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鑫
摘要:自《白毛女》誕生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歌劇已有了多樣化的發展,劇目也相當豐富。中國歌劇迅速發展起來,走出了一條與西方歌劇完全不同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點的發展之路。中國歌劇在音樂創作形式上、音樂題材、體裁上,并沒有某種固定的模式,而是以多樣化的面貌呈現的。
關鍵詞:中國 原創 歌劇創作 發展方向
與西洋歌劇創作相比較,中國的歌劇創作起步較晚,兩者間差異較大。前者雖然發展比較成熟,積累較豐厚,但是,無論音樂創作還是藝術表演,似乎都是以一種相對固定的模式中進行。
民族聲樂體裁包括歌劇中的宣敘調、詠嘆調等樣式。歌劇中的宣敘調是一種獨唱體裁,也叫“朗誦調”,旋律近似于說白,節奏比較自由。而詠嘆調又叫“詠唱”,原意是抒情獨唱曲。通常篇幅較大,且富有戲劇性,集中體現劇中人物形象或內心心理活動的刻畫,旋律性強,表現力豐富。
20世紀2、30年代,黎錦輝創作了一系列的兒童歌舞劇,如《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畫家》等12部。這些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文學語言,適合兒童心理的生動有趣的情節,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流暢活潑的曲調,宣傳了民主與科學思想,反對舊的制度和舊的禮教。這些作品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黎錦輝是第一位藝術拓荒者,他開創了中國歌劇創作的先河。1942年,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新秧歌運動,誕生了《兄妹開荒》(魯迅藝術學院秧歌隊,伍大化、李波、羊路由編劇,安波曲)這樣的秧歌劇。這種新鮮活潑、載歌載舞的新型廣場歌舞劇立即受到延安軍民的歡迎,繼而逐漸推廣開來,陸續創作了如《夫妻識字》(馬可曲)、《劉順清》《楊勇立功》《光榮燈》《牛永貴掛彩》《慣匪周子山》等秧歌劇?!栋酌返恼Q生,無論是在當時的社會影響還是對中國歌劇本身的影響都是巨大的、深遠的和永久性的。他們成功地把西洋歌劇的藝術經驗和藝術手段與秧歌劇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格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白毛女》《劉胡蘭》《王秀鸞》《赤葉河》等一批新型歌劇,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
20世紀50-60年代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歌劇,許多人都很懷念。這是因為1949年之后,許多優秀的音樂工作者深入工農業生產一線,學習、收集、整理了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在繼承和發揚民族民間音樂傳統的基礎上,創作、整理、改編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像《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劉三姐》《紅珊瑚》等,這樣也推出了一批風格各異的民歌演唱家,我國許多著名的歌唱家就是因為這些歌曲和歌劇才被人們所熟知的,如郭蘭英、才旦卓瑪、何繼光、王玉珍等著名歌唱家。
如果沒有作曲家們創作、整理、改編這些不同風格的原創歌劇作品,那么就不可能涌現這樣一大批演唱風格不同的歌劇演唱家。民族歌劇也是如此,雖然數量不多,但均是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的精華,每部歌劇的音樂唱段,既有專業演員長久保留的傳統演唱曲目,也有群眾能經常掛在嘴上哼唱的選段,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青睞?!独C紅旗》《紅梅贊》至今還為人們經常吟唱。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難開》在當年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而《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這樣大型的唱段,既是專業演員經常演出的曲目,也是人們熱衷欣賞的歌曲。這些唱段、歌曲的素材都來自于民間,來自我國眾多的民歌、戲曲、曲藝音樂,是廣大音樂創作工作者多年在民間收集采風,經過精心細致整理、反復雕琢、推敲創作而成,所以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舉個簡單的例子,歌劇《江姐》的創作,以鄉土氣息濃郁的四川民歌為主調,廣泛地汲取了最富生命力的川劇、婺劇、京劇、越劇以及當地的曲藝說唱等音樂形式,使音樂具有強烈的戲劇性特征。與此同時,其歌唱旋律流暢。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文藝創作迎來了春天,激發了不少音樂工作者塵封已久的創作熱情和樂思。而市場經濟愈發繁榮,近幾年來優美動聽、讓群眾喜聞樂見的歌曲卻日漸稀少。每兩年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在早幾屆比賽,還有幾首大家公認好聽的、具有濃厚民族風味的歌曲在群眾中詠唱流傳,但近年來,幾乎沒有幾首歌曲能傳開流行。這些歌曲中有些還是很優秀的,但都是一樣的風格與模式,開始還能讓人覺得新鮮,但時間久了,就會讓人們感到單調、乏味,民族歌劇也是一樣,“文革”后,音樂工作者也創作了不少頗有特色的民族歌劇,如《啟明星》《黨的女兒》等,但這么多的歌劇,除了幾首還有專業演員在傳唱,很難有一首能在老百姓中詠唱流傳,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民族歌劇《黨的女兒》中的選曲《萬里春色滿家園》應該運用現代民族歌唱法演唱,而大型現代歌劇《蒼原》中的《情歌》,就應該采用美聲唱法來演唱。
在聲樂教學中,我們通過經典歌劇和技巧嫻熟的演唱賞析及研究,提高聲樂教學質量,增強演唱者的能力,豐富演唱者音樂會曲目,使演唱讓人賞心悅耳,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和美的感受。在聲樂教學中,通過寓教于樂式的審美教育,陶冶性情,啟發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人們的心靈被蕩滌震撼,進而使人的境界得到升華。
一部歌劇和一首歌曲的藝術影響力是非常顯著的、真實的,具有教育功能的,它的作用也是無窮的。在抗日戰爭年代,《黃河大合唱》對鼓舞中國人民英勇抗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歌劇《草原之歌》中的選曲《飛出這苦難的牢籠》,則融入了質樸而優美的藏族民歌和山歌,吸收了西洋樂曲的某些技法創作而成。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采用湖北天沔花鼓戲和天門沔陽潛江一帶的民歌為素材創作而成。
1.角色的年齡解讀
不同年齡段的人物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們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必須要注意所塑造人物所屬的年齡段。根據自然發展的規律,我們通常將人物的年齡分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他們在各個方面都存在有差別,就形體動作而言,由于人在青年時期身體發育逐漸成熟,體魄也更加強健。因此在塑造青年這類人物時,就需要體現出青年人物身形矯健、動作敏捷,朝氣蓬勃的特征。而人到了老年時,形體動作就會表現出一種衰弱感,老年人行動遲緩、反應慢。因此,在動作處理上要表現出人物動作小心翼翼、慢中求穩的狀態。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環境遭遇,這些反映到人物身上都應該有明顯的差異。即使處于同一年齡段也是一樣。單就老年人而言,有的老當益壯,有的卻躬腰駝背,步履維艱。所有這些外表形體上的特征,都和人的經歷、遭遇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塑造人物時,不能按固定的模式去演,必須根據人物的身世、遭遇塑造各種人物形象。
2.角色的身份解讀
與人物身份有密切關系的因素有人物的年齡、職業、性格、職務、地位等。這些因素會使人物表現出某種習慣動作、身形姿態,并表現出某種內在的氣質。例如,解放軍戰士較英勇嚴肅,工人較粗獷、豪放等。因此,表演者應該細致觀察各種人物的形體動作和體態特征、內在氣質,從而為塑造人物打下基礎。例如有敏銳觀察力的人,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被觀察對象的形體動作上判斷出他的職業特征和他的身份。例如在歌劇《星光啊星光》中,少女蒙蒙出身于干部家庭,是紅衛兵小將。她不是英雄,但卻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也可以說是千千萬萬個紅衛兵小將中的一個典型。
3.角色性格特征
角色性格特征,是通過對劇本的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往往以概念的形式出現。如通過劇中某男與家人的關系、與同學的關系、與其他人物的關系,以及對周圍發生的事和物的關系中概括出其性格:這個人樂于助人,心地善良,舍身救國?;蚴顷庪U、狡、兇狠、毒辣。這些相對集中又有形象感的概念,使表演者對角色的性格有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可直接提示表演者選擇什么樣的形體動作,用什么樣語氣、語調說臺詞,組織什么樣的內心獨白更符合人物性格,以及用什么眼神來看對方,用什么形體姿態來表現這種性格等。
對角色的性格進行認識和分析,能夠使表演者更從容地從“我”走向角色。然而從角色的性格概念到角色的行動,聲樂表演者的藝術創作個性又進一步得到體現,這時的再創造可以使原先劇本中的角色性格進一步得到展現。
性格在心理學中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對周圍的事和物的態度的總和”。每個劇本中的人物角色都被作家視為一定的“社會人”的代表,通過藝術的典型化處理成為特定的人物。劇本必然通過這個人物的語言、音樂主題處理和安排賦予他一定態度或情感的傾向,或通過其他人物對他的評價語言來交代此人的性格特征。
4.概括最高任務和貫穿動作
“找準最高任務和貫穿動作”這個概念始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術語,最高任務指的是劇本作家賦予角色在劇本中的主要作用或角色的生活目的。在劇本中,一個角色的形成是由各場戲中的唱腔、語言及表演提示等因素構成。事實上,每個角色的每次出場,作品都賦予了他的目的性,每個角色參與的劇情活動又必然會影響或推動劇情的發展,這都是劇情故事必不可少的部分。正因為如此,每個角色在劇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無法替代,這個作用也就是角色的最高任務。
從每場戲或每幕戲看,某角色上場的目的是局部的、單純的,并且這個具體任務很容易判定和理解。而在多次的出場中,概括各次出場的總任務——角色的最高任務,就不太容易,這要花時間去思索、去理解、去歸納。我們在分析作品時,要用最簡單的短句來揭示角色的最高任務。當我們做進一步分析時發現,前一個短句作為該角色的最高任務更為合適,因為它除了概括得更準確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能從選擇概括的最高任務中得到積極、熱情到位的力量。
貫穿動作是角色在每場戲中的行動的集中概括,角色每次上場都有其特定的事情與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事”,角色就要行動,正確地貫穿行動就能把最高任務完成好。把全劇中各場戲的各次行動集中起來就形成了總行動,這也就是所謂的貫穿行動。這種貫穿行動是為實現最高任務而采取的具體行動。認識到了貫穿行動,就能把角色各次小行動統一歸納起來,朝著最高任務而努力奮斗。
結語:中國原創歌劇緊跟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既尊重中國文化傳統,又不斷推陳出新,既借鑒了西方先進的作曲技法,又不因循守舊,因而,滿足了各個時期人民的音樂文化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