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周
摘 要:高中階段是學生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班主任不僅要注意班級管理,還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若能基于認知發展理論,關注學生日常心理行為,并對癥下藥,巧妙地處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展開和合作共贏有關的主題活動,則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關鍵詞:認知發展理論 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班主任
學者皮亞杰提出了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個體在出生后處于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和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是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的。因此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也要認識到高中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并結合這種變化設計工作策略,促使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1 審視日常行為,要求冷靜淡定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人的認識的發展處于平衡、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所以學生的心理狀態是處于變化中的。在高中階段,教師不能單純地利用心理輔導課或者心理講座等靜態的方式進行輔導,更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進行動態觀察,要關注學生的日常行為,看看其中是否有反常的現象,并進行相應的指導。這樣才能促使其完成平衡和不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
我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關注學生突然出現的變化。如有一名學生平常放學后總是喜歡在教室中做一會作業再回去,但是近期該習慣卻發生了變化,一放學就快速離開了校園。我注意到了這種反常,便嘗試和其談心。首先懷疑其是否出現了早戀的問題,便用迂回的方式探問其是否有心儀的男生,但是該學生神色如常,并沒有明顯的變化。此時便和其討論最近的學習狀況,問其覺得在學校做作業比較好,還是回家做比較好。該學生表示:“在學校比較安靜,做作業很好。”此時引入話題,詢問其為何改變了學習習慣。在迂回詢問中了解到該學生的父母家中開了小店,她放學后立刻回家是為了幫助家人照顧生意,所以作業只能放在深夜完成。在了解了打工行為是否出于自愿等問題后,引導學生思考是否應該以學業為重,并希望該學生能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再幫助家人,引導其思考孰輕孰重。該學生逐步認識到了學習才是第一位的,便調整為雙休日、節假日才去店中幫忙。
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況,及時挖掘社會熱點新聞對于學生生活產生的影響,并把握住突然出現的小情緒,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就能讓學生在心理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再慌張,而是冷靜思考,嘗試自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 關注個別情況,講究對癥下藥
皮亞杰將認知發展分成若干階段,包括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等多種。高中階段屬于形式運算階段,但是由于學生的能力發展有所差異,所以也會有不同的情況,因此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由此可見,每一個學生在面對相同的境遇時,他們出現的心理變化也會不同。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要注意學生的個別情況,做到對癥下藥,這樣才能避免極端情況的出現,幫助學生調整心理問題。
在一次考試后,我發現班級中不少學生的學習都出現了退步,便分析了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并進行分門別類的指導。有的學生屬于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對于這些學生,要采用直接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產生撥云見日的感受,這樣他們就會努力嘗試新方法,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高。有的學生屬于學習態度不好,對于這些學生,若直接和其講“成績”,必然會引起逆反心理,所以要采用迂回曲折的方法。首先和其說說未來打算從事怎樣的工作,并引導其找到工作和學習之間的關聯點。如有學生偏愛數學、物理等理科,但是對于語文、英語等文科的興趣不大。“其實學好古文也能對數學學習有幫助,老師就曾看到過一篇論文,寫的是《九章算術》在現代數學中的應用。”“其實有很多優秀的數學論文都是用英語寫的,如果沒學好英文,怎么能看得懂呢?”這促使學生認識到語文、英語等屬于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他們的學習態度自然會有所改善。
由于學生的心理狀態有所不同,所以處理方法也要講究對癥下藥。有的學生適合開誠布公地談話,但是有的學生則要迂回引導,這樣才能消除學生的抵觸情緒,促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心理調解的效果也會更好。
3 了解學習狀態,力求輕裝上陣
認知發展理論發現個體有著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的過程,這種心理變化就叫做順應。在繁忙的高中學習中,若能引導學生順應周圍的變化,則能有效調整其心態。在高中階段,學習仍然是學生面臨的主要任務,所以班主任在進行心理輔導的時候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尤其要注意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讓他們輕裝上陣,輕松地展開學習活動。
我發現班級中有學生心理狀態不太好,也不參加課外活動,總是沉浸在書海中。看似學習態度良好,但是卻引起了我的關注,在和其談心后,了解到該學生對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將來能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所以現在學習格外刻苦。同時,該學生的堂哥、表姐等都考上了國內外名校,這對其也增加了壓力。對于這樣的學生,我設法消除其內心的焦慮心理。“其實,有很多優秀的學者,他們都并非出身名校,但是他們憑借后天的努力獲得了更大的成就。相反,有的學生在考上了大學之后放松了,天天玩游戲,搞兼職,最后有幾門考試沒有過,被退學。”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了成績而學習更好,還是為了興趣而學習的效率更高?”該學生認識到自己現在的學習態度存在問題,不能帶著焦慮的心情去做題,而要將每一道題目看成是一個未解的謎題,帶著揭秘的心態去做題。在調節了心態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微微有所上升。
不少學生受到“唯高考論”的影響,感覺學習壓力很大。對于這些學生要著重進行開導,讓他們意識到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是否學到真才實學才更重要。這樣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考試觀和學習觀,避免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等低效率的學習方法。
4 開展主題活動,懂得合作共贏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同化就是將外界元素整合在一個已經形成的結構中。若要改變學生的心理問題,就要引導其參與活動,利用同化調整自己的心理結構。以團結互助這種思想為例子,在展開心理教育工作時,要組織學生展開以“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活動,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員,要和班集體一起成長。這樣學生就能互幫互助,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一定的幫助。
我組織學生展開“齊心協力,美化班級”的主題活動。首先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要從哪些方面入手美化班級?”學生提出可以從衛生工作、黑板報、文化角設計等若干角度入手展開班級美化。此后我又鼓勵學生思考:“這樣的工作,一個人能完成嗎?”學生認為不行,需要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擅長的部分。以班級文化角為例子,學生按照學科分成了美術、音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不同的大類,每一組學生負責一周的“文化角”設計,選擇相應的資料,撰寫主題文章等,讓其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在學生完成了班級美化工作后,我鼓勵學生再次思考:“一個人無法完成信息采集、文章撰寫、書法美術、道具設計等多方面的工作,但是一個小組就可以。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讓全體同學都感受到美。”這促使學生對合作共贏有了一定的理解。
不少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來獨往,認為只要自己學習好就可以,對班級事務不太關心。對于這些學生要特別引導他們參與合作類主題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心理疏導,讓他們樹立團結協作的精神。
高中階段是人生的分水嶺,隨著升學壓力的不斷提升和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不少學生感到難以應付,常常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若能結合認知發展理論,找到學生心理改變的關鍵點,并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則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促使其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魏萬新.高中班主任心理輔導創新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20(8):38-39.
[2] 樊偉.高中班主任心理輔導創新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理論版(C),2019(1):22-23.
[3] 池燕艷.探究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J].青春歲月,2017(04):179-179.
[4] 戴慧.淺談在中學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加強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177-178.
[5] 吳春蘭.淺談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7(13):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