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美
摘要:隨著我國可持續戰略發展目標的提出,建筑行業的發展需要朝向綠色、低碳、環保和可持續方向發展。所以在建筑工程設計環節中,需要設計人員將綠色建筑理念積極應用,同時將節能環保、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貫徹、滲透到建筑設計及施工的各個環節中,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工程設計與施工環節中的有效運用,以此促進建筑行業可持續穩定發展。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建筑設計;應用要點
中圖分類號:TU201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是我國人口眾多,對能源的需求量也是日益增多,所以就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方面的人均占有率而言,人均占有率較少,我國想要得到進一步發展需要從各個方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基于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用綠色建筑設計發展理念,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節能環保理念下的綠色建筑設計原則
1.1生態優先原則
生態優先是自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綠色建筑韌性設計的核心原則,貫穿于建筑的選址、規劃和實施的全過程. 在規劃初始階段,需要結合建筑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保護好開發地段原有的植被、水體、文化古跡等自然人文景觀要素,并對建筑生態環境系統進行全壽命周期的嚴格管控,構建建筑穩定的生態安全格局. 在具體規劃中,提出用地集約利用和功能復合措施,為規劃完善的建筑綠地系統、增加城市公園數量和規模提供基礎. 在建筑空間形態設計中,以氣候適應性設計為依據,滿足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和建筑熱舒適性要求,提出建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策略,實現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生態平衡,為增強建筑生態韌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1.2資源節約原則
綠色建筑以綠色建筑為基本單元,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更加注重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的資源節約原則,并逐漸拓展資源節約的范疇,高效使用可循環利用材料和可再生材料,充分節約各種類型的不可再生資源和稀缺資源. 通過對資源的循環再利用,減少因開發、生產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在綠色建筑規劃和建設中,應采用適宜的節能技術,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等清潔能源;通過優化住宅、公建、道路、公共綠地的用地布局,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低沖擊技術,結合污水、中水、雨水、排水系統形成智能化循環管理系統. 在建筑設計中,采取主動式節能和被動式節能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住宅的自然通風、采光,并因地制宜地選擇本地建筑材料,以及可循環再利用和可集約化生產的建筑材料,從而建立資源集約利用、能源循環高效的發展模式。
2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運用要點
2.1門窗節能設計
門窗是采集光線與通風的重要載體,所以,建筑設計人們一定要做好門窗設計工作,以此確保整體建筑的采光與通風效果。雖然門窗的安裝過程比較簡單,但是其存在傳熱系數較高的問題。因此,設計人員在設計外門窗時,在滿足建筑自然采光與通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小外門窗的窗墻面積比設計值。在進行門窗節能設計時,應滿足抗風壓,水密性,氣密性,保溫隔熱性能以此降低室內熱量消耗,滿足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各種需求。在門窗設計工作中也要對當地氣候條件進行深入分析,最大程度的發揮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效果。
2.2建筑結構設計環節
想要獲得更好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應用效果,需要在建筑設計工作中對整體建筑結構做好優化,進而滿足人們針對不同結構建筑物的需求。我國現階段建筑結構的類型主要分為單,多層建筑與高層建筑兩種,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建筑物舒適度要求的提高,會不斷促進建筑結構類型朝向更加多元化方向發展。當然,這就需要建筑設計人員在結構設計工作中,能夠將綠色設計理念進行高效應用,同時對建筑物的樓層數、高度等因素進行綜合合理布置,當完成這些工作內容時,就能滿足人們對建筑物的具體需求。所以,在建筑結構設計中要貫徹滲透綠色設計理念,降低建筑物使用資源的消耗,進而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
2.3對新型環保材料的充分利用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上文所闡述的建筑環保材料的應用促進的意義上來分析的。從具體應用的角度上來講,現階段出現的綠色環保材料具有顯著的多樣性特征,即不僅材料本身的種類繁多,在具體應用中,其發揮作用的區域和功能也有著顯著的豐富性特征,例如,在基礎的建筑主體施工建設環節,可以應用具有更加環保的效果的高強度混凝土和自重更輕的新型骨料進行施工建設。而在框架結構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具有環保性能并且能夠同步提升實際應用效果的金屬材料開展建設施工。一方面這種原材料具有自重輕的特點,另一方面,其熱絕緣性能也更好。而在建筑內部的原材料應用上,則可以通過應用性能良好且不會產生環境污染的高性能環保隔熱保溫以及隔音結構。一方面實現用戶居住舒適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達到環境保護的要求。
2.4實現高效循環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綠色建筑技術中節水技術也是實現綠色建筑、降低資源使用量的有效方式,在使用綠色節水技術時可以將雨水凈化系統、水質監控系統進行合理的設計與利用,在此基礎上實現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達到節水的目標。在對建筑范圍內綠地維護時可以使用綠色灌溉技術,通常會采用微灌設備、噴灌設備,利用雨水凈化裝置對雨水、蒸汽等進行有效地回收并將其用作植物的灌溉中。在綠色建筑技術的推動下可以實現水資源循環使用的目標并有效節約建筑中的資源成本。此外,在進行水資源管理時可以利用網絡設備構建起自動化節水控制系統,實現綠色建筑中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2.5從建筑結構本身入手提高設計的環保性能
這方面主要是指,從建筑結構本身的角度入手,通過結構設計的合理性提升和設計效果的優化,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例如,對于建筑內部空間的充分利用,就可以通過在建筑設計環節應用科學的設計方法提高設計工作的合理性來實現。具體的來講,包括結構轉換層設計和樓板設計的方式,都可以實現對于建筑內部空間的區分和規劃,從而將建筑內部的有限的空間充分的利用起來。另外,關于建筑的層高、間隔等因素,也可以在設計環節通過適當的調整達到提高其應用環保性的目標。
2.6建筑用地生態修復
建筑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將直接影響建筑的日照、通風、采光、防災等條件,從而影響建筑整體環境的舒適度、安全性和建筑能耗. 因此,建筑的選址應避開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地形,選擇地形地貌條件較好的場地,如南向的坡地和平地,以爭取良好的日照、通風以及微氣候環境。同時,保護場地原有的自然植被、水系、生物多樣性和具有特色的地形條件,確定建筑綠地的適宜比率和最小比率,盡可能提升綠地率,減少地面硬化率,減少因生態環境破壞而帶來的地質和氣象災害。在滿足人們居住、生活需求的基礎上,應結合建筑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有效地節約土地資源. 通過規劃設計形成穩定的建筑用地生態安全格局,為建筑的防災減災提供綠色載體,并與城市層級的生態安全系統形成有機聯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21 世紀以來,全球生態環境危機成為普遍共識,世界各國愈發重視城市生態安全問題和環境保護問題,增強城市韌性已經成為落實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了能加快綠色建筑的發展腳步,國家和企業可以加大對綠色建筑的投入力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陳瑞鋒.建筑節能工程中的暖通空調設計分析[J].山西建筑,2014(15).
[2] ?陳芳斌.淺談推行發展綠色環保節能建材的必要性[J].江蘇建材,2013(02).
[3] ?龍絳珠,張志斌,李英杰等.基于BIM技術的綠色建筑能耗評價[J].綠色科技,2017(24).
(作者身份證號碼:130283198608013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