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雪華


摘 要:文章以提高鑒賞能力為中心,以中國傳統山水畫的賞析過程為切入點,以意象為審美體驗的目標,從教授的起點和過程入手,剖析培養鑒賞能力的過程以及傳統美術教育中對此類能力培養的缺失,嘗試為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提供一條全新的審美之路。
關鍵詞:美術鑒賞;山水畫;審美過程;美術教學
注:本文系張家港市2019-2020年微型課題(201922080)研究成果。
美術鑒賞能力是一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一種表現。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美術鑒賞能力時,就可以從不同層面感受到現實生活中別樣的情趣,進而才算真正地發現美、感受美,甚至是表達美。對美的體驗和感知,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身心的愉悅,通過感受這種愉悅能夠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從而產生積極的生活和學習態度。而這種愉悅的視覺感受在經由系統的教學和指導后會進一步提高審美能力,并讓學生在審美過程中自我提升并形成完善的人格。由此看來,通過形成系統完善的審美體系,提升鑒賞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多“觀察”的邏輯和脈絡是當代小學教學提升的一條必由之路,同時也應當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和重要的補充。
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對孤立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通常是不能直觀地發現作品中所蘊含的風格和特點的。因此,如果想要快速甄別出作品的風格特點并確實感受到包含在其中的美,就必須找到與此類題材相同但風格上完全不同的反面例證來對比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快速識別的目的。在這一要求之下,我們試舉一例:西方的巴比松畫派是活躍于19世紀中葉的一批法國風景畫家,而這其中以柯羅最為著名,當我們以同樣是風景畫的黃公望的淺絳山水與之相比較之時,便會發現雖然同是畫山畫水畫樹畫石,我們能夠從柯羅的畫中感受到強烈的自然主義創作傾向,西方19世紀的這種繪畫更注重現實世界當中的色彩和光影,以及在這二者影響之下所表現出的形體。這似乎更趨向于我們眼前所見之真實。因而其對于注重形式、筆墨、意境和意象的中國繪畫來說,無疑是具有參照意義的。通過將此類繪畫與傳統的中國山水畫進行比較,我們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以最直觀的方式識別出中國山水畫中最具備代表性的特征,即注重形式、筆墨以及意境。而當我們再次將這種以自然主義為依托的作品和中國山水畫進行比較的時候,那些被忽略的色彩傾向和冷暖變化給我們的學生帶來了進一步的思考——我們的民族繪畫中究竟加強了什么?我們究竟選擇了什么?
形成系統的美術鑒賞能力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我們可以通過中國的文學作品(詩詞),并結合中國歷史的朝代變遷來為這一問題進行解讀。中國繪畫通過筆墨之變化、行筆之快慢,以及勾、皴、點、染、擦等諸般用筆方式的變化來抒發和表達,以構圖之疏密來傳遞作者的思想情感,借物抒情,將眼前之景同隱沒在胸中之景兩相結合,“書寫”在宣紙和絹布之上的。將眼前有限之景物放大成為無限之意象,在筆尖的水墨暈染中達到主客消解、物我兩忘的境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的物我兩忘,其實本身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來說并不是一種高深的人生境界,而是一種十分具體的觀察和感受的美術鑒賞能力。它有著具體而明確的方法和依據。當我們的教學進行到了這一步時,學生就能夠逐步體會到中國傳統繪畫拋卻主客二體的兩分法而將主客合一的審美意趣,并進一步感受到由此帶來的意境之美。王陽明說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雹龠@一點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之中,是一直被我們所遺忘的。
美術鑒賞對于中高年級小學生來說不能只是一種對于眼前之圖像的一種淺嘗輒止的觀看。當我們向學生展示了這種審美的過程之后,必然會對學生的審美思維形成深遠的影響,學生可以以更多的視角體會曾經只能直觀(主客二分的方法)欣賞的藝術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里不單單指繪畫,更指向了詩詞、戲曲、園林等等一系列的以中國傳統審美方式為基準所衍生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學生會逐漸發現,欣賞中國的藝術都必須基于這一鑒賞原則,否則我們始終是在審美的外圍原地踏步。而當具備了這一能力時,原則上來說,學生就能夠變化角度,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去審視眼前的美術鑒賞對象,逐步踏入理想的彼岸,進而去感受那種超然于現實物象之外的理想之美。雖然,在這一過程之中,由于各方面的客觀原因,學生并不能夠完全理解到每一幅作品或者是每一個意象背后的精妙之所在,但是當他們懂得了這種觀看和欣賞的方法之后,他們自然就找到了我國民族藝術之所以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藝術之林的法門。從微觀層面上看,這會對學生培養和形成抽象思維有所幫助;從宏觀層面說,這也是下一代人能夠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粹,欣賞民族藝術,繼承華夏文明的起點。
學生從樸素的觀看方式入手,通過比較的方法發現問題,逐步深入思考,進而獲得全新的欣賞維度,通過這樣一種被我們所遺失的鑒賞美的方式讓每一個學生再次領略到華夏藝術的獨特之魅力。帶著這樣一種真正屬于我們民族的審美方式去對任何一種藝術作品甚至是學科知識進行審視的時候,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具備一種超越于以往的人文視角。須知我們所做的,是讓學生形成一種更高階的美術鑒賞能力,一種更系統的審美邏輯。學生能夠通過感受美和體會美進一步完成更深層次的人格和道德上的完善和塑造。
我們借用這種主客合一的認識方式,讓學生深入到中國藝術的精髓之中、詩書之中去把握和體悟具象藝術真正所要達到的那個彼岸,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之中形成超越了現實之美、眼前之美的審美和鑒賞能力。
注釋:
①出自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友人指巖中花樹說:“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p>
參考文獻:
[1]李小青.慧能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
[2]王陽明.傳習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下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4]尹吉男.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單位:
張家港中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