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生英語差的原因,農村英語很難取得突出成績的原因
關鍵詞:農村;英語差;原因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化越來越明顯,英語已經成為最廣泛的國際語言。相應的,英語在課堂的教學也受到了廣大學子及家長的重視。這種重視在大城市,特別是發達城市很明顯,而農村學校,特別是偏遠鄉村的學校學生的英語成績卻有逐年下滑的趨勢,英語成績突出的學生越來越少。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農村英語出現如此背離潮流的問題呢?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城鎮化加劇了這種趨勢
家庭條件稍微好點的學生都被家長送進縣城讀小學去了,如果小學畢業時成績好,即使家里條件不是很好,家長也會通過買房等方法想方設法讓孩子到城里讀初中,這樣造成農村初中學生生源差,學生學習基礎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氣氛不濃。而且大部分農村學生是留守學生,存在隔代教育,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有效的監督教育。
二、家長的思想認識問題
鄉村地區的很多家長文化水平總體較低,雖然在大環境下,很多父母也知道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但他們很難給孩子實際幫助。比如,如果孩子的自覺性很差,這就需要父母在家督促孩子們多背英語單詞,或者多讀英語課文,而英語對很多家長來說就是天方夜譚,他們都弄不懂,怎么能很好的輔導孩子呢。如果孩子英語成績很差,他們又不愿趁假期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去補習,也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們花費昂貴的補習費吧。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給學校的老師,可是老師在學校就是有三頭六臂都不夠使的。
三、隔代教育問題
鄉村的留守兒童特別多,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在監護孩子們。爺爺奶奶的想法就比較保守甚至比較溺愛孩子,他們的觀念是認為只要孩子們吃飽穿暖,不生病就可以了。記得有次家長會,一位奶奶在辦公室聽班主任介紹孩子的情況,聽完自家孩子的各科成績后,這位奶奶馬上說:“英語考這么好干什么,又不出國,語文、數學學好就可以了。”這就是奶奶們的認識,你跟她說也說不清楚。要是老師告訴他們孩子總是不完成家庭作業,希望爺爺奶奶在家督促一下,可是聽到的基本是這幾句:“哎呀,老師,我們喊了,喊不聽啊。”更甚者還有因為孩子沒完成家庭作業,怕孩子受批評,就讓孩子不去學校讀書的家長。
四、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
鄉村的孩子總體來說自由安排的時間比城里孩子更多,他們的課后休閑時間多,而且孩子們更容易聚集在一起玩耍。這就不像城里的大環境,每家每戶天天都是關門閉戶,說不定幾年下來連對門鄰居姓啥叫啥都不知道。但農村孩子的見識比城里的學生要更少,他們課后要參加的培訓班也很少,可以說幾乎沒有,這樣他們也就不能很好的感受現在社會的競爭有多大,外面孩子有多優秀。現在鄉村條件普遍還是比較好,不缺吃不求穿的,這些學生安于現狀,認為大不了自己以后也是過這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于是在學校就不會很努力的學習,學習上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放棄,特別是英語這種外國語言,如果沒學懂,對他們來說就像天書,要學好就更難了。由于鄉村學校的英語一般到初中才會受到重視,孩子們才正式學習,一點基礎都沒有,到了初中突然要很勤奮學習才能學得好,而他們從小就玩慣了,這對他們來說就太難了。
五、教師方面也有許多不足
在我縣還存在一些教師使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的情況,而這種“滿堂灌、英譯漢”的教學方法,不僅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而且根本不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也無法滿足他們的學習興趣,以至于很多學生產生厭倦心理,不愿意繼續學習英語。另外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學生缺乏合作學習習慣。在進行合作學習時,課堂紀律很難維持,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只有少數成績好的學生積極參與合作學習,他們往往表現得很積極,組內自由發言的機會多,代表小組展示的次數也多,而大部分同學對此不感興趣,就不要說成績差的學生了,他們完全是無動于衷,好像小組活動跟他沒關系似的。
所以,本來鄉村教學條件就相比城里來說較差,還有這幾種條件限制了英語在鄉村的重視度,要很好的進行鄉村英語教學,甚至教好英語這門學科,是很難的。要想突破這個瓶頸,使英語在鄉村教學中更受重視,這幾座大山是必須的克服。
參考文獻
[1]王松.提高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2):186.
[2]劉玉紅.農村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的激發策略[J].甘肅教育,2019(17):182.
[3]牛步堂.農村英語教學課前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應對策略[J].學周刊,2019(14):48.
作者簡介:
蘭莉(1985-),女,四川隆昌,本科,職稱,教師,研究方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