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 王洋


六十六年前,新中國的“母法”——《憲法》誕生,同年,我國開始孕育屬于自己的《民法典》。亦如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歷程,時代條件的局限注定《民法典》的制定歷經曲折。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將取代《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等法律,成為引導和規范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式的基本法。如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第二個“百年目標”建設階段的歷史交匯點上,《民法典》的頒布必將作為我國經濟和法治建設的閃耀豐碑載入史冊,引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民法的自由平等、誠實信用基本原則與市場經濟追求公平、效率的目標高度契合。民法的完善程度直接反映了市場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引領后者向更高層次發展。回顧往昔,《民法典》是我國過去幾十年來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具備深厚的本土實踐基礎,充分彰顯“四個自信”。展望新時代,《民法典》以良法促善治,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基礎性的制度保障,助推各項改革措施的順利進行。
1? 以法典形式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
《民法典》是我國首次以“法典”命名的基本法律,有助于政府樹立民法意識、民事意識和權利意識,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基于《民法典》所確立的一整套產權和交易規則之下,各類市場主體展開微觀經濟活動,市場才能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政府應當充分尊重《民法典》調整的民事法律關系,不以行政、刑事方式干預本屬于民事領域的微觀經濟活動,嚴格保護《民法典》確立的各類產權。《民法典》規定的事項與市場監管密切關聯,為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提供法律指引。《民法典》規定的市場主體登記、質量與標準、消費者保護、價格、信用等廣泛事項都與政府職能履行密切相關,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彌補市場失靈提供法律支撐。
2? 以平等原則保障市場競爭公平有序
平等原則是現代法治的精髓,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民法典》將平等原則貫穿市場經濟活動始終,為實現市場競爭的公平有序夯實根基。《民法典》的平等原則具化為主體平等,市場主體不論身份來源、規模大小、公有私有,凡是參與市場經濟活動,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權利,同等適用法律。平等原則還要求防止權利濫用,占有優勢的市場主體不得濫用其資源稟賦實施欺詐、脅迫等違反意思自治的行為。有效踐行民法的平等原則,必將破除對非公有制主體、外國投資主體設置歧視和障礙的沉疴痼疾,增強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的能力,優化公平競爭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3? 以權利體系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建設
以私權保護為使命的《民法典》完善和豐富了權利體系和內容,在保護產權的基礎上提高產權的可交易程度。誕生于“5G時代”的《民法典》回應了開拓新型權利的制度需求,在權利體系構造上充分反映了開放包容的精神,最大程度賦予市場主體豐富的財產權利類型和權能。《民法典》對土地經營權、數據和虛擬財產、知識產權、擔保債權等各類市場要素的規定更加充實,總則、合同編和物權編則對各類要素流動提供更加完備的市場交易規則,促進要素自主有序流動,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為進一步激發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提供制度基礎。
民法彰則市場興,市場興則財富盛,財富盛則國家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匯集十幾億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勤勞汗水,需要一部體系完備、兼收并蓄、從容大氣的《民法典》,為我國改革開放事業保駕護航。如今,這一法治理想成為現實,《民法典》時代的中國夢因此更加清晰,更進一步。
(第一作者為遼寧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