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陶淵明《形影神》三首所表達的思想的研究歷來存在爭議,在歷代治陶者中出現了以“主儒說”、“主自然說”和“主釋說”等為代表的觀點,而在今人研究的過程中則出現了“分層說”、“自然說”、“主儒說”和“綜合說”等觀點。筆者認為,由于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佛教、道教、玄學等思想的興起,陶淵明便作了《形影神》組詩以此進行反駁,同時,他在詩中表達了一種“委運乘化、隨順自然”的思想。
關鍵詞:《形影神》;陶淵明;思想
在現存的陶詩中,學界對《形影神》三首所表現出的主題思想爭論最大。從古至今,眾說紛紜。通過整合各方面數據可以看出,學界對《形影神》的研究一直處于一種熱門狀態。本文在對相關研究論著進行分類和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力求為該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歷代治陶者對《形影神》的解讀
歷代治陶者,均逃不開對《形影神》的主旨探究,因此這三首詩對研究陶淵明的意義極為重大。然歷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莫衷一是,依筆者之淺見,這些觀點可大致分為“主儒說”、“主自然說”和“主釋說”三類。
(一)“主儒說”
持“主儒說”觀點的學者,多認為《形影神》三首的主旨是強調儒家“立善”的主張。沃儀仲認為其主旨重在“立善兩字,重復提醒,足為名教干城”。①宋代的陳仁子在《文選補遺》卷三十六中說:“生必有死,惟立善可以有遺愛,人胡為不自竭于為善乎?謂酒能消憂,比之此更為一劣爾。觀淵明此語,便孔子朝聞道夕死,孟子修身俟命之意;與無見于道,留連光景以酒消遣者異也。”②明代的黃文煥在其《陶詩析義》卷二中也指出:“立善系神之責任,‘常所欣三字,拈出本懷。有意于以善沽名,不如忘名以立善。‘誰汝譽三字,打斷名根。”③意在強調陶淵明是立善而不為名的。
(二)“主自然說”
此處“自然”一詞指代玄學思想,逯欽立指出:“看起來,陶淵明受各種思想的包圍,在各種思想互相矛盾斗爭中,他成為一個服膺‘自然的玄學信仰者。而《形影神》詩便是一組批判佛道迷信而肯定‘自然的哲理詩。”④他認為《形影神》是向玄學提倡的“自然”所靠攏的,并不切合儒家的“立善”主張,同時“此詩蓋針對釋慧遠《形盡神不滅論》、《萬佛影銘》而發,以反對當時宗教迷信。……(慧遠)作《三報論》、《明報應論》、《形盡神不滅論》等,皆懾于生死報應之反映,故陶為此詩斥其營營惜生也。”①因此這組詩亦有“反佛說”的傾向。而陳寅恪先生在《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中又提出了“新自然”的說法:“仍從道教自然說演進而來,與后來道士受佛教禪宗影響所改革之教義不期冥合”②這是陶淵明根據自身的實踐又排除了當時佛家的“神不滅”論而建立的一種可以使自己安身立命的思想。
(三)“主釋說”
持有“主釋說”觀點的學者們認為《神釋》一首中的“神”正是佛家“神不滅”思想的衍生物。葉夢得指出“陶淵明作形影相贈與神釋之詩,自謂世俗惑于惜生,故極陳形影苦,而釋以神之自然……”③宋代的周密也曾經說過:“此乃不以死生禍福動其心,泰然委順,乃得神之自然。釋氏所斷常見也。”④“斷常見”即世俗的觀點,宋人認為陶淵明的《形影神》中所流露的感情正與佛家的不悲不喜、泰然委順相契合,因此這組詩是傾向于“主釋”的。
二、今人對《形影神》的解讀
(一)“自然說”
“自然說”的研究者認為陶淵明的《形影神》三首立意高奇,內容卻實在懇切,是一種隨性自然的人生狀態的表現。李華在《陶淵明<形影神>詩探微》中就認為陶淵明是“委自然而為詩”的。李曉娟在《委運任化不喜不懼——陶淵明<形影神>組詩賞析》中認為陶淵明的回歸自然正是實現了一種真正詩意的人生。在錢志熙的《陶淵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學再探討》和《陶淵明<形影神>的哲學內蘊與思想史位置》中同時提到了陶淵明提出了新的自然觀,這是對玄學自然原旨的繼承與發展。在葉新源、葉揚的《從<形影神>看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和人生觀》中指出陶淵明采取了一種“委化”的態度和“質性自然”的人生觀。上述有關“自然說”的論著都認為《形影神》所表達的主旨與莊玄思想貼近,與陳寅恪和逯欽立先生所持觀點又契合之處。
(二)“主儒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陶淵明《形影神》中表現出避世的態度消極的,不符合儒家的入世觀。與前人的“主儒說”有明顯不同。是張寶林在《論陶淵明<形影神>的批判精神》中指出,詩人主張的順應自然實則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展現了陶淵明人生觀的局限性。徐聲揚在《<形影神>主旨探究》一文中指出《形影神》論證了陶淵明思想的儒家化,這組詩也旨在發展儒家思想。
(三)“綜合說”
李小榮、侯艷在《論陶淵明<形影神>思想的復雜性》一文中指出這組詩不僅思想來源和思想表現十分復雜,而且與道教甚至佛教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不能但從儒、釋或道某一方面出發對這組詩進行評價,它所表現的思想的復雜性是極高的。
三、委運乘化、隨順自然的思想
從建安到晉宋,由于司馬氏與曹魏間政權的爭奪,使得當時的社會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文人夾雜其間,其生死與政權的向背交織在一起,因此大多數人都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助。這種朝不保夕之感使得他們不得不尋求一種心理上的寄托,像郭璞、劉琨等人都向道家和玄學靠攏,其作品也表現出了“游仙”的特點。而陶淵明作為一個真實存在于這個社會中的獨立的個體,必然也對生死表現出了一定的憂慮。在《形贈影》里就寫到了:“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天地山川是永恒不變、不會消亡的,霜露也使得草不按照永恒的規律開花與衰落,而人在天地萬物中最為尊貴、杰出,卻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樣永恒的存在。開篇就突出表現了濃重的生死憂慮之感。而后他在這首詩中又寫到:“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這里的“騰化術”指的是當時所流行的道家的求仙思想,但是作者明確表示了他沒有修煉成仙 的法術,所以死去是毋庸置疑的。表達了陶淵明對道家希冀修仙長生思想的批判。
同樣,在《影答形》中也有:“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一句,昆侖山和華山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陶淵明說他雖然想要卻昆侖山和華山拜訪神仙,但卻沒有通向神仙的道路。此處也表現了一種“反道”的思想。緊接著,在這首詩中作者又寫到:“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意在指出“形”與“影”是相伴相隨、無法分離的。緊接著“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一句,雖然表面上是在說要秉行儒家的“立善”原則,以求留下“身后名”,實則是批判了這種做法。因為如果形體已經消失了,那么“黯爾俱時滅”的“影”即“名”也必然會隨之消失,“立善”又有什么必要呢。所以在《影答形》這首詩中,陶淵明明確的批判了儒家所提倡的求名入世以及“立善”的做法。這兩首詩的關系是層層遞進,首先寫了形體是必然消亡的,所以尋求道家的修仙長生是無用的,而后又寫了既然形體已經消亡了,那么作為與其相伴相生的“影”即“名”也必然會消失殆盡。而到了第三首《神釋》則又進入了一種全新的至高境界,這正是陶淵明所提倡的“委運成化、隨順自然”的思想。
在《神釋》開頭,陶淵明寫到:“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明確表示了大自然對待萬事萬物都是一視同仁的,不會因為人是萬物的靈長而有所偏愛。接下來又有“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一句,表明了“神”雖然與“形”與“影”不同,但卻也是依附它們而生的,本質上并無不同。人的形體、生名消亡了,“神”也會隨之滅亡,不會留下任何痕跡。通過此處可以看出,陶淵明是一個典型的“神滅論”主張者。這亦與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息息相關。近人逯欽立先生曾在《陶淵明事跡詩文系年》一文中提到過這組詩的創作背景:“此詩蓋針對釋慧遠《形盡神不滅論》、《萬佛影銘》而發,以反對當時宗教迷信。……(慧遠)作《三報論》、《明報應論》、《形盡神不滅論》等,皆懾于生死報應之反映,故陶為此詩斥其營營惜生也。”①所以陶淵明創作了這組詩對慧遠進行了反駁,并不似“主釋說”的學者所認為的陶淵明寫此詩是為了應和佛家思想。隨后,詩中又出現了“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三句,對《形贈影》中提倡的道家修仙長生思想做出了一個呼應式的反駁,而“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一句也是針對《影答形》中的儒家“求善立名”思想做出的呼應式反駁。最后,以“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這三句結尾,點明了全詩的中心思想,即“委運乘化、隨順自然”正是因為陶淵明意識到了人生是短暫的,所以才更能認識到人生最可貴的就是當下,只有過好了現在,以后的便順其自然。因此他采取了一種十分現實的態度,即從容冷靜的面對死亡、隨順自然的過好當下。
綜上所述,由于社會的黑暗和統治者的高壓政策,人人莫不追求“營營以惜生”,所以宣揚煉丹、以求得道成仙、達到永生的道教,宣揚神不滅、信佛可以通過輪回獲得來生的幸福的佛教,以及放蕩不羈、追求奢侈享樂的玄學便接連應運而生了,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世人的價值觀普遍遭到了扭曲,總幻想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因此,陶淵明便作了組詩《形影神》來反駁這些思想,同時,由于他自身不喜出仕,所以便從莊玄思想出發,確立了一種符合自身審美要求和價值觀的“委運乘化、隨順自然”的思想,以此走完了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編.陶淵明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225.
[3]陳仁子.文選補遺[A].古典文學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
[4]程磊.論陶淵明的價值選擇和生命境界——以《形影神》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2010.
[5]董志廣.《形影神》——陶淵明人三境界的縮影[J].九江師專學報,1989年.
[6]葛立方.韻語陽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9.
[7胡大雷.《形影神》與陶淵明對玄言詩的改制[J].柳州師專學報,2005.
[8]黃競.從《形影神》組詩看陶淵明超越死亡憂懼的三種方式[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4.
[9]黃文煥.陶詩析義[A].古典文學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
[10]李華.陶淵明《形影神》詩探微[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
[11]李仕華.生命的追問——解讀陶淵明的《形影神》詩[J].西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
[12]李曉娟.委任運化不喜不懼——陶淵明《形影神》組詩賞析[J].大眾文藝,2010.
[13]李曉敏.辯逯欽立先生《形影神》反佛說[J].九江學院學報,2008.
[14]李小榮、侯艷.論陶淵明《形影神》思想的復雜性[J].欽州師范學院學報,2013.
[15]劉芳.縱浪大化、一任自然——陶淵明《形影神》中的生命思考[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
[16]劉鑫.陶淵明《形影神》三詩解—兼論陶淵明的“新自然觀”[J].名作欣賞,2013.
[17]逯欽立.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8]馬墣陶詩本義[A].古典文學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石觀海.終老未銷的靈魂苦斗——解讀《形影神》[J].武漢大學學報,2000.
[20]錢志熙.陶淵明“神辨自然”生命哲學再探討[J].求是學刊,2018.
[21]錢志熙.陶淵明《形影神》的哲學內蘊與思想史位置[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22]王京州.陶淵明詩文與《形影神》互證及相關問題探析[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23]徐柏青.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從《形影神》詩看陶淵明的生命價值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24]徐聲揚.《形影神》主旨探究[J].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
[25]楊廷福.陶潛《形影神》詩為范縝《神滅論》的先導說[J].學術月刊,1979.
[26]葉夢得.玉澗雜書[A].古典文學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
[27]葉新源、葉揚.從《形影神》看陶淵明哲學思想及人生觀[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
[28]葉躍武.陶淵明《形影神》的生命主題及其與詩學史的互釋[J].文藝理論研究,2018.
[29]張寶林.論陶淵明《形影神》的批判精神[J].克山師專學報,1999.
[30]張德鴻.論陶潛《形影神》三詩的社會意義[J].昆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
[31]周密.齊東野語[A].古典文學資料匯編.陶淵明卷(下)[Z].北京:中華書局,1980.
作者簡介:
季雯靜(199504)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