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制度的起始階段,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2020年,是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的關鍵年。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的要求,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按照實現普惠目標的要求,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各地可從實際出發確定具體發展目標。基本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切實體現學前教育公平,提升百姓的獲得感,是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重要舉措。
在此背景下,幼兒園“民轉公”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就目前來看,各地在加快推進民辦幼兒園的轉型。比如深圳“收編”民辦園為公辦園的動作頻繁,江西等地也開始推進改革……“民轉公”致力于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為幼兒提供更加充裕、普惠、優質的學前教育,滿足人民對幼有所育的期盼。然而在政策落地實施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與問題。調查發現,部分“退場”的民辦園,面臨前期投入無法收回的困局;一些幼兒園因補償不到位,只能依靠降低教師工資、興趣班收費等方式維持辦學;個別幼兒園學位縮減導致家長舍近求遠,甚至有孩子無學可上,出現了舉辦者、教師、家長都不滿意的窘境。
在普惠關鍵年,無論是成果還是陣痛都被放大,更加需要耐心與信心。動作頻繁的背后,舉辦者的權益如何保障?轉后的教師管理和待遇保障是否到位?從家庭的需求出發,解決供給側的結構性矛盾,有哪些具體路徑?政府應該如何履行學前教育管理職責?本期“聚焦”,我們邀請專家和一線從業者,共同梳理民辦幼兒園疫后轉型的喜與憂,為其長遠發展提供可行性思路。希望這一轉型陣痛期能夠平穩過渡,在統籌兼顧下有序進行,讓普惠性學前教育能夠真正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