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種傳播媒介都是制度發展、公眾反應和文化內容合力推動產生的,并反過來影響制度、公眾和文化。就場景而言,空間媒介塑造場景,影響交流;就文化而言,媒介不僅是文化領域的基本結構之一,又深刻的影響到文化形態;就社會而言,媒介推動社會結構變遷與人類進步。媒介、場景和文化密切聯系,合力推動社會發展。
關鍵詞:媒介;空間;場景;文化;社會
媒介一詞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手段,二是指從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傳播的社會組織,即傳播機構。本文所指媒介為泛媒介概念,既包括廣播、電視等媒介,也包括空間建筑、人的身體等媒介。
芒福德在1934年的《技術與文明》中提出了“人體延伸論”,這一想法啟發了麥克盧漢。在其代表作品《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中將媒介看作人的感覺能力的延伸,強調媒介對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乩昭芯苛嗣浇楹我詫ξ幕?、社會和政治環境產生影響;彼得斯認為技術構成的中介環境和其本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麥奎爾看重媒介的作用,認為媒介是社會關系的中介,是聯系國家、資本、社會技術的中介。①
一、作為場景的媒介
傳播媒介的發展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媒介、電子媒介、數字媒介這五個階段。無論在哪個時期,實體空間下的建筑媒介都具有劃分場景的作用,不同的建筑建構不同的場景,進而影響場景下的交流形態。
在傳播學研究的主流范式中,傳播學研究常常是致力于“以時間消滅空間”。空間一直處于邊緣的地位,被當做是可克服超越的,近代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傳播技術的改進,媒介技術改進的方向一直是提高速度從而克服空間帶來的障礙。從早期電話、電報的發明到現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空間對傳播的限制被極大的減小,甚至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消除,人類也將重回部落化的“地球村”??臻g這一概念被納入傳播學的研究較晚,但各領域學者結合不同學科的特點對空間對傳播的影響得出了豐碩的成果。
《古希臘的交流》描繪了古希臘城邦內外的交流。古希臘城邦這一實體空間建筑成為了媒介,建構了場景,進而決定了古希臘的生活結構和交流結構。庫蕾在文章中著眼于實體空間媒介產生的交流,基于具體建筑描述古希臘公民的交流形態,著眼于描繪公共空間帶來的與政治民主相關的公共交流。在古希臘,具體空間這一媒介決定了空間中公民的行為,古希臘公民在不同的建筑里做不同的事,每一場所都有這一場所可以做的事與嚴禁做的事?!笆サ钍枪┓畋娚竦纳袷ブ亍虼嗽谑サ顑葒澜置?、做愛、死亡?!盵1]不同的空間建筑決定了古希臘公民不同的行為。②
費孝通所著的《鄉土中國》基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帶來的鄉村封閉性這一特點,講述了鄉土社會的特有的文化以及權力分配的方式。在這里,封閉的鄉村空間成為了媒介,決定了鄉土社會中人們交流的方式,也決定了鄉土社會文化、社會結構、權力的分配等內容。③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以“空間”為切入點,將空間媒介看做形成傳播的重要要素,描繪了空間對社會文化與社會結構等內容的影響。作者在“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2]等章節講述了在封閉的鄉村空間無需文字進行溝通的原因。而當鄉村這種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被打破后,鄉村開始流動,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媒介發生了變化,因而交流隨之有了變化,如此,文字下鄉才有了意義。此外,封閉的鄉土空間,不顯著的需要團體,因此采用差序格局,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造就了中國傳統的以己為中心的群己關系。這就是鄉村這一空間媒介對鄉村社會文化與社會結構的影響。
歐文·戈夫曼基于實體空間這一媒介對人的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戈夫曼研究了實體建筑下的面對面人際互動中個人社會角色的扮演。個人基于實體空間與觀眾定義場景,進而進行角色表演。也就是說實體空間這一媒介通過決定場景,進而決定個人的行為。④
當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電子媒體來臨時,基于新媒介進行的研究也隨之開始。美國傳播學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致力于傳播媒介研究。對電子媒介的到來后對社會行為的影響進行了研究。梅羅維茨將麥克盧漢的媒介環境學理論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相結合,論述了新的媒介產生后人們行為的變化。他將場景看作社會信息系統,包括了物理場所和媒介技術“場所”,打破了面對面交流與有中介傳播二者的隨機區分。因此,新的媒介技術這一中介帶來了信息系統的改變,而不同的信息系統對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媒介技術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模式。電子媒介改變過去的場景模式,不同場景出現了融合和分離,使得中區、深后區以及前前區。場景的暴露同時帶來了社會化的提前、群體身份的新排列、權威得消解等新問題。“消失的地域”并非是地域的真實消失,而是新媒體帶來的對地點感覺的消失。⑤
二、作為文化控制者的媒介
媒介為我們提供新聞、信息和知識,為我們提供關于生活的有用信息,為我們提供文化享受及娛樂。媒介不僅是文化領域的基本結構之一,又是一個半獨立的機構,扮演著其他文化和社會制度之間的中介角色,為我們理解作為整體的社會提供了詮釋框架,并為公共討論構建一個共同的舞臺。
學者對媒介對文化的影響既有持積極態度的者,也有充滿悲觀的論述。尼爾·波茲曼認為電視媒體給文化帶來了顛覆性影響。電視這一新媒介使得娛樂成為了一種文化特征。⑨
“不同的媒介偏好不同的內容,因此新媒介的流行往往會最終控制文化。媒介本身不只是新的科技工具,而是一種文化隱喻”[3]電視這一媒介本身的特征決定了它能夠更有力地展現娛樂功能。電視具有圖像和聲音兩種傳達信息的形式,在刺激人的感官,給觀眾創造豐富的體驗方面更具優勢,可以稱之為一種“圖像革命”。電視媒介帶來娛樂的話語體系,在電視為主導的媒介的時代,傳統印刷媒體代表的嚴肅話語被排除在外。這直接影響到的不僅是文化,更是政治等領域。
批判學派著眼于作為“內容”的媒介,批判媒介對社會的控制,尤其是對文化的控制。媒介不僅是推動大眾文化的生產的工具,它本身也是一種大眾文化現象。它不僅在政治上對意識形態進行操控,同時在文化上鼓吹異化這一潮流。霍克海默與阿多諾提出文化工業論以及馬爾庫塞的“單向度的人”都是對大眾媒介給社會文化和人類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行揭露。
芝加哥學派對媒介持以樂觀的態度,芝加哥學派寄希望于新的傳播媒介,將其看作是解決美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的重要手段。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們對媒介的觀點立足于大眾報刊的發展興盛,在社會作為有機體存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認為現代媒介能夠恢復美國被19世紀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移民等扭曲性破壞的廣泛的道義和政治一致,創造出真正民主的社會一個真正民主的、公眾討論水平高、政治一致的社會。⑩
媒介深刻影響到了文化形態,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媒介的偏向決定了文化的性質,并最終會控制文化。
三、作為社會發展動力的媒介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過程來看,媒介是社會結構變遷的動力之一。文字及其書寫材料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社會。古登堡發明印刷術后報刊才了產生的可能。報刊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得以進入千家萬戶,加快信息的流動速度,打破了社會的封閉狀態,將分散的人們聯系起來。電子媒介打破了傳播的文化條件的限制。廣播、電視訴諸人的聽覺、視覺,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夠獲得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更大范圍、更迅速的傳播得以實現,“地球村”這一預言變成了現實??梢姡浇檫M步與社會發展密不可分的關系。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將媒介視作廣義上的文化技術,探索媒介何以對文化、社會和政治環境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基特勒擔憂人類會被技術操控。⑥
塔爾德在《傳播與社會影響》中分析了群眾與公眾的區別,論述了報紙與公眾的產生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提出了報紙帶來公眾這一重要思想。他認為報紙與書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報紙公開出版發行,產生了公眾閱讀,并通過人際間交流,公眾得以形成。書籍是個人對自身的交流,而報紙是公眾的交談,這就是報紙帶來公眾的原因。此外,報紙的印刷與發行與電報、鐵路這些技術相聯系。⑦同樣安德森也重視媒介力量,他認為興起于18世紀初的小說與報紙作用巨大,為民族這一共同體的再現提供了媒介技術手段。
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凱瑞指出傳播學的危機,主張將文化研究路徑應用于傳播學。凱瑞一生成果豐富,他在自己的著作《作為文化的傳播》中,其提出了具有創造性地提出了“儀式觀”。⑧作者“把詞當作是一切的開始,也就是說詞不是對事物的命名,事物是詞的符號?,F實既不是已知的,也不能獨立于人類而存在,語言也不是現實蒼白的折射。相反,是傳播——簡言之,通過符號形態的建構、理解與利用創造了現實,并使現實成為一種存在。”[4]他研究起點是符號學,與主流傳播學研究路徑不同,將文化研究路徑的路徑運用到傳播學中,認為符號作為媒介不僅是描繪現實的工具,而且建構現實。
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媒介的作用更加突出,互聯網以其便捷、門檻低的特點,已經深刻影響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網絡媒介的政治功能也日益突出,網絡參政的方式多種多樣,輿論監督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借助網絡平臺各民族、國家、地區實現了政治上的交流?;ヂ摼W經濟崛起,電商、網絡游戲、互聯網金融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網絡文化異軍突起,并與經濟結合,改變人們的生活、生產和思維方式。但是,網絡媒體對文化與個人也有著難以忽視的不良影響。網絡文化占據高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傳統文化的漠視,手機依賴癥已成為國民普遍存在的現象。算法節省了受眾的時間,提高了效率,卻帶來了信息繭房與群體極化等不良影響。
四、小結
媒介環境學主張泛技術論、泛媒介論、泛環境論、泛文化論。換言之,一切技術都是媒介、環境和文化。技術、媒介、環境和文化密不可分,對社會起到或推動或阻礙的作用。
“媒介即訊息”[5],重要的不是媒介所攜帶的信息,而是媒介本身。相較于媒介所傳播的具體內容來說,傳播工具本身更有意義,媒介形式比媒介內容的意義更重大。內容帶來的僅是短期的影響,而形式才能對文化與社會施加決定性影響。作為社會關系中介的媒介,對文化與社會的解構與建構具有極大的作用,具體的研究方式多樣,其中感官感知占據的一個重要部分。研究者正在對大眾媒介在社會運行中發揮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并將媒介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研究。
對媒介在社會中的作用,我們不能小覷,但同樣也不可過分夸大媒介的作用,將媒介技術看作社會發展的唯一動力。媒介固然重要,但媒介技術不是自然產生的,它背后有著群眾力量的推動,甚至可以理解為媒介是有意識的,它的產生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群眾、資本等要素的推動。
此外,傳播學把空間作為媒介進行研究,豐富了傳播學理論的觀察視角,拓展了傳播學研究的理論解釋力。近幾年來傳播學也在進行“發現身體”的相關研究,以身體為媒介,研究身體在交流中的重大意義,這個在過去被忽略話語逐漸被納入學界的研究中,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 ?[法]克林娜·庫蕾著,鄧麗丹譯.古希臘的交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 ?費孝通著.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 ?[美]歐文·戈夫曼著,馮剛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 ?[美]約書亞·梅羅維茨著,肖志軍譯.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 ?[美]弗里德里希·基特勒著,邢春麗譯.留聲機、電影、打字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7] ?[法]加布里埃爾·塔爾德著,何道寬譯.傳播與社會影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8] ?[美]詹姆斯·W.凱瑞著,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9]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 ?[美]丹尼爾·杰·切特羅姆著,曹靜生,黃艾禾譯.《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1991.
注釋:
① ?[法]克林娜·庫蕾著,鄧麗丹譯.古希臘的交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② ?費孝通著.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③ ?[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④ ?[美]詹姆斯·W.凱瑞著,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⑤ ?[加拿大]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劉夢(1994-05),女,安徽宿州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