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坤
摘? 要:聽說讀寫是語文的教學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應在閱讀教學中,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只有學生的聽說能力提高了,才能促使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閱讀;聽說;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0)21-0183-01
閱讀教學是培養和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的最好憑借。聽問、答問、朗讀、復述等等,都與聽說緊密相關,處處都有聽說訓練的時機。那么如何抓住時機,結合閱讀教學,進行聽說訓練呢?
1.結合聽問、答問,進行聽說訓練
聽問,就是一邊聽一邊進行思維的活動。它要求集中注意力,聽清楚老師或同學提出的是什么問題,并借助內部語言做出準確的判斷。答問,要在聽清問題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回答。聽問、答問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各個環節。可是在教學中。沒聽清楚問題就舉手搶答、答非所問或表達不清的情況屢見不鮮。
為了訓練學生的聽問、答問能力,首先,提出問題應簡明、具體,如果連續提幾個問題,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近。例如,在《豐碑》這課中,我指導學生理解“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句話時,我一層一層地提出了這樣的幾個問題:
第一,“晶瑩”是什么意思?
第二,“豐碑”的本義是什么?比喻什么?
第三,想一想: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的身體與“豐碑”有什么相同之處?
第四,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并在理解重點句的同時,學到了理解句子的方法。
其次,提出問題后,一定要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并明確地告訴他們,不要急于舉手回答,要想好后再說。必要時可以讓他們各自小聲說說或在小組里與同學討論,然后再回答。
2.結合朗讀,進行聽說訓練
朗讀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朗讀是訓練說普通話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大綱》對朗讀的要求是:“能用普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我們是閩南語方言區,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講的是閩南語。在課文的朗讀指導教學中,我注意訓練學
生讀準翹舌音與平舌音等一些易混音節,讀準每個字的字音,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由說閩南語向著說普通話轉變,從而提高說普通話的能力。
其次,朗讀可以規范并豐富口頭語言。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海上日出》中的“它的光芒給黑云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后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這段話時,我先讓學主用其他的詞語替換文中的“鑲”、“透”、“染”,接著比較朗讀這兩段話,讓學生說說哪段話寫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學生體會到“鑲”、“透”、“染”這幾個詞的準確、生動、形象后,才再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常用這樣換詞比較的方法指導朗讀,學生將在自覺不自覺、潛移默化中清除原來口語中的語言雜質,使口語得到規范的同時,課文中優美的詞句,也會轉化為學生的口頭語言,使學生的口語更加豐富。
再次,朗讀可以培養語感。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學生聽教師范讀或聽錄音朗讀,使學生接受語感的熏陶,再讓學生模仿,通過訓練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讓他們切身體會到課文的音韻感、節奏感以及豐富的情感,從而逐漸地培養語感。
3.結合復述,進行聽說訓練
課文內容的復述,與背誦不同,它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或全部或部分地敘述課文內容。學生在復述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聽說能力。例如,我教《赤壁之戰》第三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復述:
第一,曹操、黃蓋、周瑜這三個人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
第二,假如你就是黃蓋(你喜歡的人),你親自參加了“赤壁之戰”,請你以黃蓋的口吻給我們介紹一下赤壁之戰的經過。自己先想想,然后再說。
第三,學生在學習小組上說,其他同學注意聽,聽后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第四,各組選派代表在班上匯報。說后,聽的同學指出說得好的地方或作出補充。對學生復述的內容是否符合要求,對人稱代詞等語言規范是否得當,是否有良好的語言習慣,我及時地作出了評價。
學生在復述課文的過程中,對原文內容加以選擇,把長句變成了短句,對原文進行調整、發揮和想象,改變人稱,改變了敘述順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復述,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創造力。
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訓練聽說的方式除了結合聽問、答問、朗讀、復述以外,還有結合聽述、聽評、聽辨、討論、質疑問難等多種途徑。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關鍵是教師要增強聽說訓練意識,根據課文內容特點,多設計聽說方面的練習題,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理解能力、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胡美芳.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 課外語文,2015(24)
[2]孫麗.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6(07)
[3]歐玲.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訓練教學方法淺談[J]. 青春歲月,20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