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磊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樓火災事故屢屢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同時,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因此,強化居民樓火災應急準備,提升居民樓火災應對能力,對于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居民樓;火災;處置對策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居民樓火災事故屢屢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的同時,造成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如浙江杭州藍色錢江小區“6.22”火災、廣東中山江南海岸花園“12.22”火災、重慶涪陵區踏水橋小區“12.30”火災等。作為應急救援的主力軍和國家隊,消防救援隊伍同老百姓貼得最近、聯系最緊,救援能力同老百姓對平安的需求直接對等。強化居民樓火災應急準備,提升居民樓火災應對能力,對于保證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居民樓火災現狀
據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2019年火災統計結論,城鄉居民住宅火災的起數已經占到總起數的44.8%,共造成1045人死亡,亡人數占火災總亡人數的78.3%,遠超其他場所亡人的總和。可以說,居民樓火災已經進入了發生頻率高、人員傷亡多、社會影響大的階段,需要引起足夠重視(表1)。
面對居高不下的居民樓火災,一些專家學者圍繞外墻保溫材料、樓梯間堆放雜物、消防通道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但從滅火救援角度進行的探討相對較少。2020年元旦當天,重慶一高層居民樓發生大火,火勢迅速從二樓蔓延至三十樓,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由于時間點特殊敏感,再次引發了全社會對居民樓火災尤其是消防通道堵塞問題的高度關注。但是,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行動只是治標之策,提升人民群眾的自防自救能力和消防救援隊伍的快速處置火災能力才是根本。
2 居民樓火災類型及特點
按居民樓火災發生的位置劃分類型,可分為居民家中火災、樓梯間火災、管道井火災、外墻及附屬物火災、樓頂火災、底部商業網點火災、內部儲藏室及車庫火災7種(圖1)。
剖析不同類型火災,特點亦不盡相同:
2.1居民家中火災
家中可燃物較多,所以火災發生后往往燃燒猛烈。一些多層居民樓窗戶加裝防盜欄,影響自救逃生和消防救人行動。高層居民樓室內起火后,大多只有入戶門1個逃生通道,一旦被大火封堵,被困人員就只能退居一隅,“固守待援”。此時如果救援受阻,極易造成人員傷亡。2018年3月3日14時許,武漢市洪山區東湖花園2期10棟503室發生火災,次日凌晨1時許,火災被撲滅。火災發生時,回家探親的空降兵某旅直升機團四級軍士長李某某義無反顧沖進火場救人,不幸被濃煙吞噬,壯烈犧牲。屋內另一名女子也不幸遇難。這起火災雖然發生在普通居民住宅樓,且是大白天,但由于起火房間內堆放大量戶主收集的廢棄塑料制品、木質門板、席夢思床墊等雜物,火災負荷巨大,救援空間狹窄,大大增加了火災撲救難度,火災處置時間長達11個小時。
2.2樓梯間火災
樓梯間火災大多以堆放雜物燃燒和電動自行車燃燒形式呈現,煙霧大且容易積聚,樓上人員若盲目逃生,沖進煙火區域必然“兇多吉少”。特別是一些村民自建房,往往缺乏有效防火分隔,極易造成群死群傷事故。2017年9月25日0時13分,浙江臺州市玉環縣玉城街道一磚混結構民房起火,造成11人死亡、12人受傷。2019年5月5日6時39分許,廣西省桂林市雁山區一民房發生火災,造成5人死亡,6人重傷,32人輕微受傷,事故直接原因為該民房一樓北面大廳電動自行車電氣故障引起火災。事故調查發現,該建筑僅設有一部敞開式的疏散樓梯,且在樓道口、疏散通道堆放雜物,影響疏散逃生,火災發生后煙氣沿樓梯迅速向上蔓延,造成大量租住于此的大學生傷亡。
2.3管道井火災
管道井火災往往起火點較為隱蔽,不易被發現,且電纜等起火后釋放大量有毒煙氣,并通過樓板孔洞、伸縮縫迅速擴散,對滅火劑要求高,撲救較為困難。如2018年5月12日17時11分,江蘇省淮安市某高層居民樓電纜井發生火災,撲救過程中,1名消防員被濃煙高溫包圍,情急之下使用個人安全繩從窗口向外滑降避險逃生,不慎墜落至2層門廳頂部,經搶救無效犧牲。
2.4外墻及附屬物火災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第6.7條規定,建筑的內、外保溫系統,宜采用燃燒性能為A級,即不燃性的保溫材料,不宜采用B2級保溫材料,嚴禁采用B3級保溫材料。在2009年《民用建筑外保溫系統及外墻裝飾防火暫行規定》出臺之前,我國在外墻保溫材料阻燃性方面沒有統一的、強制的標準,因此一些老舊建筑的外墻保溫材料大多是由XPS、EPS、聚氨酯、橡塑海綿、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等原料制成,極易被引燃,且燃燒速度快,熱釋放量大、蔓延迅速,短時間內即可形成內外連通、大面積立體火災,撲救難度大。外墻保溫層引起或因保溫層迅速蔓延的火災,幾乎每一年都在發生,如2014年遼寧大連市星海廣場億達杰特公寓樓“4.21”火災、2019年遼寧省沈陽市渾南新區SR國際新城住宅區“12.2”火災、2020年重慶市渝北區加州花園小區“1.1”火災等。
2.5樓頂火災
發生在樓頂的火災大多由施工引起,比較容易被發現,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但撲救難度并不小。尤其是一些高層居民樓樓頂發生火災后,登高消防車往往受舉升高度限制難以有效打擊火點,一旦固定消防設施不能正常發揮作用,就只能依靠消防隊員沿樓梯鋪設水帶干線滅火,耗時費力。
2.6底部商業網點火災
居民樓底部商業網點發生火災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同時蔓延,樓上住戶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屬于典型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2019年11月15日6時57分許,安徽蚌埠市一商住樓門面房發生火災,現場有5間沿街門面過火,二層局部有蔓延,過火面積約為150平方米,現場搜救出25人,8人送醫救治,其中5人經搶救無效死亡。
2.7內部儲藏室及車庫火災
居民樓儲藏室、車庫大多設置在地下,因此這些部位一旦發生火災,煙熱不容易散出去,且進攻通道同時是排煙口,給內攻滅火帶來極大不便。如2019年2月13日凌晨2點25分,廣東深圳市一小區地下車庫發生火災,32輛汽車被燒毀,122名住戶被緊急疏散,36人因吸入濃煙被緊急送醫,過火面積達520平方米。
3 居民樓火災撲救處置難點分析
3.1被困人員多,疏散救生難
一是人員高度集中,尤其是一些高層和超高層居民樓,一棟樓的住戶動輒超過百戶。一旦發生火災,人員通過一兩部樓梯疏散至地面需要很長時間,甚至可能發生踩踏事件。二是不同年齡段和身體狀況人群疏散能力不同。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火災亡人的老齡人口所占比重已從2009年的占29%提升至2019年的36.2%,而住宅火災中該比例更達到42.9%,癱瘓、殘疾、精神病人等群體的比重達到44.3%(與年齡分別統計)。老弱病殘人群是弱勢群體,自救逃生能力差,需要引起特別注意。三是火災產生的高溫、煙氣導致能見度急劇降低,易造成人員心理恐慌,發生跳樓等事故,甚至有向上逃生的情況發生,需要救援人員逐層確認人員疏散情況,消耗大量人力和時間。四是救生時間要求高,救援人員所承受心理壓力大。一邊是熊熊燃燒的大火,一邊是被困人員撕心裂肺的求救聲和現場圍觀群眾心急如焚的催促,一旦營救行動失敗,救援人員必將飽受質疑與指責。
3.2火勢發展快,火災撲救難
一是火勢發展快。從案例分析看,由于可燃物多,很多居民樓火災在消防人員到場時已形成多樓層、立體式整體燃燒,且火勢發展迅速,無法第一時間有效控火。尤其是發生在樓梯間的火災,豎向蔓延快,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火勢,很難展開救人行動。二是過火范圍廣。以上海教師公寓火災為例,過火房間數量達一百多個,救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三是消防通道堵塞現象屢禁不止。很多老舊小區未設計停車場或地下停車場車位數量有限,業主違章停放車輛堵塞消防通道的現象較為普遍,消防車無法抵近著火建筑,只能“望火興嘆”。如重慶“12.30”和“1.1”兩起火災中,均出現了群眾合力掀翻擋路私家車的情況。
3.3固定設施差,火場供水難
一是消防設施完好率低。一些住宅小區物業公司對建筑消防設施的日常維護不到位,加上消防監督檢查難以兼顧,致使很多居民樓火災發生后,只能單純依靠移動裝備滅火,難以快速實現控火目標。二是移動供水線路建立難。據測試,一棟30層左右的居民樓發生火災,消防員沿樓梯蜿蜒鋪設水帶至頂樓出水至少需要25分鐘左右,而且體能消耗較大,空氣呼吸器使用時間有限,嚴重影響火災撲救行動。三是市政消火栓建設不盡人意。調研發現,很多城市市政消火栓年久失修,埋壓、銹死、無水、壓力不足等情況不在少數,一些城鄉結合部尤為突出,一旦發生火災,火場不間斷供水面臨較大壓力。
3.4煙熱易積聚,通風排煙難
一是煙囪效應明顯,居民樓火災發生后,疏散樓梯間、電纜井及電梯井在貫通情況下均是煙氣快速垂直蔓延的通道,煙氣在垂直方向蔓延速度可達2至4米/秒,短時間內將導致多個樓層充煙。二是居民樓內通道狹窄,迂回彎折路線較多,缺乏暢通的煙熱排散渠道,高層居民樓人工排煙十分困難。三是“風驅火”嚴重威脅救援人員安全。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的研究結果表明,4.4m/s的風速,就可能導致通風房間內的火勢迅速從房間內部蔓延至通風口。消防員若是通過下風方向內攻,風壓會在建筑物的上下風方向形成煙火快速蔓延途徑,將內攻消防員置于十分危險的境地。
4 居民樓火災處置對策與建議
4.1開展熟悉調研,做到“知己知彼”
應針對轄區住宅建筑分布廣、數量多等特點,組織消防人員逐一開展熟悉調研。調研內容要圍繞滅火救援重點難點,將周圍市政消火栓及固定消防設施是否完好、消防通道是否暢通、登高作業面是否具備條件、樓梯間是否堆放雜物、有無電動自行車違規充電等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調研機制上要深化熟悉調研防消聯勤工作,防火、戰訓人員捆綁作業,做到優勢互補、信息互通,持續提升熟悉調研工作效能。調研結束后,要實行“一區一策”,逐個小區制定滅火救援預案,細化滅火救援標準化操作程序,做到心中有底、臨戰不慌。
4.2強化專項訓練,做到“訓戰一致”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要重視和加強登高體能科學訓練,邀請專業體能教練指導,組織開展消防員登高體能測試,按照科學規律制定登高訓練內容、標準和計劃,經常性開展登高項目平地訓練,定期深入轄區高層居民樓開展實地登高測試訓練,著力夯實隊伍高層居民樓滅火救援體能儲備。國內外撲救室內火災最有效的方法為“組合法”,即首先通過直流以左右運動或順時針圓周運動方式沖刷天花板,持續5-10秒后,冷卻積聚在上層的熱煙氣,防止其著火;然后,降低射流角度,掃射房間內的所有燃燒物質,待火焰變暗后,關閉水槍,用風扇強風吹掃,讓房間內氣體有機會消散,隨著自然對流,新鮮空氣取而代之。因此,要利用煙熱訓練室等模擬訓練設施,經常性開展有煙內攻訓練,把災情設“像”,把環境設“真”,把標準設“嚴”,使基層消防員能夠適應高溫、黑暗、有毒環境下的救援行動。要統籌考慮指揮員訓練問題,不能將指揮員訓練同消防員訓練混為一談,當務之急是通過案例復盤、想定作業、模擬指揮等形式,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開放性訓練,提升指揮員的決策指揮水平。
4.3立足初戰制勝,做到“救人第一”
現代消防救援的核心在于奮戰重大火災并將火勢撲滅、人員救出的能力。撲救居民樓火災的成敗關鍵在于初期,重點在于“救人和控火”。作戰指揮中心在接到有人員被困的警情時,要保持高度警惕,第一時間調派足夠力量到場,同時要不間斷同被困人員聯系,給予必要的自救逃生方面的指導。現場指揮員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把握火場主要方面,牢固樹立“救人第一”的意識,敢于下定決心并果斷組織實施,將人員救助擺在戰術運用、排兵布陣等首要位置,以提升救人成效。要綜合運用固定滅火系統、移動供水線路以及煙火蔓延控制等手段控制消滅火災或阻斷火勢惡化,改善被困人員險惡環境,為救人創造條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內部有人的建筑中使用外部射流要慎之又慎,防止將火焰及其副產物推向室內,對被困者或承擔內攻行動的消防隊員造成傷害。
4.4研發專用裝備,做到“實用高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大限度配備好、利用好、發揮好裝備器材,滅火救援行動就可以取得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否則,就可能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一方面,要基于城市區域道路、對象評估結果,合理配置舉高類車輛,研發配置與國家道路、建筑標準配套的小型舉高車輛,并加強小型舉高車輛滅火、搶險功能集成,將其作為主戰車輛列入消防站建設標準予以固化配置;另一方面,要將“移車器”作為必備器材配備到一線,并通過訓練保證可以熟練操作,為消防車順利通行開辟通道。同時,要結合居民樓火災特點,研發配備“火場快速降溫彈”“拐彎水槍”“強力吹風機”等,實現降低火場溫度、保護被困人員、提高能見度的作戰目標,從而提高滅火救援成效。
5 結語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不難預見,在今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居民樓火災仍將處于高發態勢,消防救援隊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任務牽引,馳而不息加強居民樓火災滅火救人方面的訓練和準備,擔當起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難、給人民以力量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