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珺
摘? 要:素質教育的春風從普校走進特殊教育,如何真正做到素質教育在特殊教育領域落地生根,教師如何轉變角色,轉變思想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等已成為特教工作者研究的課題,在長期的一線教育教學中筆者積極拓寬視野、跟上時代,把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把課堂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陣地。
關鍵詞:特殊教育 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1-0064-01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面臨著各種類別的殘障孩子,如何把素質教育工作在特教行業落地生根,筆者一直潛心研究著、認真實施著。
1.轉變教育思想,改進教學方法
細心的老師可以從聽障生的語文作業或試卷中看出這樣一個問題:不論是造句還是作文,一個班級的同學所造的句子不僅內容雷同,句式也是千篇一律。這種現象不僅局限在一個班中,而是普遍存在于中小學學生中。這種現象不僅反映出學生學得死,更反映出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所導致的后果。大多數教師受長期教育觀念的影響,總認為聽障學生身體缺陷,學習獲得途徑受限,從而降低對他們學習要求,只怕講多了學生非但不能接受,反而會引起知識的相互混淆和干擾。這種思想導致了教師的教學受到局限。因此,教師應從自身開始,轉變教育思想。
教學思想的轉變,可使教者在各方面都有提高,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尤為重要。良好的教學氛圍需要教師細心研究。上課時,教師要情緒飽滿、有感召力,語言多變化、有趣,表情豐富,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動手、情境讓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活動中去。大多數教師在課上以自己講授為主,而學生參與少,這樣長久下去,造成了學生不想學,教師不想教的局面。為了扭轉這種局面,上課時將多種方法集中起來,能達到不錯的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進行情境表演,即帶上動物、花草、蘑菇等不同頭飾,結合優美的音樂,模仿動物走路的樣子。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使學生完全投入到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既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使其得到全面提高。
2.拓寬視野、跟上時代
當今信息化走進教育領域,特別是特殊教育領域,信息技術手段對教育對象缺陷補償方面尤為明顯。聾校的教學,從幻燈機、掛圖、頭飾、拼圖、木棒等這些老式的教具,走向多媒體教學軟件。教學中各種科目都可利用電腦,制作出生動有趣、變化多樣的教學課件。這既符合時代的要求,又可提高學生的素質。
3.“地基扎實、方可建樓”
人們習慣性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學生多參與一些課外的興趣小組,造成教育的“隨意性”、“片面性”。實施素質教育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課外興趣的培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把素質教育落實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課堂上,把課堂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因此在和教師一起挖掘教材、分析教材活動中,始終要把素質教育貫穿始終。
4.因材施教,面向全體
實施素質教育要正視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差異性。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注重面向全體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同時根據他們的差異,有針對地個別施教,分層教學,避免“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現象;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學習方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每個班級學生的情況都不同,而聽障生由于生理、心理、殘余聽力、語言基礎、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差異性的存在,致使他們學習的能力參差不齊。對于能力強的應做提高練習,中等的互助進步,而差的多關注。課前提問應以基礎知識為主,降低知識難度,多表揚少批評,多輔導少作業量,多啟發少打擊。細心觀察確認學生的點滴進步。
5.“教師引、家長牽”,提高口語能力,帶學生融入社會
在聾校教學中,常有家長說,孩子上學前還能模仿說些詞語、短句,而上了幾年學后,孩子不再說話了,只打手語,成了真正的啞巴,這種現象普片存在。學生小時,喜歡自己和別人一樣,能說會唱,學習口語很努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自信心降低、自卑感增強,不愿意讓別人知道自己是聾啞人,覺得自己說的不好,怕別人笑話,而家長更覺得孩子大了,管理放松。種種原因導致學生的這種“啞巴現象”日趨嚴重。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課堂上應多用口語和學生交流,少用手語。課下鼓勵學生之間也多用口語交流。在家里讓家長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多與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心理,多表揚說得好。這樣“教師引、家長牽”,共同努力,讓他們增強自信心,敢說愿意說最終能夠說得好。
作為特教工作者,健全學生的心理、人格,增強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是我們的教學之外的責任,為此要在社會大環境的教育活動中來實現。這就需要多創造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廣泛接觸正常人,融入社會,增強自信心,學習鍛煉與常人打成一片,培養與健聽人們交往、合作的能力,從而確立起自強不息、平等參與、積極奉獻的人格與心理狀態,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有人常把人心比作土,“土可接受各種各樣的種子,只要園丁不缺乏信心和勤勞,都能健康成長,碩果累累”。對殘疾孩子也同樣如此。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我們只要在觀念上、意識上牢牢樹立起全面提高聾生素質的思想,在實際工作中做一個用心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能有效地促進聾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匯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8
[2]范風云.兒童文學與審美素質教育初探[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李志蘭,覃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素質教育[J].讀寫算:教師版,2015(12):95-96
[4]瞿振元.素質教育要再出發[J].中國高教研究,2017(04):26-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