下順利完成作品,效果也還不錯。
2.內容貼近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制作“動物系列”作品的時候,我選取制作鱷魚為其中的一堂課,讓學生觀看鱷魚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然后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欣賞可愛卡通的鱷魚圖片,形成對比,讓學生選擇喜歡哪一類鱷魚,提高學生興趣。大部分學生選擇制作可愛一點的鱷魚,然后教師示范步驟,每一步都詳細分解,當有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需要及時輔導,以免學生知難而退,失去興趣。
3.尊重學生的想法,發揮其想象力
在一次制作房子的過程中,學生根據筆者的要求完成房屋主體制作,還有空間可以添加裝飾,于是,筆者就嘗試著讓學生自己發揮,一個學生制作了幾只小狗,雖然不是很像,但也能大概看出基本形,也很有趣味性,這讓筆者看到了驚喜,學生告訴筆者,她的家里養了小狗,她也喜歡小狗,筆者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這個學生閃光的一面讓筆者看到了教學的方向和希望,更讓筆者有了改進教學方法的靈感,尋找更多符合特殊兒童的教學方法。
4.改變單一學習現狀,倡導學生合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為美術學習方式轉變的主旋律,作為陶藝學習也是如此。作為特殊學生,自主能力弱一些,不過教師可以引導,讓學生合作制作一件大作品,這樣就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019年,為了迎接祖國70華誕,筆者帶領學生一起制作“天安門”。這件作品需要很多磚塊累積拼接完成,學生在制作磚塊的時候也提高了動手能力,然后分批完成堆積,其它一些細節部分就需要教師完成,最終作品效果還是很不錯,學生參與度也很高。
三、結語
特殊學生也是有生命的個體,同樣需要得到關注和關愛。對待特殊學生,特別是智力障礙學生,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需要用到特殊的方法,因材施教,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充滿信心。
經過一年的陶藝教學,筆者也發現學生對陶藝興趣很高,也看到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行為習慣的改變,找到一些特殊的、適合學生的方法。陶藝教學之路還很漫長,筆者將繼續探索,將特殊教育與藝術相融合,幫助特殊兒童成長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朱黎兵.中小學陶藝[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