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是鄧小南主編的論文集,內容包括五個方面:文書性質與日常政務、制度因素與政治理念、地方軍政與中央決策、儀式空間與政治文化、周邊關系與內政措施,共計20篇論文。作者以“過程”和“空間”為視角,關注宋代政治史演變的“路徑”,考察宋代政治運行與人物活動實態。
筆者認為政治史注重國家、權力和政策等方面內容,政治史研究發展多元化,政治權力運行過程中的載體流程成為熱點。通過對動態“路徑”的考察,窺探制度“活動”的過程,加深對制度的了解。外交是內政的延續,對外交的研究能夠促進了解內政。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既有對峙沖突,又有和平周旋。空間是特殊時代的產物,代表著特定的位置,也體現出特定的意識①。本文的前三部分內容反映政治過程的發展變化,后兩部分反映政治空間的概括與具體應用。
一、文書性質與日常政務
傳統的政治史研究注重對社會精英、黨爭以及權力結構的研究。近些年研究者關注視角發生轉變,眼光下移,注重對日常政務形成、發展及影響的研究。這體現出史學研究方法的熱化,即微觀史學的發展。受學者關注視角轉變的影響,學界對政務文書的研究加強。
文書是中國古代政治載體下信息與政令的載體,其流動與交織構成國家的行政網絡。②《從堂貼到省札——略論唐宋時期宰相處理政務的文書之演變》一文中,作者認為唐末宰相獨立處理政務促使堂貼文書的出現。由唐代發展至五代和兩宋,堂貼也由中書札子演變為省札。堂貼是宰相處理中央政務的一種文書形式和處理政事后形成的公文。堂貼是唐朝中期宰相具有獨立處理政務的文書,宋朝堂貼歷經中書劄子和省札的變化,表明宰相受到的限制增加,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減弱,皇帝對國家權力的控制加強。《中書、尚書省劄子與宋代皇權運作》對中書箚子進行補充和系統地論述,中書劄子是北宋前期中書門下處理日常政務和下達行政指令使用的一種文書形式,元豐年間改為尚書省箚子,省劄的出現體現宋代皇權的加強。
文書的研究涵蓋中央和地方,有關中央文書研究的論著不多,有關地方文書的研究頗多。《南宋地方行政中的文書傳遞:從“匣”談起》,文章系統的論述匣這一地方行政文書傳遞的工具,匣是用以裝盛器物的容具①,是地方官府對于官方文書的存儲收納和傳遞文書的一種文書。除此之外,《御筆、御筆手詔與北宋徽宗朝的統治方式》中,作者提到相比于唐代,宋代的公、私更分明,皇帝的命令批示給宰相機構或學士院后才以正式的文體行下。徽宗朝出現大量以御筆、御筆手詔為名的文書,御筆又稱內批,有皇帝親筆之意,是指從禁中以皇帝的名義批出的指揮②。徽宗期以內批和手詔為媒介,突出政令中“御筆”形象,構造皇帝與整個國家政治間的關系,表明皇權的加強。《宋代書信的政治功用——以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為線索》提到受年鑒學派“整體史”設想的影響,研究注重結合系統、空間和網絡等來理解和把握政治。將政治看作“誰,什么時候,通過怎樣的手段,獲得什么”的過程是政治史研究的新方法,書信反映撰者與接受者雙方的關系以及思想和感情,宋朝以書信為媒介加強官僚和士大夫的聯系。在‘科舉-人事體系的官僚制中,日常行政以科舉和選舉制度為中心,書信是社會網絡的核心。
二、制度因革與政治理念
制度因素囊括延續與變革兩個層面,中國傳統社會時期的重大改革屈指可數,客觀上分析變革可作為特例并被史料記載。作者在《從“正名”與“正實”—從元豐改制看宋人的三省制觀念》中提到北宋元豐改制前,三省在制敕文書簽署和下頒過程中對文書體式和流轉過程式的規范,又稱“行令”,宋代三省制的結構模式和運作模式是“行令”的重要體現。對宋代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運行的研究,學界從制度理念和朝廷的日常秩序轉移到具體運行和注重對邊疆地區的史料搜集。《北宋前期日朝的形成與運行》中作者主要論述以垂拱殿早朝為核心的御前聽政活動,日朝從狹義上來講是指垂拱殿早朝。日朝制度,由太祖初創、太宗確立、真宗奉行,北宋建國初期,為穩定統治秩序開設日朝,日朝體制要求君主每日到御前舉行聽政活動,該制度是宋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仁宗時期,日朝制度發展完善,成為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宋代的轉對與輪對制度》和《論宋代“對移”制度—兼論監司對地方官員的監察體制》,這兩篇文章論述了宋代朝廷對地方的管理體制。輪對即“日輪一人轉對”,是指京官輪流覲見皇帝,內容包括舉行日期,場所,官僚的輪對參加頻率,輪對的儀式以及依據輪對的人物鑒別。轉對又稱次對,每月開一次,經常參加朝政的官員能夠參加次對。南宋時期,輪對制度與轉隊制度并存。
三、地方軍政與中央決策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是政治史研究的重點。地方軍政的研究通常以中央決策為出發點,探究政策在地方的運行,地方政治和軍事政策能夠體現中央決策的實施效果,同時還能對中央決策起到規范、制約作用。以“關系”網絡為關注點,我們能夠觀察公開規則和潛在規則的應用效果,觀察“行為”與“制度”的互動關系。①《宋代轉運使之“模范”—北宋后期到南宋的中央政治和地方統治》討論了宋代實施路、府、州、縣的新政機構制度,宋代的路制是以郡縣制為基礎而展開。北宋熙寧和元豐年間,路由監察體制轉變為行政體制。元祐時期,路恢復監司的職責。宋朝新法改革以路制改革和“中央—地方”的財政關系改革為主,同時這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例如免役法,它以財政為基礎建立。因此,路具有一定意義的財權。作者通過考察《長編》記述形成和流傳的政治背景,論述北宋后期到南宋時期轉運使和路的運作在宋代政治體系中的發展變化,從而以地方官員的任用選舉為例加深對北宋后期政治制度的理解。轉運使的評價與宋王朝的發展聯系緊密,體現轉運使和路的位置與中央和地方的平衡點聯系密切。《南宋后期東南軍需供應與兩淮浙西發運司》中,作者提到兩淮路通過和糴的發運司制度導致當地的社會混亂,起初朝廷設立發運司機構的目的是統治當地的軍隊,南宋朝廷借助發運司掌管軍隊糧食,來加強對兩淮防御軍的控制。為抵御蒙古入侵,宋理宗統治時期構建防衛體系,其核心是提高農田的生產力和畝產量,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在《南宋朝廷與四川地區的文書傳遞》中,這篇文章提到四川在南宋時期的地理位置很重要,為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南宋政府注重與四川的信息溝通。典型的是設置制度保證與四川地區的聯系,開通臨安府和四川地區的文書傳遞路線。
四、儀式空間與政治文化
儀式是宋朝在特殊場合和時間下的典禮,儀式的舉行促進古代政治秩序的穩定,有助于國家的發展。政治史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士大夫官僚,論證的場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儀式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舉行。第一,在固定的場所和特定的時間下,由朝廷向百姓傳達各項措施。第二,通過大臣和百姓的參加規范國家的儀式。儀式空間包括都城和宮廷建筑,是皇帝和臣僚論政的地方。北宋和南宋在日常政治層面的差異與相同,反映宋代皇權運行方式的演變。《北宋徽宗時代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以政治文化和對都城空間的觀感為中心》中,作者以開封府為例論述都城發揮的作用。都城是朝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它的空間具有各種功能。《清明上河圖》與宋徽宗時期的開封緊密相連,為體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宋徽宗在畫作描繪庶民群像主要是以百姓為依托。側面反映“日常”都城空間的觀感。在《南宋宮廷的建筑布局與皇權運作—以選德殿為中心》中,作者通過對選德殿的描述,分析南宋的社會狀況來加強對兩宋社會的全面認識。其中,南宋“內朝”群體的影響力加強。
五、周邊關系與內政措施
宋代建朝,疆域既包括山川地理形勢,又涵蓋南北對峙格局。宋代內政和外患的雙重壓力對宋朝政治體制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影響北方少數民族的政權發展。《北宋陜西地區形勢與將兵制的建立》中,作者探討將兵制原型在宋夏戰爭時期施行的政策,并論述將兵制建立地區各地所見之“將”,并以陜西和河北地區為例論述將兵制建立后在宋朝的實施過程和背景。《遼宋皇帝間擬制親族關系小補》中,作者提到遼宋之盟繼續維持穩定的外交關系,兩國之間的外交囊擴較廣。
綜上所述,通過論述宋代的文書和日常政務的關系、發展變化與政治理念、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以及宋朝的對外、對內措施的梳理,有助于我們全面的了解宋代政治制度。宋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北宋政治發展的關系有待進一步討論。以“過程”和“空間”兩個角度論述政治制度,強化對文書載體和運行效果及實際意義的了解。
參考文獻
[1]鄧小南:《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頁。
[2]鄧小南:《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頁。
[3]鄧小南:《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81頁。
[4]鄧小南:《過程·空間:宋代政治史再探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55頁。
[5]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