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建 紀昌英 張海英 張洪勇 喬正明 徐憲斌 王樂政
摘要:“德科501”是德州市農業科學院以自選系Q2038K為母本、自選系Q8012A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種。該品種具有耐密、抗倒、優質、高產、脫水快、適宜機械粒收等特性,于2019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推廣,審定編號:魯審玉20190008。本文介紹了“德科501”的親本來源、選育過程,總結了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產量表現及輕簡化栽培技術要點,以期為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玉米;“德科501”;選育;輕簡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富建(1978-),男,農藝師。研究方向:玉米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通訊作者王樂政。
山東省地處黃淮海玉米主產區的中心位置,光、溫、水等生態條件優越,非常適宜玉米生長,玉米種植面積和總產均居全國前列[1]。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土地流轉和農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發展,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要求各生產環節(耕、種、管、收)農機農藝融合,機械粒收已成為影響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節本增效的“瓶頸”[3]。玉米機械粒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宜機械粒收品種是玉米實現高產、高效、輕簡化生產的關鍵。但目前推廣的許多玉米品種與機械粒收之間不融合的問題凸顯,要求玉米新品種選育不僅在高產、優質、耐密、多抗、廣適方面有所突破,更要適合規模化種植和機械粒收,因而選育適宜機械粒收的玉米新品種是當前玉米品種選育的重要方向。
山東省德州市農業科學院玉米育種創新團隊及時調整育種思路,以高產、耐密、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及宜全程機械化種植為目標,歷時10a多,組配上千份玉米材料,選育出玉米新品種“德科501”,并于2019年通過山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推廣,審定編號:魯審玉20190008。該品種具有增產潛力較大,穩產性好,抗病、抗倒伏、耐密植,果穗均勻,活稈成熟,籽粒成熟脫水快,適宜機械粒收的特性。
1品種來源
“德科501”是以Q2038K為母本、Q8012A為父本組配而成的一代雜交種,母本Q2038K是以國外材料/L3119A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選育而成,父本Q8012A是以昌7-2/(L9801/K12)為基礎材料連續自交選育而成。
2品種特征特性
2.1農藝性狀
“德科501”夏播生育期102d,比對照“鄭單958”早熟4d。幼苗葉鞘紫色,葉片綠色,花絲淺紫色,花藥黃色,雄穗分枝5~8個。株型緊湊,株高264.6cm,穗位90.2cm,成株葉片20片。果穗筒形,穗長18.3cm,穗粗4.5cm,禿頂1.0cm,平均穗行數15.6行,平均穗粒數531.0粒,紅軸,黃粒、硬粒型,出籽率87.3%,千粒重324.2g。
2.2品質及抗性表現
“德科501”籽粒容重767.1g·L-1,粗蛋白含量10.24%,粗脂肪4.76%,賴氨酸3.43ug·mg-1,粗淀粉75.16%。植株清秀,葉片窄,通透性好,耐密植;莖稈堅韌,站稈能力強,抗倒性好,倒伏率1.3%,倒折率0.2%。2018年經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接種鑒定:抗瘤黑粉病,中抗小斑病、莖腐病和南方銹病,感彎孢葉斑病、穗腐病。
3產量表現
2016年參加山東全省夏玉米品種早熟組(5000株·667m-2)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79.8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8.8%;2017年參加全省夏玉米品種早熟組(5000株·667m-2)區域試驗,平均產量648.2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3%;2018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43.1kg·667m-2,比對照“鄭單958”增產4.1%。2018年在齊河縣焦廟鎮6.7hm2試驗基地,“德科501”高產示范方平均產量787.3kg·667m-2;2019在臨邑縣翟家鎮翟家村6.7hm2試驗基地,“德科501”高產示范方平均產量788.5kg·667m-2。
4夏播輕簡化栽培技術
4.1選地與滅茬
“德科501”不宜在鹽堿地、河灘地、山地等瘠薄地種植,盡量選擇夏播連片、適合機械作業的大田,以土層深厚、疏松透氣、有機質含量高、保水保肥效果好的壤土為宜,尤其是高肥水地塊更能體現出其品質好、容重高的優勢,有利于高產創建。前茬小麥收獲時,采用帶秸稈切碎(粉碎)的聯合收獲機,留茬高度在15cm以下,秸稈切碎(粉碎)長度≤10cm,均勻拋撒,進行免耕殘茬覆蓋,直接用免耕播種機播種;當地表緊實、明草較旺及麥茬超過15cm時,實施耙地或旋耕,表土處理不低于8cm,將小麥殘茬和雜草切碎,并與土壤混合均勻后播種。
4.2密植早播
適時早播能充分利用光、溫、水、肥等自然資源,減少各種災害的影響,增加干物質積累,提高玉米產量。夏玉米播期內,每提前1d播種,產量能提高1%[4],因此要搶時播種,力爭在6月20日前播種結束。播種前適當曬種2~3d,單粒精量播種機進行精量點播?!暗驴?01”種植密度以5000~5500株·667m-2為宜,精準管理的高水肥地塊應適當增加密度為5500~6000株·667m-2。采用55~65cm等行距種植,按照密度要求,調整播種機株距。播種深度一般以4~5cm為宜,做到深淺一致、覆土均勻,確保一播全苗,壯苗早發。
4.3緩控釋肥、種肥同播
種肥同播一次性施肥技術,可實現使農藝與農機相結合,解決農民習慣撒施、淺施以及對用肥量把握不準的問題,實現準確精量播種和精準深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簡化作物栽培方式,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生產成本,達到節能、生態、環保的目的[5]。種肥同播一次性施肥,將種子和緩控釋肥同時播入土壤,采用種肥分離和側位深施技術,種子播種深度一般控制在4~5cm,施肥深度10~15cm;播種開溝器與施肥開溝器左右方向錯開5cm以上,施肥開溝器較播種開溝器深5cm以上,實現化肥深施避免燒苗,從而減少施肥環節,節約成本。一般施玉米專用緩控釋肥(N含量28%、P2O5含量10%、K2O含量8%)50kg·667m-2,后期不用追肥。
4.4化學除草
玉米免耕直播,在播前或播后苗前,選用滅生性除草劑41%草甘膦水劑150~250mL·667m-2,殺除前茬殘存雜草。播后苗前土壤處理,可選用40%乙·莠懸乳劑150~250mL·667m-2,或42%甲·乙·莠懸乳劑150~200mL·667m-2,兌水后土壤均勻噴霧處理。玉米田間除草在出苗后進行莖葉處理普遍使用,玉米在3~5葉期,雜草在2~5葉期為最佳施藥期??蛇x用40g·L-1煙嘧磺隆懸浮劑70~100mL·667m-2,或52%煙嘧·莠去津懸浮劑75~150mL·667m-2,兌水后定向莖葉噴霧。如果禾本科的雜草較多,除草劑在使用時應加大煙嘧磺隆的用量;如果闊葉雜草較多,除草劑應加大莠去津的用量。選擇晴天無風8∶00—11∶00、15∶00—18∶00使用無人機作業,效率高、效果好。
4.5病蟲害綠色防控
病蟲害防治工作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黃淮海地區玉米生產季節高溫高濕,南方銹病經常發生[6],玉米螟、紅蜘蛛呈逐年嚴重趨勢,草地貪夜蛾時有發生。前期預防和把握最佳施藥期是綜合防治玉米螟的關鍵措施,可以用白僵菌丟心,葉面噴灑Bt可濕性粉劑,或用康寬、福戈等化學藥劑防治;在害蟲卵期釋放赤眼蜂,或利用性誘劑或殺蟲燈誘殺成蟲。三唑類殺菌劑對銹病防治效果較好,發病早期常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葉面噴霧,每隔10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用10%雙效靈200倍液,在抽雄期前后各噴1次,防治玉米莖腐病。使用無人機噴防效果更好。
4.6適時收獲
玉米苞葉干枯、籽粒變硬、乳線消失、黑層出現時,達到生理成熟,此時即為最佳收獲期,選擇晴天及時收獲,以免遇陰雨造成霉爛損失;收獲過早,玉米籽粒沒有完全成熟,千粒重偏低,造成產量低、品質差[7]。玉米品種在種子市場上被代理商和玉米種植戶分別稱為“白軸品種”和“紅軸品種”,紅軸品種比白軸品種脫水性好,更適合機械化穗粒收[8]。“德科501”果穗筒形,紅軸,硬粒型,后期脫水比較快,成熟時籽粒含水量24.1%,品質好,破碎率低,苞葉松散不掉棒,可采用普通收果穗的玉米聯合收獲機收獲,果穗收獲后及時晾曬,要勤翻動、勤檢查,防止霉變和鼠害,當水分達到15%~20%時,及時脫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晚收。秸稈變黃,果穗苞葉干枯松散,籽粒堅實發亮,呈現品種色澤,籽粒乳線消失,基部形成黑層時收獲,有利于提高千粒重和品質,增加產量??刹捎美孜止壬馟M系列自走式玉米籽粒聯合收獲機進行機械粒收,機械粒收應在籽粒乳線消失7~10d后適時收獲。機械粒收省時又省工,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但要注意不能收獲過晚,防止水分過低在機械粒收時容易掉粒造成的損失和浪費。
參考文獻
[1]王慶成,柴蘭高,李宗新,劉霞.山東省玉米的生產現狀與發展戰略[J].玉米科學,2006,14(05):159-162.
[2]卜華虎,任志強,肖建紅,張寧,楊慧珍,王曉清.宜機收玉米新品種‘LT5918選育報告及栽培技術[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02):6-9.
[3]王克如,劉澤,汪建來,朱衛生,張秋,李璐璐,謝瑞芝,陳現平,張建,薛軍,侯鵬,明博,李少昆.皖北地區玉米機械粒收質量及影響因素研究[J].玉米科學,2018,26(05):123-129.
[4]石云翔.國審玉米新品種MC4520夏播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20(05):76-77.
[5]孔慧,孔琳,孔淑蘭,于金寶.種肥同播技術推廣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種業,2018(05):35-37.
[6]鄢洪海,王琰,張茹琴,宋希云,王志奎,夏淑春.山東省玉米主導品種抗南方銹病鑒定及對災情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9,27(06):175-180.
[7]劉永忠,王石,翟偉,李分民,毛友康,肖春華,段文斌.玉米新品種先農998的選育及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種業,2019(03):86-87.
[8]徐國平,王愛方,宋金麗,王愛芬,李婷,易黎,王義波.黃淮海地區兩類主栽玉米雜交種果穗和籽粒含水量及脫水特征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20,36(12):18-25.
(責任編輯 周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