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宜晨
摘 要:中國近代史,歷史學家將其劃分為自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在這段中西文化互相影響的歷史里,女性裹腳的狀況也經歷了發展的高潮與低谷。但在歷史的推進下,裹腳行為終將湮滅在文明社會之中。
關鍵詞:裹腳;發展;文明
引言
關于女性裹腳的歷史起源說法不一,有五代說、南唐說,但目前出土的相關文物,最早僅止于南宋時期。而在近代史中,裹腳曾一度在國民中風靡,因男女都喜愛裹腳后的女性走路時婀娜多姿的風姿。而西方文明的傳入,與政治上強硬的手段,終于將裹腳之風止住。
一、裹腳的淵源:起于“優美”
(一)宋朝
通過現在已發掘的歷史文物,裹腳行為已經在唐宋時期出現。南宋時期,女性裹腳還沒有成為約定俗成的社會慣例,裹腳的女性主要限于社會的中上層,因為這樣人家的女性養尊處優,不需要進行勞動生活,裹腳當時還未被廣大民眾所接受。當時,弓鞋是纏足女性所穿的一種小頭鞋子,因為弓鞋的材料多為羅綺,所以又名“繡羅弓”。
中國考古學家發現至今年代最久遠的纏足鞋文物,是南宋福建福州南宋墓出土的六雙成人女鞋,長13.3-14厘米,寬4.5-5厘米,長寬尺寸明顯異于正常成人女性的腳。
(二)元代
蒙古人多在馬背上長大,生性善戰,入主中原建元之后,原本不纏足的蒙古女性,不但不反對中原女性的纏足習慣,還持欣賞、學習的態度。如斯,裹腳之風得以繼續發展,在元朝末年,社會上乃至還呈現了以不裹足為恥的看法。
(三)明朝
到了明代,裹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并在各地迅速發展。朱元璋的皇后曾因一雙天足,而被百姓譏笑“馬大腳”,“露馬腳”一詞典故由此而生。
纏足女性因為走起路來看上去婀娜多姿,于是深得當時男子喜愛。加上宋明理學對女子的禁錮,甚至還出現了“賽足會”,仕女云集,或圍坐于空場,眾女子的臉可以不給人看,但都要把自己的尊足亮出來,供游人點品,評題,最后由看夠了小腳的眾男人經過民主商議,評出名次。
(四)清代
明末,清兵入關以后,國家發布“剃發令”,以暴力強制男子剃發,以此作為屈服于清廷的象征。而女性裹腳的歷史風俗文化,也開始被清廷下令制止,但久久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對于這一現象,當時便有“男降女不服”之說。從此以后,“纏足”的風氣在中國的大地上愈演愈烈。
清代,作為女性,是不是裹足,纏得若何,城市直接影響到本身的婚姻大事。也正是在這時,八旗女子同樣開始纏足,但八旗女子的纏足方法不同于“三寸金蓮”,而是把腳纏得既瘦窄又平直,就像一把利刃,所以又名“刀條兒”。
晚清的福格在《聽雨叢談》中記載,人們往往“以足之纖鉅,重于德之美涼,否則母以為恥,夫以為辱,甚至親串里黨傳為笑談,女子低顏,自覺形穢”。“三寸金蓮”的說法影響社會極深,當時甚至還出現女性因腳太小行動不便,行動進出都要別人抱著的“抱小姐”,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抱小姐”在清朝是受歡迎的。也正因此,女性纏足在清代可謂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五)民國
任何事物的發展達到頂峰之后都會衰落,纏足的風俗亦是如此。民國時期,孫中山總統于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也就是“勸禁纏足文”。纏足之風才逐漸有停止的趨勢。
二、裹腳的緣由:起于“優美”
1.古代男性社會地位較高,經常把女性監禁在內室當中,對她們的活動范圍加以嚴酷的限定,以合適“三從四德”的禮教,從而到達男人的愿望,而獨有其貞操因裹腳引起的婦女本身體態和性生理等變化,能夠更好地承當延嗣后代的生育工具。
2.統治者的意志對廣大百姓的文化影響,在五代以前,據說裹腳是起源于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嬪妃們用布把腳纏成新月形,在用黃金做成的蓮花上跳舞,李煜認為如此腳形至美,于是后宮中就開始纏足,后來又流傳到民間。
三、裹腳的終結:文明“醒悟”
中國歷史上,也有許多對于裹腳這種行為的抨擊,但大都抵不過大流,裹腳風氣不斷滋長。不僅是因為人們思想的固化,更是“天朝上國”的產物,一個人自負是自己的失敗,一個國家自負將是全部國人的苦難。
宋代的文人車若水在其《腳氣集》里,便對裹腳提出質疑:“夫人纏足,不知始于何時?小兒未四五歲,無罪無辜,而使之受無限之苦:纏得小來,不知何用?”
清朝伊始,順治二年,朝廷便下詔,今后所生女子禁止纏足。孝莊太后也曾下諭旨:“有以纏足女子入宮者,斬!”而且,這一諭旨被懸掛在清宮的神武門內,浩然醒目。
等到康熙元年,玄燁皇帝也曾下詔,“禁婦女纏足,違者罪其父母家長。”
光緒九年康有為寫了一篇《戒纏足會檄》,在女兒到了纏足的年齡后拒絕為其纏足,并呼吁家鄉人放棄纏足陋習,但他卻受到了很大的排擠。此后,康有為的女兒還曾陪他到西方游歷考察。光緒二十四年,康有為再一次向光緒帝上《請禁止婦女纏足折》,折中申明:“從國家法度講,纏足是對無罪女子濫用刑罰;從家庭關系講,有傷父母對女兒的慈愛;從人體衛生講,造成了不該有的病態;從民族利益講,削弱了種族。” 光緒帝諭令各省督撫勸導地方禁止女性纏足。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上海發起成立中國天足會——一個禁止婦女纏足,提倡婦女放足的民間社團組織,并擁有出版報紙《天足會報》,在全國各地設立分會,發展迅速。
1902年,清廷再次發出上諭,勸戒纏足。
孫中山總統于1912年3月11日發布《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1916年內務部又頒《內務部通咨各省勸禁婦女纏足文》,1928年5月,南京中央政府批準由內政部頒發《禁止婦女纏足條例》,1929年國民政府又發布放足布告,并派專員落實。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也明令禁止纏足,此時,纏足之風才徹底斷傳。
四、總結
斷裹腳之風,由文明之風刮起,吹遍中國大地,廣大深受其害的女性終得解放。無論纏足是否為心中真實所愿,但都是畸形社會觀念下促使的產物,是毒害女性身心健康的陋習。現代文明社會不容許纏足之風繼續出現,女性的身體健康亦是社會、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泱泱華夏,陋習雖不少,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占據在國民心中。
參考文獻
[1]高洪興,《纏足史——纏足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M],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1995年7月
[2]賈逸君,《中華婦女纏足考》[M],北平文化學社,北京,19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