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實
摘 要:現階段馬鈴薯種植技術已經在科學管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優化。應注重對病蟲害的預防,及時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面積,關注田間管理等細節性工作,從不同的視角對馬鈴薯進行管理分析,確保馬鈴薯按照預期的標準要求生長,提高產量的同時保證其質量。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作為重要的食材,其質量備受人們關注。為了進一步提高種植水平,需要深入完善技術運用,不斷提高種植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收益。
一、馬鈴薯種植技術
1用足基肥
馬鈴薯的主要營養價值在于其塊莖,而能夠用作農業肥料或飼料的部分是其莖葉。由于馬鈴薯可食用部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其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環境中營養成分的多少直接影響其經濟價值。為保證充足的營養供應,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應當使用足夠的肥料,即將基礎性肥料占比提升至70%,并減少無機肥料占比,取之以富含磷元素、氮元素的有機化肥。
2種薯處理
首先,農業工作者應當觀察其色澤。新鮮、良好的馬鈴薯塊莖沒有焦黃、萎縮、霉變的現象。其次,應當粗略估計其質量,既不能太輕,也不能過重,最適質量應在75g左右。此外,應當挑選無龜裂、無畸形的優質塊莖。這些形狀會經遺傳在子代馬鈴薯中得以延續。
由于馬鈴薯塊莖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氧氣,因此不能將土壤填實,而應當為馬鈴薯塊莖留出一定的細胞呼吸空間,這就要求農業工作者及時對土壤進行中耕松土。這一工作應當分3次進行。在馬鈴薯齊苗后進行第1次松土除草工作,深度約為9cm。半個月后,應當進行第2次松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松土的深度應略微減少。在第3次松土時,應當在進一步減少深度的基礎上加以少于10cm的培土,以保證馬鈴薯塊莖的優良品質。
3適時播種
在馬鈴薯的生長周期中,生育期的溫度控制是其產量的最大影響因素。因此,為保證馬鈴薯的產量,應當掌握其播種時間和環境溫度。通常而言,塊莖的最適生長溫度在20℃。因此,秋季應選擇9—10月下旬播種,而冬季應選擇12月—次年1月下旬播種。
4馬鈴薯的合理密植
農業工作人員應當對其進行綜合、協調的考量。如果單位面積植株數量較多,往往會因遮蔽、缺氧等原因造成單株產量下降;若單位面積植株數量較少,雖然能夠獲得較大的單株產量,但二者乘積的數值較低。通常,最適栽培密度應當控制在6000株/667m2左右。在這一栽培密度下,馬鈴薯的單株產量為兩三莖,此時單位面積植株數量與單株產量的乘積可取最大值。
5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首先,在管理馬鈴薯幼苗數量的過程中,應當保證其數量足夠。因此,應當提前預留備用苗,將其播種在田間地頭。當田內幼苗缺失時,可以及時進行移植。需要注意的是,在移植過程中應當注意保護馬鈴薯幼苗的根部。同時,若備用苗數量不足,則應當將同穴中多余的幼苗取出,作為補充用苗。
在追肥工作過程中,應當注意使用肥料的時間和肥料中所含有的營養元素。由于馬鈴薯本身具有出苗時間較晚的特點,因此應當在其出苗前施加含氮化肥,以提升其出苗率。在現蕾期,應當同時進行施肥和培土工作,并注重向肥料中添加足量鉀元素和適量氮元素。開花后,為避免馬鈴薯出現早衰,應當施加適量的磷肥。同時,為保證枝葉生長效果,應當施加適量的鉀肥。
二、病蟲害的防治
首先就是病毒病的防治。在進行防治的時候,一定要根據病毒病的不同特點做好抑制。
其次就是早疫病的防治。早疫病的發生時機一般就是在植株處于逆境時期的時候,主要原因就是植株的肥料和水分供應不足,植株的長勢比較弱,或者是恰逢高溫期。等到封壟完成了以后,植株的生長就進入到了穩定時期,這樣的話,每間隔十天的時間進行一次保護性殺菌劑的噴施一般是濃度為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到800倍液。在實際進行田間管理的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早疫病的癥狀,及時進行濃度為80%的治療性殺菌劑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的噴施,也可以是濃度為64%的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最好是每周進行一次噴施,連續噴施三次,效果比較理想。
第三就是晚疫病的防治。絕大多數情況下,在初期的時候,有小斑點出現,是暗綠色的圓形浸水狀的,一般在底層的植株葉片上或者是葉尖、葉緣上較為常見,逐漸擴散,直至整個葉面。由于植株的生長環境比較潮濕,在背面的話可能會有白色絨毛出現,如果塊莖受到侵染的話,可能有大小不一樣的凹陷區域。這個時候要注意防止,選擇健康的種子,單獨進行存儲,注意天氣的變化等等。
三、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在種植前對品種進行檢疫與挑選,同時進行殺毒滅菌處理,有效提高種子自身的免疫能力與抗病蟲害能力。在栽種過程中,加強管理與監測,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并及時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另外,在馬鈴薯的種植基地進行合理的輪作換茬,提高馬鈴薯抗病蟲害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產量。加強田間管理,在馬鈴薯收獲后對土地進行深翻,不僅能夠蓄水,還可以將地下的螻蛄、金針蟲等害蟲有效地消滅。對田地實行配方肥的施放,及時清理田地里的雜草并集中處理銷毀。
2藥物輔助
防治馬鈴薯病蟲害的另外一種常見方式是藥物治療,這種方式大多數時候不建議采用,即使采用也要控制好用藥量與濃度。采取丙森鋅、代森錳鋅、王銅等藥劑進行預防治,采用銀法利、抑快凈、百泰等藥劑進行治療。對于藥物防治,只能將藥物作為輔助治療,注意不能因為用藥過量妨礙馬鈴薯的自身生長。為了全面配合我國無公害糧食作物的政策,應盡量減少藥物治療,重點以預防與生物治療為主。
3生物防治
了解馬鈴薯病蟲害的天敵,通過人工的方式進行培育,利用其天敵對病蟲害進行捕殺。比如利用玉米和谷子等農作物作為茬口防治地老虎、蠐螬等病蟲害對馬鈴薯的危害,也可以利用七星瓢蟲與食蚜蠅等捕食蚜蟲。同時可利用高科技的手段防治病蟲害。比如采用燈光誘殺法,保持合理的距離放置誘殺燈,利用蟲子的趨光性進行捕殺,不僅沒有危害,還起到了一定的預防作用。
結語
采用合理的種植技術,采取有效的病蟲害防治對策,不僅有利于提高馬鈴薯的成活率和品質,還對馬鈴薯健康生長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種植人員必須科學整地和播種,并根據馬鈴薯具體生長情況,有效進行田間管理與病蟲害防治工作,從而促進馬鈴薯的優質、高效生長。
參考文獻
[1]王時梅.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J].農業與技術,2017,37(15):90-91.
[2]袁蓉梅.馬鈴薯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J].農技服務,2017,3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