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怪誕審美的一種特殊形態。文學中的怪誕審美主要是指文學中出現的某些違反常規的奇特事物和異樣現象所具有的審美特性。在文學表現技巧上,通常是指那些超出常格的獨特的藝術處理方式,以及所表現的變態,變位和變形,是文學中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
關鍵詞:怪誕文學;怪誕形象;怪誕審美
怪誕理論發源于西方。“怪誕”一詞來源于意大利文用來指代意大利羅馬洞穴中發現的裝飾畫“grottesco”。在藝術和文學領域中,違反常態就是怪誕的表現形式。20世紀以來,西方逐漸形成了主流的怪誕的理論,即怪誕由丑惡和滑稽構成,大眾對其反應是感到可怕的同時也感到好笑。
怪誕是一種賦予并表現世界惡魔般的品質,并加以克服的嘗試。從文學作品結構上,怪誕將大不相同、互不相容的東西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無法消除的沖突;從閱讀者的反應上看,怪誕既使讀者覺得滑稽,又使他們感到害怕,產生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矛盾心情。
多年來,怪誕文學一直不被主流文學研究界所重視,幾乎無人問津這種“反常”的文學美,近百年才開始逐步引起文學研究者的注意。怪誕審美是一種結構復雜的,形式多樣且異常的審美形態。其大多主題離奇且深沉,自然常被主流價值領域的人們視為不易于低齡閱讀的類別。但其實,兒童文學中的怪誕形象也是文學藝術家在文學中反映生活真實和評價生活真實的方式之一。其怪誕文學中所包含的多樣的風格,新鮮刺激的主題和松散的目的性常常吸引了不同類別、年齡的閱讀者。因此,在文學領域中,怪誕文學的題材有增無減,持續且穩定的占據著一定的文學市場份額,并逐步吸引文學研究者們的注意。
怪誕作為一種審美形態,是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產物。怪誕文學是人自身的異化和局限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也是文學作品中現象和本質分裂,動機與結果的背離,往往以非理性和異化形態表現在文學作品中。
現實中的怪誕是審美活動范疇中怪誕的根源,而文學中的怪誕審美形態是指透過文學形象對現實中荒誕人生事件以審美的方式進行的反思和批判。從文學內容上看,怪誕更接近于悲,因為怪誕展現的是與人異常的東西,是人和自然、社會最深的矛盾。但怪誕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無法像悲劇和崇高那樣去抗爭和拼搏,更不會有對抗和超越。因此,怪誕是對人生的無意義的虛無性的審美感悟。可以說,文學中的怪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的狀態體悟,也具有審美意向的象征性。
文學中經典的怪誕形象是有著其一定的規律的,無論是來自于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還是凱澤爾的《美人和野獸》,或者是Geoggrey《怪誕:第一原則》,其中都反復出現了一定量具有明顯特征的怪誕形象:可怕的動物,例如蜘蛛、黑貓、蝙蝠、蛇類;帶有不祥意味的植物,如荊棘,纏繞的藤蔓等;或者是一些虛構的恐怖且奇異的形象如鬼魂、魔鬼、蠟像、木偶、面具等等。這些文學形象本身帶有恐怖的色彩,與黑夜、死亡和異化相關,人們常常對于此類事物形象感到不安和焦慮,它們的出場本身便為作品增添了怪誕的氣氛。
除此之外,文學中的怪誕形象從類別來說,還可以劃歸如下三類:一種是來自于文學形象中外形的怪誕,例如在巴赫金的《拉伯雷研究》中,作者就曾用大篇幅描述人體的怪誕形象,比如人體個別部位和器官的扭曲與夸張等,或者是創造一些來自于人類與動物,機械等非人類形象的混合產物,亦或者是具有畸形特征的人。第二種是來自于文學形象中性格和行為上的怪誕,如文學人物所具有的自我認知障礙,人格混亂,自我矛盾,精神分裂等,如霍夫曼筆下的魔鬼似的人物,狄更斯小說筆下的人物,都是被非人的、機械的邪惡力量背后驅動著。第三類是文學怪誕作品中透顯的主題意象,包括怪誕的人類,動植物和物品,它們不僅本身就帶有怪誕的意味,且富有隱喻和象征意義。它們所攜帶的非人的力量,也恰好展示了怪誕的異化主題。
怪誕的美學價值,文學中的怪誕審美是怪誕美學研究的重點。價值一詞,在英國哲學家亞歷山大看來,是一種主體對于客體的看法,喜好,偏好,也是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但,事實上,客體對于主體的滿足限度是可衡量的,而主體對于客體的評價與衡量卻是主觀的。
文學中的怪誕是一種異于常態的形象展示,當閱讀者以自身的經驗出發去對文學形象進行判斷時,必然認定其是與現實經驗多背離,是錯誤,愚蠢與荒誕的,甚至是不可接受的。但此時,這種怪誕的形象卻往往會勾起閱讀者的求知,探索與好奇,吸引著閱讀者的閱讀持續下去,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與思考。怪誕的內容是反常的,但是當閱讀者們被怪誕的情趣緊緊吸引時,很自然就會注意到它里面的丑惡內容。這樣怪誕就有了讓人注意丑惡的功能。怪誕能讓人注意丑惡、發現丑惡、否定丑惡,而這正是人類抗擊丑惡必有的意識準備,所以怪誕有抗惡價值。
文學的審美可以從一下五個方面進行思考與評價:一、典型的特征性,我們把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東西,加以藝術強化、生發的過程,叫做“特征化”。二、歷史意蘊,通過豐富多彩的性格刻畫,顯示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葆有豐厚的歷史意蘊。三、典型的藝術魅力,這種藝術魅力在于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所展現的生命的斑斕色彩。四、合乎理想,黑格爾說:“藝術可以表現神圣的理想。” 五、新穎性,新穎的東西,總是富有魅力的。文學典型的新穎性符合文學鑒賞的客觀要求。而就怪誕文學來說,也恰是符合其中的第一、三、五項。因此可以植根于文學審美的領域中,并持久發展下去。
小時候,我們總是對充滿神秘色彩的故事感到又興奮又害怕,卻往往因好奇和刺激讀到停不下來,也因腦補故事中的片段和場景怕得不敢入睡。長大后,我們依然熱愛這類故事,只不過傾心的故事更加驚險魔幻,甚至對故事的想象力、結構性、深刻隱喻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許就是怪誕文學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奧夫相尼科夫,等.簡明美學辭典[M].馮申,譯. 北京:知識出版社,1981.
[2]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李兆林,等譯.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湯姆森.論怪誕[M].孫乃修,譯.北京:昆侖出版社,1992.
[4]沃爾夫岡·凱澤爾.美人和野獸:文學藝術中的怪誕[M].曾忠祿、鐘翔荔譯.西安:華岳文藝出版社,1989:199.
作者簡介:
李茂巍(1990-)女,漢族,安徽合肥人,安徽外國語學院,西方語言學院專職教師 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基金項目:2020年度安徽外國語學院校級科研項目“英國兒童文學中的怪誕審美研究”,編號:Awky20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