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增加,而如今我國地鐵建設迅速,地鐵早已成為人們每天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地鐵公共空間也成為宣揚城市精神風貌和文化內涵的重要場所。本文通過考察分析武漢地鐵公共藝術的特點、表現形式、結合色彩、材料、環境,探討地鐵公共藝術設計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的融合,傳揚武漢地域特色文化。
關鍵詞:武漢地鐵;公共藝術;地域文化
地鐵公共藝術是以地鐵整體空間環境作為對象,運用綜合媒介為載體的一種新型藝術形式。在這種開放性的環境中,地鐵公共藝術相比于傳統藝術具有更多的表現形式與藝術價值。它不僅為人類現代社會生活場所提供了優美的環境,同時也是運用特殊視覺語言表達城市生活風貌、精神文化的載體。
一、武漢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特點
武漢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擁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文化,所以武漢地鐵公共藝術也多以荊楚元素符號為題材,弘揚傳承荊楚文化精神。除此之外,武漢三鎮還匯集各色各樣的地方生活文化特色,如“漢味小吃第一巷”戶部巷、“天下第一步行街”的江漢路、“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等,無一不飽含武漢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城市魅力,這些豐富的文化特點也成為地鐵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手法的重要來源。
二、武漢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主要表現形式
1.現實主義表現形式
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一般以寫實的表現手法為主,通過直接引用題材形成直觀的造型和具象的藝術語言,這種表現形式更容易被群眾接受理解。這種表現形式的主題多用于反映和再現歷史典故、建筑風景、生活場景等,通過寫實性的藝術作品給觀看者最為直接的認知與感受。
以武漢6號線特色站點漢正街站藝術墻的《漢正印像》表現形式為例,整個藝術墻整體長71.34米,高10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根據現存古畫來描繪的明末清初的武漢三鎮老城景象;下部是以長卷的形式用漢白玉線刻還原的一幅漢正老街場景。老式的屋瓦、穿梭的人群,整幅作品以寫實的手法刻畫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漢正老街世俗圖畫,并在其中交匯武漢地域方言。巨大的石雕壁畫藝術與仿木制的柱墻結合,并在高頂上賦以天空的圖像,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穿梭在期間的行客仿佛身臨其境地走在古韻十足熱鬧非凡的漢正老街中一般。
2.抽象主義表現形式
抽象主義表現形式可以理解為化繁為簡,將物體傳統自然的形態以設計的手法幾何化、符號化,將具象的事物用非具象的形狀或圖式組成概念化的抽象語言來表達。抽象主義與現實主義不同,其表達藝術情感具有秩序與非秩序、超脫現實的特性,可滿足當代人們多樣化的視覺心理需求并且為當代建筑空間與公共藝術創造更多的發展天地。
以2號線特色站點光谷廣場的光影藝術墻為例,整體藝術墻長30米,高2.8米,墻面上是以激光雕刻的荊楚文化圖騰、花、草、生物、貨幣等符號組成鏤空圖案。并在墻體內部設有LED燈和高清攝像頭,可以不斷地變換顏色同時可拍攝經過的乘客,再通過投影儀投射在墻面上,起到互動效果。整幅作品以抽象的符號語言組成,搭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可以完美了體現光谷高科技地特征,同時傳統藝術語言與現代語言的相得益彰,具有創造力地將各種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一幅既有歷史感又有現代感的動態雕塑,同時制造出充滿想象地未來,如夢如幻。
3.浪漫主義表現形式
浪漫主義形式與“理性”相對立,往往側于創造者的主觀態度、個人情感的表達。多用于神話故事、民族歷史和自然景觀等主題表達對理想世界的追求,通過夸張的手法配以濃重的筆墨和絢麗的色彩表現奔放的感情。
以2號線特色站之一的洪山廣場站壁畫《楚風古韻》為例,整體壁畫是以“楚文化”為主題,高2.6,寬15.24米。墻面采用的是黃銅漆繪浮雕,壁畫色彩運用鮮艷絢麗,以紅色為主搭配黑、黃、藍、綠等,無論從工藝、質地、色彩上看,都能讓人重現對荊楚漆器藝術文化的記憶。壁畫上,銅盤銅鼎運用浪漫奔放的創作手法將楚文化中具代表意義的禮器和祥瑞圖案進行借鑒、分解和重組,并采用流暢飄逸的云紋將每個主體銅盤相連接,不僅將整個畫面布局結合起來,使整體畫面一氣呵成,同時關聯烘托了各個主體,突出楚藝術的神秘瑰麗,形成整體的韻律
4.其他表現形式
武漢地鐵站一站一景,公共藝術選用的形象大多獨特且與城市生活文化相對應。在面對高流動性的乘客,地鐵空間公共藝術所包含的語言是文化的、環境的、視覺的甚至是作品的。所以除了上述的表現形式外,地鐵公共藝術墻包括藝術品的表現形式和創作手法會不停地做出探索和實驗,并在實踐中創造更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寫實的繪畫或場景的基礎之上,通過變形、重構等方式將具象的藝術表現打破,并通過藝術語言、創作手法、材料樣式等表現形式的創新,賦予具象的繪畫、場景新的視覺感受。還有部分的藝術墻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表現形式和手法,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社會精神和人文關懷。此類表現方式是提取生活中的潛在的哲學思考、社會現象和公眾精神,并多以圖片、文字、事物的直接運用為主,意在向人民傳遞一定的觀念和意義。
三、總結
武漢地鐵公共藝術早已成為城市建設中一道美麗的風景,成為了解武漢、體驗武漢最直觀的方式之一。總體來說,武漢地鐵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法種類繁多,所呈現的藝術效果也豐富多彩,這與武漢的城市建設、經濟發展、文化繁衍有很大的聯系。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和手法,創造出一幅幅帶有城市記憶的公共藝術,使繁雜冰冷、擁堵枯燥的地鐵空間賦有藝術于美感,同時為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減輕生活壓力,并找到城市家園的歸屬感和心靈的慰藉。
參考文獻
[1]楊亞衡.地下的狂歡:地鐵空間藝術設計探討[J].室內設計與裝修,2020(07):138-139.
[2]吳玨.基于公眾參與的武漢地鐵市民之家站藝術實踐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9(06):54-58.
[3]袁也君.基于地域文化的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8.
作者簡介:
凌雅潔(1996年-),女,漢,湖北武漢人,在讀碩士,湖北美術學院,研究方向: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