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工藝美術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寶貴資源。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了傳承,完整延續下來的國家,理應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并把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放在重要位置。當下傳統工藝美術發展面臨許多困難,我們需要著手解決這些困難,并尋找契機,讓傳統工藝美術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工藝美術;問題;契機
1引言
工藝美術在成為工藝美術之前,首先要具備的是實用性,其次才發展其審美性。像原始時期,人們制作陶罐、陶碗,首先考慮的是什么形狀能更加方便使用,什么材質更加耐用。在有了一定的制作基礎和經驗以后,人們開始在上面繪制圖案、花紋、動物紋樣等,這些陶罐逐漸成為的工藝美術作品。工藝美術作品的手工性也是它的一個重要屬性,像現代工業生產的瓷碗就不能稱之為工藝美術作品。這種瓷碗機械制坯,生產數量大,樣式統一,只能稱之為具有一定審美的工業產品。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工藝美術作為藝術作品也是這些手工藝人的精神生產,這不是工業化生產的統一制式的產品能夠相提并論的。部分工藝美術作品還有著時間賦予它的價值,俗稱為古董。這些工藝美術作品通過與自然的接觸,受到時間的洗禮,在上面留下了歲月的痕跡。在漫長的歲月中其中大部分被毀壞,只有少部分流傳下來。時間在工藝美術作品上留下的痕跡是不可復制的,加上大部分損毀流失,這就導致了它數量的稀少與珍貴。這時它的其它價值遠大于它的實用價值,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其最初的根源還是以實用為目的的。
傳統工藝美術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點是其文化屬性。馬克思認為藝術應該是時代性和人民性的結合,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在不同的地區環境,人們的風俗習慣也有差異。這些都烙印在傳統工藝美術之中。不同時期的工藝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生產力,崇拜對象,審美需求,風俗習慣,文化修養等。可以說傳統工藝美術是國家、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座寶庫等著我們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我們要讓傳統工藝美術中優秀的部分傳承下去,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2傳統工藝美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當下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水平快速增長。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似乎忽略了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和保護,文化的發展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國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進入21世紀以后大規模的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并于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由此可見,我國對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視程度還是不低的,但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能聽到這種聲音,某某傳統工藝美術沒有傳承者,某某傳統工藝美術瀕臨消失,某某傳統工藝美術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里。如果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勢必要弄清楚問題的根源,并找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2.1傳統工藝美術面臨傳承難
國家的高速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有兩個選擇擺在你面前,一是老老實實的跟著師傅學習制作傳統工藝美術的技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并且知道這種工藝美術已經沒有太大的市場了;另一個是往大城市走,找合適的工作也好,做生意也好,坐上國家飛速發展的順風車,只要勤勤懇懇就能實現小康生活。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后者,道理很簡單,因為很少有人會放棄已經明朗并且還不錯的未來去選擇一條崎嶇且撲朔迷離的道路。雖然近些年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對傳統工藝美術加以保護,但是很多政策并沒有取得很好的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主要政策還是以經濟發展為主,分出精力財力來保證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顯然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要目標,所以很多保護活動就流于形式地進行。即便有些地方政府切實的推行了政策,也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民眾參與度普遍不高,像這種活動應該是有廣泛的民眾參與才能有效進行的,民眾自發自覺的參與才能有效保護民間傳統美術。國家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投入的資金不足,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民間工藝美術相當豐富,其中不乏偏遠地區的民間工藝美術。前面說過,對于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是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偏遠地區經濟普遍落后,沒有那么多財力來做這件事,這就需要國家的大力度支持。國家制定的政策是好的,但還應該考慮到不同地區的實力差異,作出相應的政策傾斜。
2.2實用性減弱,文化生命流失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生活用品通過生產線生產出來,手工逐漸被機械化取代。以剪紙為例,剪紙作為傳統工藝美術,早在公元六世紀就已經出現,進過上千年的發展,技術的不斷改進,剪紙這項傳統工藝美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不同地區因為民俗習慣、環境、材料和傳統的不同形成了眾多派系。單色剪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它的技法也相對簡單,有折疊,陰、陽刻,刺孔等。彩色剪紙的技法就稱得上是復雜繁多了,有點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噴繪、勾繪和彩編等,每種形式都彰顯出與眾不同的美感。剪紙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可以用作窗花、墻花、喜花、供花、鞋花、門箋、枕頭花等。民間剪紙源于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封建社會時期,我國處在相對落后男耕女織階段,科學技術發展停滯不前,地域相對封閉。人們在自然災難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但是他們又有著豐衣足食、風調雨順、心想事成、萬事順遂的美好愿望,剪紙正好迎合了這種愿景,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剪紙表現出來。剪紙作為流傳相對廣泛,出現時間較為悠久的傳統工藝美術,早在2006年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衛華遺產代表作名錄”。可以說,國家乃至世界對剪紙這項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視程度是相當高的,但是為什么關注度如此高的剪紙在當下社會的流傳并不廣泛,甚至有的流派斷了傳承。我想一是與科技的過度介入有關。當剪紙走向了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剪紙就不能算是傳統工藝品了,這時的剪紙就是一種產品。固然生產線流水作業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生產很多產品,帶來很好地經濟效益,但是它缺乏主觀情感的表達傳遞,沒有技法可言,沒有流派之說,只是一件單純的看起來好看的沒有精神傳遞的產品,少了本該有味道,過度商業化,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像室內裝飾我們可以選擇更好看耐用的瓷磚,花紋美麗的窗簾等,這就導致了剪紙這項傳統工藝美的實用性降低。有需求才有生產,既然需求都降低了,那么相應的生產也會減少。二是剪紙的文化生命流失。剪紙作為傳統工藝美術,本身承載著各個地區的傳統文化風俗,各地區人民的信仰喜好,民俗風情。國家雖然出臺了相關政策保護傳統工藝美術的傳承與發展,也投入了不少的資金,但是在實施的時候重點放在了補助上,對斷了傳承的傳統工藝美術進行記錄收藏,并沒有把重心放在宣揚傳統工藝美術的文化內涵上。缺少了文化傳承,人們不明白傳統工藝美術的意義何在,自然不能從內心升起保護發展它的愿望。
2.3傳播力度不夠
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在各領域都有分布。有剪紙、刺繡、青銅器、陶瓷、絲綢、漆器、玉器、琺瑯等十幾大類,小類更是有數百。拿瓷器來說,明代以前我國主要以素瓷為主,明代以后彩瓷流行起來。像素瓷按顏色來分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等,彩瓷最為著名的有唐三彩、青花瓷、信樂燒等。早在8世紀,我國的瓷器就開始向外輸出,一直延續到明清都未曾中斷。可以說瓷器是中國的一張靚麗名片,我國的陶瓷工藝品享譽海外,外國人更是以瓷器的英文單詞稱呼中國。但是這種享譽中外的傳統工藝品,卻很少有人對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了解。大多數人只知道我國瓷器很有名氣,當你問他我國瓷器為什么出名,有哪些種類,有哪些名窯的時候,能說出一二的占少數。為什么瓷器作為國家的名片,民族的驕傲,我們人民對它的了解反而不深呢,我想應該是傳播力度的缺失。據我所知,大部分人都是從中小學美術課本中了解學習我國傳統工藝美術品。
3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契機
雖然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是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待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問題和機遇都是并存的,當下要做的是解決問題,抓住機遇,讓我們的傳統工藝美術健康茁壯的成長和傳承下去。
3.1國家扶持,培養文化自信
當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培養民族自信,增加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是國家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提出來的。剛開始實施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所以政策需要結合地方實際情況作出調整,找對方法。比如我國傳統工藝美術藍印花布,這是一種以天然植物藍草為染料制作而成。剛制成的藍印花布色彩鮮亮,美麗動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藍印花布的顏色會變淡一些,顯得更加沉穩,可以體會到歲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跡,這是與自然交互的結果,讓人更加喜愛。關于藍印花布還有一個傳說,傳說一個梅姓小伙和一個葛姓小伙在從事染布工作時,所染的布不小心被風吹到地上,當時地上剛好有一種草叫蓼藍草,這塊布被蓼藍草染上了藍色,并且清洗不掉。他們二人覺得這種藍色特別好看,于是就開始尋找布變藍的秘密,最終確定蓼藍草可以把布染成藍色,成為了藍印花布的祖師爺。藍印花布上的各種圖案反映了百姓的民俗習慣,還有很多代表吉祥的紋飾,抒發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前家庭嫁女兒的時候,母親會為女兒準備好一條靛藍布做的飯單,寓意女兒以后能“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出嫁時的衣被箱里也會有一兩條印有龍鳳呈祥,鳳戲牡丹圖案的藍印花布,稱之為“龍鳳被”,也叫“壓箱布”。如果在宣揚藍印花布的時候能夠將這些文化內涵、風俗特色宣傳到位,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對藍印花布產生興趣,并被其文化內涵所吸引,產生想擁有的想法。如果社會對藍印花布的需求增加了,那么就會有人投身藍印花布的傳承與制作中。這樣既傳承了藍印花布,藍印花布也有了創造效益的能力,可以擺脫國家單方面的經濟投入才能延續下去的局面。其他的傳統工藝美術也可以如是發展傳承。
3.2科學技術進步,帶來有利條件
在制作工藝美術的過程中,不需要主觀能動性的部分可以交給機器解決。比如木雕、玉雕中的切割工序,在有機器切割的情況下,就不必再使用人力費時費力的分割材料,使用機器能大幅度提高效率、節省人力。但是要防止科技的過度介入,比如在雕刻部分,這時候需要制作者把自己的審美靈感,精神思想,主觀情趣融入其中,這是機器所不能達到的。我們在介入科技的時候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改變其根基,使其過度商業化,丟失精髓,本末倒置。
4結語
保護傳統工藝美術就是保護國家的文化傳承,保護民族的根基。在對傳統工藝美術進行保護時要注意,這里說的保護不是一層不變的故步自封的保護,還需要結合時代特色,社會環境,社會生活真實性,不能脫離實際需求。馬克思認為藝術應該是時代性與人民性的結合;社會性與思想性的統一;現實性與審美性的和諧融合。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要遵循這種規律,在保證精髓的情況下,健康穩步地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宋俊華.現代創意讓傳統工藝美術重獲新生[N].中國文化報,2011.
[2]?李硯祖.傳統工藝美術的當代性與地域性——再談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
[3]?劉偉,曾明.略論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取向[J].徐州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
[4]?徐藝乙.工藝美術的發展當與時代相適應[J].美術觀察,20011.
[5]?張道一.工藝美術論集[D].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王鵬(1998.12-),男,漢族,河南信陽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油畫。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