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彭偉 徐雷
摘?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智慧教育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刻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治理體系和教育服務方式,為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探究大數據技術與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體系的耦合關聯、理論內涵和功能定位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技術助推高校思想政治質量評價水平的整體提升,實現政策對標精準、指標識別精準、決策分析精準,進一步消弭信息孤島的鴻溝,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利用,提升思政工作者的信息應用能力,創新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評價的新途徑。
關鍵詞:高校;大數據;思政評價;精準化
Abstract: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must adapt to events, adv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s, and innovat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ion. In the era of smart education,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cloud comput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technologies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educ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educational service mode, providing a broad space for the in-depth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evaluation system,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the function,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level is improved, the implementation policy of the precise and index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precision, decision analysis is realized, information islands is eliminated, the use of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s promoted,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bility is improved, and finally the new way of education evaluation in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is created.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ig dat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accurate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當前,應加快推進支撐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體制機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體系,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不斷完善以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充分激發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生機活力[1]。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不斷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體系建設。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體系,研究制定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2017年12月,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評價機制,研究制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創新評價方式,探索引進第三方評價機構[2]。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頂層設計,全面提高利用大數據支撐保障教育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實現教育政務信息系統全面整合和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制訂進一步加強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指導意見,優化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深化教育大數據應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撐教育業務管理、政務服務、教學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支撐體系,助力教育教學、管理和服務的改革發展。
目前國內高校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測量體系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各項評價指標分數簡單相加。如將學生思想品德分為思想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心理素質四個一級指標,根據學生在對應的二級考核指標上的表現情況分為“好”“中”“差”三個等級。評價標度部分能定量的等級按85分以上、85-65分、65分以下分別對應到以上三個等級,而定性的評分完全由教師主觀模糊印象評定。分數相加法的定性評價部分由于主觀性過強,往往影響到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二是分等級加權計分。該評價方法一級指標為思想政治素質(權重0.28)、道德素質(權重0.3)、法紀素質(權重0.2)、心理素質(權重0.22),將二級指標評價標度設定為優(85以上)、良(85-76)、合格(75-60)、不合格(60以下),測算過程中將各二級指標的具體得分分別乘以對應的權重之后求和,可得出上一級指標的對應分數。加權計分法有效降低了分數相加法主觀性過強的弊端,但是評價的對象僅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評價的覆蓋面較小,無法全面反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過程當中,要將主體和客體相結合,既要考慮到對于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還要對于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質進行評價。高校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教育管理部門,如思政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上的水平和高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標。
三是模糊等級評價。該測評體系的一級指標為學生工作理念、隊伍建設、學生工作實施、學生工作效果,模糊等級評判評價標準為優秀、良好、合格、及格。評價方法根據測評對象和內容的不同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于領導認識維度,采用聽取匯報、查閱院系規劃、學生工作計劃的方式進行;對于體制機制維度,查閱院系和職能部門工作記錄;對于學生工作理念維度,通過聽取匯報,查閱文件結合實地考察的方式進行;對于隊伍建設維度,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評價結果,審閱成果佐證材料;針對學生工作效果維度,注重審閱相關新聞報道、科研成果、教務部門數據、學工部數據、后勤部數據。模糊等級評價法實現了評價方式更加全面的目標,但由于需要審查參閱的數據量巨大,數據獲取存在較大的難度。在數據的整理、分類過程中,人工操作帶來的誤差也對評價數據的準確性造成了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傳統階段性的測量評價無法滿足思政評價實時性、精準性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當下“課程思政”正在全國大力推廣與實施,該教育理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課程教學和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挖掘專業課、通識課程等各類課程當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實現思政課與其他各類課程相互融合、同向同行,思政教師與各類課程的教師各取其長、相互促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全新課題。應將“課程思政”的開展情況納入高校思政工作質量評價范疇, 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要圍繞“怎么看”“怎么評”“怎么干”,不斷深化評價工作的科學性、思想性和實踐性。就目前而言,如何實現評價體系的動態管理,如何解決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如何正確處理評價指標可操作性和長遠性、局部性和整體性、即時性和長效性之間的關系,依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大數據技術以信息采集廣、處理實效強、數據挖掘深等特性,相關理念和手段可以廣泛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評價中,進一步提高評價結果的精準度,為高校制定教育教學對策提供參考依據,推動高校思想政治評價工作創新發展。
二、大數據驅動思政精準化評價的必要性
大數據思政評價是通過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云系統,有效解決當前高校思政評價中各部門數據不通、數據采集不準等問題,切實提高思政工作質量與效率,一體化構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評價體系,對于貫徹落實國家方針政策、整合高校資源,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具有時代意義。
(一)應對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復雜性變化的迫切需要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復雜性的特征,意識形態領域交鋒日趨尖銳,社交媒體多元化給大學生價值觀帶來多方面的沖擊,文化傳承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發展不平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變化導致對學生行為規律把握的復雜性程度提高。要求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對存在風險的環節進行預警,對薄弱環節及時整改,充分調動各部門工作積極性,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保證各育人主體方向統一、優勢互補、協同聯動和效果提升。
(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各類課程進行深度融合的迫切需要
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環境、教學載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反饋發生了深刻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變革新常態,開發適用高校綜合改革發展方向、對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本土化”的大數據技術。強化運用教育大數據進行思想政治評價的育人功能,實現大數據技術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場景中的廣泛運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數據化”變革、大數據的“思政教育化”升級以及思政教育與大數據的深度融合,使教育大數據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大數據助推大思政的育人目標。
(三)服務師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多樣化的迫切需要
根據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發展方向要求,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師生成長,培養師生信息化素養。要加強黨團班級建設,不斷營造黨建帶團建,群團組織協同發力的局面。強化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創新能力素質。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多元化的培養目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要做到全面覆蓋、動態更新、全程評價,滿足各類型、各層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
三、大數據思政精準評價的內涵
(一)大數據思政評價的內涵
高校大數據思政評價是指運用大數據相關技術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各類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清洗、挖掘和可視化處理,面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多元主體科學制定評價考核標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和質量水平進行真實、全面、客觀地評價,對反饋出來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集中攻關,破解新形勢下制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難題,研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數據分析系統,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數據素養,豐富大數據思政精準評價的實踐與理論研究成果,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決策科學化、智能化、精準化發展。
(二)大數據思政評價的主要內容
高校大數據思政評價精準化包含兩個主要方面:一是合理確定評價對象,大數據視域下的思想政治評價工作,需要將評價對象擴充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相關主體,如教師、學生、教育管理者、工勤服務人員、合作企業、學生家庭等,全方位、多視角地審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和發展水平。二是優化升級評價過程,加大關聯性數據的采集,通過互聯網全方位采集行為數據,包括日常言行、思想狀態、學習情況、政治主張、意識形態等方面,建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動態評價系統。
四、大數據思政評價的功能特性
大數據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集資源、技術和服務為一體的數據驅動型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幾方面功能特性:
(一)評價對象多元全覆蓋
借助大數據技術可進一步擴大思想政治評價對象的類型與范圍。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主要集中在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相關主體,以高校各級單位、組織和個人作為評價對象。與傳統的評價對象相比,大數據思政評價延展了思政評價的外延和邊界,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主體、核心領域、管理流程、影響因素、育人績效進行長期性、動態性、整體性評價。實現對“三全育人”中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所存在問題的科學分析[3]。優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資源信息庫的建設,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管理的動態運行機制。對大數據思政教育評價的應用路徑進行整體設計,實現針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主體、各場景、各環節的問題精準識別、流程精準管理、質量精準提升、成效精準鞏固。
(二)評價體系立體全方位
對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精準評價系統進行開發設計,按照具體化、定量化、可視化的思路,建立育人導向明確、遵循教育規律、系統科學嚴謹、操作實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體系。依照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邏輯結構,堅持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導向,匯聚來自政府、高校、社會、家庭反饋的學生思想政治水平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信息和數據。圍繞智能感知、思想行為數據采集、數據挖掘、數據預測等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關鍵技術展開科研攻關。從評價對象識別、問題成因分析、整體方案設計、提質創優路徑設計、意識形態領域陣地鞏固等方面精準施策,為大數據驅動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有效實施提供數據支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評價提供決策依據。
(三)評價結果的多維全共享
在掌握數據保密性技術的基礎上,對相關領域主要責任人設置信息獲取權限,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況數據實時共享,打通學管、宣傳、思政、教務、科研、信息等多部門數據,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定期向主管領導提交學校思政工作情況報表,全面分析學生的思想狀態、身體狀況、日常行為、心理狀態、消費情況、學習成績、社交能力等情況,對可能產生的思想政治領域的安全隱患進行排查預警,分析各個環節產生問題的原因,通過信息反饋系統傳達到相關責任人系統終端,及時調整教育內容與方法,形成數據共享、協同共治、平臺共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
五、運用大數據評價推動高校思政工作提質創優策略
(一)動態優化評價內容
運用大數據技術采集網絡信息數據,緊跟最新政策精神,調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指標,在對標精準上持續發力,做到思政評價工作符合中央精神,貫徹教育管理部門政策,符合高校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求。
(二)精準識別薄弱環節
通過精準識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規范的流程和方法找出薄弱環節,定位思想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存在問題的學生,了解各部門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真實現狀,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為高校思政工作提質升級提供科學依據。
(三)精準提供決策報告
進一步增強決策分析精準度,將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各主體、各環節、各要素進行數據化處理,開展識別、分析、反饋、追蹤、預測,為思政課教師、教育管理者、輔導員、工勤服務人員、學生進行思政素養分析,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行為能力、價值觀念、情感態度進行多維智能評價,建構以“三全育人”為主線,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創優為目標,教學、管理、服務為核心的教育決策分析系統。
(四)靶向發力精準施策
依托智慧校園、易班校園網數據資源庫,結合大數據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結果,共享評價結果及數據資源,協同聯動各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針對重點問題領域,促進督查整改落實,注重精準施策成效。聚焦重點任務、重點群體、重點領域,不斷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優勢和機遇。加強對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和因材施教,規避傳統人工評價方法階段性、主觀性、全面性不足的弊端,著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評價領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斷提升師生的獲得感,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張煒.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高質量特征與要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8(11):9-14.
[2]吳林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評價的概念厘定[J].思想教育研究,2018(2):4-4.
[3]馮軍成,陳春蕾,劉釗.高校資助工作加強貧困生心理教育的困境和對策研究[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