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
摘要:文章從涉及人員多、經濟損失大、社會影響強、災害風險高四個角度入手,分析了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事故的表現特點;圍繞人員數量相對缺乏、設施養護不夠完善、場所主體抗災不力、群眾意識有待提高四個方面,研究了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工作的主要問題;結合人才建設、設施監管、知識宣傳三個部分,提出了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火災事故
1 引言
“人員密集場所”即面積較大、同一時間聚集人數較多的公共場所,如營業廳、電影院、醫院門診樓、機場航站樓、商場、餐廳等。此類場所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將形成極大的人員傷亡與經濟損失風險,所以有必要對其消防監督工作的問題及對策進行探究討論。
2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事故的表現特點
2.1涉及人員多
賓館、商場、候車室、食堂等人員密集場所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且在城市空間中分布較廣泛,故而經常呈現出大規模、集中化、持續性的人群容留特點。在此背景下,一旦火災事故發生,人們將會受視線受阻、活動不暢、聲音嘈雜等因素影響而陷入心理恐慌或行為混亂,嚴重削弱受災群眾的逃生能力和疏散效率。同時,大量人員雖集中在密集場所當中,但其在空間內的具體分布是相對分散的,進而使得其可選擇的室內逃生路線或災害應對方式不盡相同。例如,若人員距離緊急出口較遠,其逃生能力勢必弱于出口近處者。這樣一來,也會對安全監督、現場調度、搶險救援等人員的工作造成很大難度,出現救援時間拖延、人員搜尋困難等負面問題[1]。
2.2經濟損失大
人員密集場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其內部往往會集中有大量的財富資源,如博物館中的館藏陳列品、病房樓中的醫療設備、密集型車間中的加工機械等。此時,一旦火災事故發生,勢必會導致各類物質資源“付之一炬”,形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同時,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建筑風格、建筑審美的要求越來越高,各類造價高昂的裝修裝飾材料也隨之被運用到了建筑設計施工中?;馂陌l生時,建筑本身材料損耗所產生的經濟損失也是極大的。除此之外,火災事故還會引發生產停滯、人員傷亡、文本資料燒毀等一系列嚴重后果,也會造成大量的間接性經濟損失。
2.3社會影響強
火災事故對人和社會的影響,并不止于生理傷害和經濟損失。據有關調查顯示,劫后余生者的心理變化極具侵略性,很容易由創傷性應激障礙轉化為妄想癥、自閉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并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長期影響。另一方面,很多人員密集場所處在城市的商業中心,或具有區域性乃至國際性的行業或社會影響力。一旦此類場所發生火災事故,將會對行業、社會的運行秩序產生負面影響,且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
2.4災害風險高
人員密集場所是一個較大的概念范疇,其包括賓館、飯店、病房樓、航站樓、生產車間、集體宿舍、展覽館等多種具體的場所類型。此時,由于場所的功能用途、設施資源具有多樣性與差異性,所以很可能會出現激化災害風險的因素,如易燃易爆物品、有毒化工物品等。在此背景下,一旦火災事故發生,還可能引發火勢蔓延、氣罐爆炸、毒氣泄漏等進一步的災害問題。除此之外,受災人員相互之間還極有可能出現負影響,如相互擁擠推搡、傳遞緊張情緒等,也會嚴重削弱疏散逃生的整體效率,導致傷亡情況的大幅增加。據很多事故后調查顯示,踩踏事故是提升火災傷亡率的主要元兇之一。
3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人員數量相對缺乏
近幾年來,我國各地的經濟水平與建設質量都有了明顯提高,各類人員密集場所也“遍地開花”,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隨之而來的,人員密集場所在數量、規模上的提升,勢必會形成更大的消防監督工作量,進而對相關監督檢查隊伍的任務執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從目前來看,我國相關部門的人數增長速度遠遠落后于城市發展速度,人員不足逐漸成為消防安全監管不力的主要原因。同時,與監督人員增速緩慢相伴隨的,還有人員年齡斷層導致的工作方式落后、創新力度不足等問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消防監督工作的落實效果與發展潛力。
3.2設施養護不夠完善
消防設施是保障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也是消防監督工作的主要管理對象。但從目前來看,很多人員密集場所存在滅火器、疏散標志燈、自動噴淋滅火系統、應急照明燈等設施的養護不完善問題,甚至根本未配備出全面化的消防設施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員密集場所的企業經營者、設施管理員等相關責任主體對消防安全缺乏重視或存在僥幸心理,認為消防設施的購置與養護是“面子工程”,并無較大實用價值。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消防監督工作的不深入、不頻繁、不到位,也是導致設施養護不完善的主要原因[2]。
3.3場所主體抗災不力
現階段,很多人員密集場所出于經濟性、美觀性等方面考慮,會大量應用可燃、易燃的裝修材料和裝飾設施,如木制建材、布藝飾品等。一旦發生火災,這些材料設施不僅會降低場所主體的抗災性能,還可能對火勢的蔓延擴大起到助推作用。
3.4群眾意識有待提高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的全面保障,是建立在相關部門與廣大人民群眾雙重支持、共同合理的基礎上的。但從目前來看,群眾中普遍存在消防意識淡薄、應急能力較弱、情緒管理缺乏等問題,這也是火災事故中疏散效率低下、踩踏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過去一段時間里我國基礎消防教育工作的滲透質量不甚理想,很大一部分普通百姓并不具備消防栓、滅火器、報警器等消防設施的正確使用知識。在此背景下,一旦火災事故發生,即便人們身邊保有充足的消防設施,其也很難快速、科學地開展自救行為,甚至發生直接向著火處投擲滅火器的偏誤情況,不僅不會起到有效的滅火控火效果,還會造成可用資源的嚴重浪費。
4 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工作中問題的對策建議
4.1加強消防監督工作隊伍的人才建設力度
在新形勢下,只有保證消防監督工作隊伍人才數量、人才質量與城市建設水平的同步發展,才能從“人”這一角度上實現人員密集場所消防安全監管的全面落實,避免執法周期過長、執法規模范圍過窄、執法力度不足等問題的出現。具體來講,在人才建設的強化實踐上,應做到“強筋骨”與“注活力”兩手抓。
“強筋骨”,就是對消防監督工作隊伍的現有人員進行教育培訓,在提升人員專業素養的同時,實現人員消防安全監管觀念、消防安全風險意識的更新。例如,面對當前人員不足的現狀問題,相關部門可積極應用物聯網技術,構建出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消防安全監管體系,將轄區內的人員密集場所納入到信息化管理網絡中,實現溫度報警系統、煙霧報警系統、場所監控系統與消防安全管理中心的遠程連接,以此提高下消防安全監督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在此基礎上,就需要對消防管理人員的信息知識儲備、軟件操作能力進行教育提升,以此滿足現代化的消防工作發展需求。
“注活力”,就是基于消防監督工作隊伍的人才缺口,進行專業消防公安人才、信息技術人才的吸納與培養,以此淡化工作隊伍的年齡斷層問題,為消防監督工作模式的優化創新夯實人才基礎。但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建設并非朝夕之功,而是需要地方政府、教育機構等多種主體的長期合力支持。基于此,消防監督相關部門還可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與當地院校的消防管理、防火工程等專業達成合作,實現消防監督人才的定向培養,進一步強化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工作的隊伍質量。
4.2提高消防安全保障設施的養護監管質量
在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監督工作中,相關人員必須要對消防安全保障設施的配備數量、性能質量進行嚴格檢查,并加強對場所負責人的規范教育工作。例如:(1)應要求人員密集場所的相關企業及責任人建立三級檢查制度,實現日常環境巡查、定期單項檢查與部門聯動檢查的同步落實,以確保滅火器、自動噴淋滅火系統等設備裝置的性能完好、壽命合規;(2)要保證設施養護監管的全面性與細致性,在將消防供配電設施、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消防供水設施、氣體滅火設施、應急照明設施等所有消防安全保障設施納入監管視野的基礎上,對滅火器壓力值、照明燈充電質量、滅火泡沫液有效期等細化指標進行嚴格檢查;(3)督促并檢查人員密集場所《消防控制室值班記錄》、《消防設施巡查記錄》、《消防設施維護記錄》等工作記錄,嚴禁漏記、補記等行為出現[3]。
4.3做好消防安全相關知識的綜合宣傳工作
做好基層性的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工作,既有助于強化人民群眾的消防重視與風險意識,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幾率,也有助于提高人們在火災事故中的理智程度與自救能力,將火災救援的質量和效率控制在較高水平。
首先,要積極引導人員密集場所的項目負責人、設計單位、施工企業等主體樹立消防安全保護意識,盡量避免使用可燃易燃材料進行裝修裝飾。做好這一點,有助于從根本上降低火災的發生幾率與蔓延程度;其次,要從線上、線下兩個角度出發,通過發布宣傳冊、舉辦知識講座、上傳消防設施使用教程等方式,對各年齡段的人民群眾進行教育指導,以構建出高質量的消防安全文化氛圍;最后,公安、消防、地方政府、社區組織、場所負責人等多方人員應加強合作,定期開展模擬性的火災事故演練活動,并邀請人民群眾參與到活動當中,以此打好“預防針”,避免人員在面對真實火災事故陷入恐慌混亂的負面心理,從而降低踩踏事故、疏散擁擠等現象的出現幾率。
5 結語
總而言之,人員密集場所的消防安全威脅性與敏感性均較突出,對消防監督工作存在很大需求。因此,相關人員在實際工作中,要全面做好火災隱患、設施風險的排查工作,并加強人民群眾尤其是場所負責人的教育工作,以保證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穩定經營,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丞.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5(02):36+38.
[2] 高凱.關于加強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工作的思考[J].今日消防,2019,4(07):30-31.
[3] 楊震宇,任航.人員密集場所消防監督檢查工作問題分析[J].消防界(電子版),2018,4(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