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芳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傳統文化也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其中家國情懷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課堂是展現歷史文化、弘揚優秀文化的重要平臺,因此高中教師在課堂中要將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1-0158-0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demand for spiritual culture is growing.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a splendid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and keep innovating.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national feeling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show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culture. Therefore, high school teachers should link the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class,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then promot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national feelings; High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價值的專業化定義,是將知識、能力、方法、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意在學生學完本學科課程后所能掌握的用以解決實際情況問題的品質與能力。學生在歷史知識學習中形成的各種能力就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如時間與空間觀念、解釋歷史的能力以及家國情懷。其中家國情懷的培養能夠對國家、民族、社會的進步發展產生重要的情感影響。自改革開放以來,各類不同文化的輸入對我國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產生沖擊,一些中學生甚至熱衷于外來文化,崇洋媚外,缺乏責任感和集體主義感,針對這種現象,黨和國家也頒布一系列的提議與意見,用以加強對中學生的文化教育。家國情懷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鑒于家國情懷的重要性,高中歷史課堂上,老師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融入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
1? 培養家國情懷的必要性
1.1高中歷史課程的要求。高中歷史課程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課程,能夠從歷史角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弘揚,老師要通過合適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由此可知,歷史教學目標與家國情懷的要求相符。同時高中歷史學科強調教師通過教授歷史文化知識,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感受國家發展歷程,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比如在學習我國抗日戰爭內容時,通過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暴行與廣大中國人民的誓死捍衛家園形成對比,使學生意識到團結一致共同抗敵的意義[1]。
1.2歷史核心素養要求加強家國情懷的教育。時間與空間觀念、解釋歷史的能力以及家國情懷等組成了歷史科目的核心素養。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知識和國外歷史,就會更加認識到中華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強大魅力,增強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蘊涵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文化理念,對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2? 培養家國情懷的意義
2.1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組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念與家國情懷中的某些內容相吻合,兩者互相依存,一脈相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導人們愛祖國、愛社會、愛大家,而家國情懷也是從國家、社會、大家三個層面對人們情操的培養,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穿插家國情懷,能夠使學生對祖國的繁榮富強產生自豪感,從而立志為國家做貢獻;可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意識中的形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水平[2]。
2.2有利于增強愛國情感與民族意識。家國情懷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自古以來,無數英雄烈士為了祖國的統一與繁榮富強,舍生忘死:古有屈原為了追求真理,在漫漫長路上不斷求索,今有兩彈一星的鄧稼先;古有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今有周恩來,為了實現中國民族的崛起去讀書……高中歷史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愛國情懷與民族意識,樹立遠大理想,能夠幫助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的自豪感與高度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國家層面看,培養家國情懷有利于維護祖國安定統一;從社會層面看,有利于學生產生強烈的社會認同感,能夠清醒認識問題,投身于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從民族層面看,有利于學生形成統一的對于民族、祖國的熱愛[3]。
3? 培養家國情懷的具體措施
3.1積極開展家國情懷教育。高中歷史課程中有諸多歷史事件,由于年代相距較遠,易導致學生產生無法全面理解掌握歷史事件的深刻意義,長此以往,將會對歷史課程的教學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找到教材中與現代生活相銜接的地方,引導學生理解現代生活與歷史事實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穿插家國情懷,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愛國情懷。比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的科技成果時,通過教授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到祖國的繁榮強大,從而建立起報效祖國的遠大目標[4]。
3.2改變教學方法,將家國情懷穿插到課堂中去。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歷史課堂上老師只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理論知識,不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不但影響教學效果,還阻礙了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通過改變傳統滿堂灌輸的方法,將家國情懷穿插到課堂中去。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通過播放相關影視資料,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使其明白辛亥革命對于推翻封建王朝的歷史意義,開拓學生視野,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3.3列舉名人事例,體會家國情懷的含義。教師可以列舉歷史上對于家國情懷有著突出詮釋的名人事跡,“精忠報國”的岳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文天祥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相關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深入學習愛國事跡,讓學生感受其偉大的人格魅力,進而培養家國情懷[5]。
結束語:總之,高中歷史課堂上,老師把家國情懷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根據學習內容適當的進行家國教育,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最終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莊黎麗.高中歷史教學應重視家國情懷的滲透[J].中學課程資源,2019(01):71-72.
[2]任燁.多重解讀歷史核心素養之家國情懷的滲透與培養[J].中學歷史教學,2018(07):14-16.
[3]莊細蘭.家國情懷融入歷史教學的意義與途徑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9):239.
[4]劉觀華.家國情懷教育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J].教書育人,2018,657(35):80.
[5]樓衛琴.融入鄉土文化資源,增強中學生的家國情懷[J].課程教學研究,2016,57(0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