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不僅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眾多古代文化事象中極有價值的一種。本文擬從營造的主體——匠師出發,通過對工匠思維方法的解讀和對營造技藝的總結,深度解析土家族吊腳樓營造的實質,推進對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和形制構成的深度認知。充分利用非藝術化數字影像,對吊腳樓的實體建筑采用靜態的數字信息采集、平面圖形繪制、內部結構分解和吊腳樓動態的建筑程序虛擬、演示,促進“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匠師;數字影像
Abstract:“Tujia shacks building skills” is not only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but also a very valuable one among many ancient cultural events.This paper intends to proceed from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the craftsman,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aftsman's thinking method and the summary of the building skills,to deeply analyze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ujia slings,and to promote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ujia squatting building skills and shape.Make full use of non-artistic digital images,and use the static digital information collection,plane graphic drawing,internal structure decomposition and dynamic building program virtual and demonstration for the physical building of the hanging foot building to promote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ujia shackle building skills”.
Keywords:Tujia Diaolou;Creating Skills;Craftsman;Digital Image
1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
土家族吊腳樓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它的建造過程、選址、設計、形態布局、結構與構造功能、外觀造型、室內空間營建、裝飾、維修,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出土家族建造吊腳樓的技藝和文化觀念。
1.1平面營造技藝
土家人長期生活在山區,追求人與自然的協調,崇拜自然,畏懼自然,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倚山就勢的建筑理念。為解決將民居建于山地的問題,采取在斜坡上開挖部分土石方,墊平房屋后部地基,然后用穿斗式木構架在前部做吊層的方法,形成半樓半地的“吊腳樓”,有人稱之為“半干欄”,可視為干欄式住宅的變化形式。依山而寨,擇險而居;水源方便,有土可耕;講究風水,注重環境是其選址特點,或群居,或獨處,依山順勢向上按等高線分臺而筑、曲折而建,建在山坡向陽處,一層疊一層,鱗次櫛比,不拘一格,順乎自然,使房子、村寨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達到了髙度的和諧,表現了土家人那種順應自然,追求自由的傳統。由于土家人長期生活在武陵山區,住房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協調,所以決定吊腳樓平面的因素很多,一是選擇的地基難易程度和宜于建房平面;二是人口的多寡和建房的資金雄厚程度;三是該地的風水朝向和陽采光條件制約等。
(一)選址、定向
選址又稱“屋場”,遵循依山面水,坐北朝南,地勢高低適中,恪守住者人之本,宅為家”,“地善苗壯,宅吉人榮”。選址的方式多種樣,選址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是請地理先生秘密進行的,稱為“定龍脈”,一是測山勢吉兇,確房屋的形制;二是定吉利的方向,以便確定大門向何方開。
(二)地基
平地基,即只需要把地鏟平,這需要石匠進行。一般在春季進行,因為地基鏟平后,地基會在一段時間后會自然沉降;其次是夏季,特別是下雨后,有利于夯實地基:在動工修建房屋之前還需再次平地,填石方。
由于吊腳樓建筑形制的不同,平地基的工序也不同,平地只需要鏟平屋場即可,而沿河、山地、峽谷地區的地基,則要請石匠砌一牢固的堡坎,這是修建吊腳樓的前提。
(三)平面型制
土家族吊腳樓的建筑形制多種多樣,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按地形而設,由于土家族地聚居武陵山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創造了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吊腳樓形制。但無論如何多變,萬變不離其宗,大致可分為平地起吊式、沿河起吊式、山地起吊式、峽谷起吊式四類。
平地起吊式的吊腳樓是在“L型”和“U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壩上,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于正屋。
沿河起吊式的吊腳樓多位于陡峭的河岸上,其平面類型可依據地形地勢而定。它的主要特征是給人一種“險”、“懸”的不安全感,缺乏良好的維護條件,不適于人的居住,隨著河流的流向和坡度的變化、構架的起落、屋頂的高低錯落如此層層遞進的空間關系,構筑了極具層次感和結構之美的外部空間層次。
1.2空間營造技藝
(一)空間形式
干欄式建筑的特點是房屋下部架空,以支柱托起上部建筑,主要目的是防潮、防獸,獲得安全和舒適。土家族吊腳樓一般以中柱為界,地基在縱向分為二臺,長柱立在較低的前臺,短柱立在較高的后臺,正面一半為樓房,背面一半為平房,樓面比例可以隨意調整變化,同地形變化相應合,也由此產生靈活多變的建筑形式。
(二)建筑主體結構
咸豐縣的吊腳樓采用了簽子樓與正屋承重結構一體化的設計,在偏、正兩個空間對接之處采用了獨有的“將軍柱”和“大騎”(又稱“騎筒”)來解決空間跨越不緊湊的問題——“有騎有柱”也被當地人諧音記憶為“有喫有住”,成了幸福的象征,這樣又形成了文化反過來對技術的闡釋,并對技術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強有力的觀念束縛。在“有柱有騎”的基礎上,咸豐吊腳樓整體上形成了“升三”(吊腳樓建筑中一個獨特的構造術語,與梁柱結構設計有關,一般指建房時,為使正屋兩端的檐角起挑,壓住簽子樓的房梁,將軍柱(圖4)需要比中柱高出三寸,是為“升三”)、正屋兩側山墻頂位置處留出“貓兒洞”(即方便家貓進出的窗孔;一說為“貓耳朵”,指在正屋頂端兩頭翹起,留出三角形的窗孔,形狀如同貓耳)等一系列彼此互相制約的樣貌特征。
2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保護與傳承
土家族吊腳樓承載了土家人的生活與記憶,凝聚著土家人傳統建筑的精髓,承載著土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歷史意義。少數民族不能隨著經濟增長帶來的改變而盲目地否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應對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有著高度自信和自覺。2014 年12 月20 日,習近平對澳門學生們談話時說:“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因此,在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探討如何更好地保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2.1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困境
(一)依賴傳承人傳承困境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方式有師徒傳承、父子傳承、社會傳承。其營造技藝的傳承議程有收徒(望、聞、切)、學藝(識、知、觀、切)、出師(禮、酬、敬)。傳承人掌握“核心技藝”,后繼無人;現代化浪潮導致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出現危險;新建筑元素的沖擊。
咸豐縣目前吊腳樓技藝傳承人有25 名,國家級傳承人1 名,省級傳承人1 名。在咸豐縣內吊腳樓技藝傳承目前依靠行業傳承與血緣傳承,通過親屬間與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來進行技藝的傳承。而今吊腳樓技藝的學習,學習技藝所獲得的報酬并沒有比外出打工所得的經濟收入更樂觀,而且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學習時間可以說是需要長期以往的積累;愿意學習這門技藝的青年越來越少,大部分還是在依靠血緣傳承。
(二)傳統吊腳樓營造技藝與現代建筑工藝和居住方式的矛盾
外出務工的村民見慣了北上廣深的高樓建筑,回到家鄉面對“老土”的吊腳樓,內心更愿意選擇修建新式水泥小洋房,這也是一種時尚品味的體現。在吊腳樓與現代鋼筋水泥房之間,水泥房在村民心中也是優勢眾多的:一是建筑工具、材料為現代先進的工具,建筑工程更為簡單便捷;二是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更具有牢固、穩定的特點;三是吊腳樓建筑在現代社會中,會不會是一個“老土、過時”的建筑,村民更愿意修建新式時尚的鋼筋水泥房,更能夠追尋大城市房屋設計的腳步。
2.2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吊腳樓繼承了土家人古老的干欄技術,它依靠著武陵山綿延的山脈及靈動的河水,存在在這一片青山綠水的空間上。對吊腳樓存在的文化空間進行整體保護,吊腳樓的文化空間保護是指從周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著手,達到人與自然、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諧統一,形成整體性保護策略,而不是單一地對營造技藝進行孤立保護。
保護與傳承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出現了許多新的轉機。旅游開發對土家族吊腳樓建筑的復興,新技術新材料對于吊腳樓樣式的保護,新農村建設中對于吊腳樓元素的使用,部分村民意識到吊腳樓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開始重新建造吊腳樓等等;掌墨師傅的技術運用有了的新天地,技術傳承出現復蘇,這種土家族吊腳樓文化生態的出現正是文化自足和重建的可能性表現,也是土家族吊腳樓技藝傳承與保護的根本;與此同時,對于吊腳樓技藝的數字化保護,應該是數字信息技術時代技術運用到非物質文化保護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數字虛擬和動畫技術實現對土家族吊腳樓技藝中關于平面布局、結構樣式、建造過程、儀式文化以及現有吊腳樓的拍照保存、影像記錄與展播、數據庫建設等方式,實現對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
3 結語
營造技藝不僅是千百年來傳統匠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財富。從營造技藝入手,掌握建造的工藝技術才能真正的做好對土家族吊腳樓的保護。對土家族吊腳樓的營造技藝進行分析與總結,使其系統化、條理化,借助數字技術進行客觀合乎建造邏輯的記錄。在當今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思想觀念、生活生產、情感訴求等變化也會隨著加快,我們對非物質文化實施保護,也是人們對于那些將要消失或者面臨困境的非物質文化的隱憂,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中數字化影像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采用數字影像技術既是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吊腳樓營造技藝實施保護和傳承,同時,也使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保護傳承方式得到擴展,使吊腳樓營造技藝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得到延伸。
參考文獻
[1]張愛武.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及其傳承與保護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2.
[2]石慶秘,黃莉,向鵬飛,龐勝勇.非藝術化數字影像與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方式建構[J].民族論壇,2015(05):72-77.
[3]石慶秘,張倩.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文獻研究述評[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3(03):14-19.
[4]陳瑤.文化空間視闕下的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以咸豐縣水井坎吊腳樓群為例[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7(04):28-29.
[5]石慶秘,倪霓,張倩.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核心技術及空間文化解讀[J].前沿,2015(06):109-116.
[6]張劍.文化傳承視閾下的傳統村落民居營建工藝數字化展示設計[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7(03):39-42.
作者簡介:
劉燦松(1995-),男,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傳統聚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