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蓮
摘 要:近些年來城市中出現了很多關乎民生的問題,例如,大規模、大范圍、高頻率的內澇問題,導致人民生命財產受到損失,城市水體黑臭和城市水生態惡化的問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等,建設海綿城市是解決這些城市問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思路;編制要點
為有效地支持晉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落地,特開展《晉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通過專項規劃的編制,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力求細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和具體建設指標,分解落實各地塊的改造和建設要求,明確海綿城市相關設施的布局、規模和建設要求,從而指導晉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充分落到實處。
1 規劃編制思路
1.1 分析問題,明確重點
對國家政策、發展需求及建設基礎進行判研,通過城市地質水文、水系、城市內澇、排水系統、下墊面、地下水等,綜合分析水生態、水環境,評估水安全、評價水資源,充分認識城市現狀水問題,明確建設重點。
1.2 確定目標,宏觀控制
根據晉城市本底條件、城市用地特征等,科學確定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體及分項控制目標,對海綿城市建設進行宏觀控制。
1.3 總體布局,分區管控
全流域進行總體布局,劃定海綿功能區,制定分區建設指引與分區管控策略。
1.4 單元管理,落實目標
將總體年徑流總量合理分解到各個分區,并對其進行校核。合理設置低影響開發設施,與控規無縫銜接,對各分區進行單元管控,進一步細化落實徑流總目標。
1.5 規劃銜接,組織保障
與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等多規劃進行指標與內容的銜接,保障規劃的落地實施,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與指引作用。
2 編制技術要點
2.1 科學劃定規劃范圍,保證生態格局完整性
本規劃中,科學確定規劃范圍尤為重要,在本次規劃中我們利用ArcGIS對中心城市周邊匯水流域進行分析,將原總體規劃確定的規劃區范圍進行的重新分析,將匯水上游地區全部納入統籌范圍,研究周邊地區山、水、林、田、湖等各生態要素,全域研究海綿城市空間格局。
2.2 利用技術手段,分析內澇原因
海綿城市專項規劃中內澇的分析也較為重要,本次規劃中我們提取、校正近40年歷史衛星影像,分析河道變遷、擠占等情況;利用ArcGIS進行河道匯流、流量、洼地等水文分析,判斷河道路徑、等級、地形洼地情況,客觀判斷改變豎向等城市建設問題,從源頭深層次分析城市內澇原因。
2.3 采用多技術分析,支撐規劃決策
利用Google提取近10年歷史影像,分析下墊面變化情況,同時結合現狀用地,綜合評價下墊面狀況,為徑流目標的分解與海綿設施的選擇提供依據。
利用LocaSpace軟件,針對水陸院等低洼地區進行淹沒模擬,重現內澇發生形態,為內澇整治提供直觀的決策依據。
利用SWMM進行水量和水質模擬,將降雨強度、下墊面情況、雨水管網、匯水網絡、大氣、土壤等面源污染信息錄入軟件進行多次綜合運算,為規劃校核海綿設施的合理性提供科學依據。
2.4綜合分析晉城特點,因地制宜選擇海綿設施
對晉城市地形地貌、土壤條件、降雨量、水資源分布等多因子綜合評價,結合各排水分區現狀問題的評價結果及下墊面情況,綜合確定適用于丘陵地貌、濕陷性黃土、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晉城特點的海綿設施,強調以“蓄+用”為主,少量采用“滲+排” 的海綿設施。
3 晉城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案例
3.1 區域概況
晉城市地處黃土高原的東南邊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總的地形為南低北高,主城區為典型的“盆地城市”,北有白馬寺、龍王山,東有丹河,西有吳王山、玉屏山,南有晉普山。全市年最大降水量為884.4毫米(2003年),年最小降水量為265.7mm(1997年)。年來暴雨呈現降雨量極大值多次突破歷史極值,具有降雨強度大、降雨時段集中的特點。
3.2 問題識別與需求分析
3.2.1 排水標準低、排水能力一般,導致城市內澇
對現狀雨水管網排水能力進行復核、評估,晉城市中心城市排水能力小于1年一遇及1-2年一遇的管網占總雨水管網的54.3%,排水能力一般。近年來,發生過13場暴雨導致不同程度的城市內澇,主要是水陸院、鳳展購物廣場、中后河社區等地段。
3.2.2 河道水體黑臭,水環境質量較差
重點建設范圍內所有河流水質均為劣V類水質,水質污染較嚴重,根據《全國黑臭水體清單》,中心城區內的10條河均為黑臭水體。
主要原因是:一是點源污染。周邊居民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工業廢水、生活污水、上游城鄉結合部農村污染物排入河道,嚴重污染水體。二是面源污染。大量積累的屋面、建筑工地、路面垃圾及農藥化肥等污染物,被雨水沖刷挾帶進入水體,水體受到污染。
3.2.3 河道呈“三面光”,水生態環境一般
現狀河道多為季節性河流,年平均流量較小,豐水季節,形成水流,河道下游防洪壓力較大。河道渠化、硬化率較高,呈現“三面光”狀態 ,導致河道涵蓄及自凈功能減弱,水生態系統被破壞。
3.2.4 資源性缺水,全市水資源總量
晉城市全市人均年水資源占有量為569m3,遠低于全國人均水平、高于全省人均水平,屬水資源重度缺水地區。
3.3 總體布局
通過對規劃區“山、水、林、田、湖”等生態本底的分析,呈現“山環城、水融城、田毗城”的生態基底,構建“綠環繞全城,綠帶通八方”的特色山水格局。根據生態敏感性和用地評價,將規劃范圍區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分別是海綿涵養區、海綿緩沖區、海綿建設區。
3.4 總體規劃策略
3.4.1 海綿涵養區規劃策略
酌情納入生態控制線,加強生態保護力度,嚴格保護山體、林地及基本農田。
3.4.2 海綿緩沖區規劃策略
鼓勵生態型的農業生產模式,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維護河道兩岸生態。結合城市雙修,進行生態修復。
3.4.3 海綿建設區規劃策略
建成區以問題為導向,城市新區以目標為導向。從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四個系統制定規劃策略,逐步緩解城市內澇、治理黑臭水體、恢復水生態、涵養水資源,最終解決水問題。
3.5 海綿城市重點建設項目
重點建設目標: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面積約12.5km2。
按照存蓄雨水與治理污染兩條主線實現目標。
確定金村新區為海綿示范區,面積5平方公里。新建及改造建筑與小區27個,新建及改造道路25條,新建及改造綠地與廣場23處,新建濕地公園1處,為白水河下游人工濕地公園。新建及改造海綿公園6處,新建及改造雨水花園4處,治理黑臭水體河道10條,改造及新建雨水泵站5個,新建2處污水處理廠,改造及新建雨污水管線108公里。
4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任重而道遠,這項工作任務十分艱巨,是一項全社會參與,全工程要素的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涉及水利、環保、農委、園林等多部門的分工與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