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貫成 陳慧琴
摘要: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對于農民的利益保障至關重要。本文從推拉理論視角研究影響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對揚州市農民進行調研,得到有效數據681份,利用SPSS分析軟件,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構建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分析模型,并得出影響農民退出意愿的關鍵因素。結果表明,推拉理論視角下,外出務工情況、宅基地使用情況、家庭有收入人口數、宅基地抵押權認知等因素對于農民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響較為顯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完善宅基地退出機制,促進空閑宅基地資源有效流轉的政策意見。
關鍵詞:宅基地退出;農戶退出意愿;二元Logistic模型;推拉理論
中圖分類號:S-0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郭貫成(1977-),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土地經濟與管理;通訊作者陳慧琴。
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導致對城鎮建設用地的需求不斷加大,同時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由此造成的宅基地閑置、田地廢棄、鄉村空巢等狀況也越來越顯著。另外,農戶居住一般比較分散,宅基地的樓層低、占地面積大,一般是一戶一宅,有的甚至一戶多宅,導致農村宅基地閑置的情況更加嚴重[1-3]。中國面對1.2億hm2耕地紅線的巨大壓力,城鎮建設用地緊缺問題的解決和農村城鎮化發展都需要農村空閑宅基地的有效流轉[4]。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農村宅基地有償自愿退出機制。因此,建立科學的農戶宅基地退出與城鎮進入機制是目前重點關注的問題。從已有研究分析來看,目前宅基地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宅基地荒廢、閑置和無秩序利用[5]。探索更加有效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讓市場經濟促進農村土地資源重新配置,有利于改善農村土地利用低下的情況,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促進農村向城市化的轉型。近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對宅基地方面進行了研究,主要從宏觀層面分析宅基地退出機制的阻礙,宅基地流轉制度的創新[6-8];或從農戶的角度,研究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的必要性[9-11]、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12-14]、宅基地退出機制[15]以及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16-18]等,并且對宅基地試點的改革模式進行分析探討[19],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加理想的改革模式。研究方法多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20]、Probit模型[21]等。一些針對于宅基地整理驅動力的相關研究認為,農民根深蒂固的觀念、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工業化水平、宅基地方面的政策、城鎮化水平等都是影響宅基地整理的重要因素[22-24]。
1理論分析基礎
推拉理論認為,人口流動的方向是由關于居住地的“推力”因素以及流入地的“拉力”因素和這兩者之間的“中間障礙因素”共同決定的。推拉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由第二次工業革命所帶動的城鎮化進程的發展,導致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人口向城市遷入,由此吸引眾多學者對人口遷移進行研究。“推拉理論”是人口學上最重要的宏觀理論,首先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巴格內。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學者唐納德·博格提出了更加系統的“推拉理論”,其認為人們選擇遷移的根本動機是為了改善自己及家庭的生活,對改善生活不利的流出地的推力因素和對改善生活有利的流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決定了人們流動的方向,而最終決定遷移方向的是哪種因素占主導作用。如,導致人口遷出的推力因素有經濟水平低、就業崗位少、農業生產成本變高等;吸引人口遷入的拉力因素有工資水平高、就業崗位多、更好的教育條件、較完善的生活基礎設施等[25]。
從推拉理論來看,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是2種力量的作用。推動農戶宅基地退出的力量,即推力。農村土地資源的無序利用、公共資源的粗放經營、宅基地的廢棄或閑置使宅基地的利用價值大大減小,同時,農村收入低、農業經營成本增加、不熟悉農業生產技能、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導致就業崗位不足等,這些都推動著農戶主動退出宅基地。拉動農民退出宅基地的力量,即拉力。土地的資產性質可以增加農民的融資渠道、保障農民的財產權益,同時,城鎮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高的經濟水平、更完善的生活基礎設施、更好地教育條件吸引著人們向城鎮遷移,成為農民退出宅基地的拉力[26]。
2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2.1研究區概況
揚州市位于江蘇省中部地區,地處長江北岸、江淮平原南部。東部緊鄰鹽城市與泰州市,南部與鎮江市隔長江相望,西南部毗連南京市,西部接壤安徽省滁州市,西北部緊挨淮安市。揚州市下轄3個市轄區、1個縣,分別為邗江區、廣陵區、江都區、寶應縣;代管2個縣級市,分別為高郵市、儀征市。揚州市轄區面積為6591.21km2,內有62個鎮、17個街道與4個鄉;其中,耕地面積3304.93km2,園地面積43.07km2,林地面積24.80km2,草地面積7.67km2,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1031.27km2,交通運輸用地面積278.47km2,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1832.33km2,其它土地68.67km2。
2.2數據來源
本次研究的數據一部分來源于南京農業大學2014年“百村入戶”調研所得數據,由于數據量較少,又對揚州市進行實際調研,調查區域與之前“百村入戶”調研區域相同,采取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揚州市寶應、江都、儀征3個縣級市,在每個縣級市隨機選取3~5個鎮進行調研,既可以保證全面性,又可以保證科學性和隨機性。一共獲得739份問卷,其中有效數據681份。
3變量選取與計量模型構建
3.1變量選取
本文主要研究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機制,因此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Y作為所研究的應變量,可通過所設計的調查問卷第3部分第9小題“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到中心村或城鎮居住”獲得,反映農民是否愿意退讓宅基地,該變量為二元分類變量,若農民愿意退出宅基地進城定居,則賦值為0,不愿意則賦值為1。而解釋變量(自變量)則是在參考了眾多研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文獻的基礎上,將影響因素分成3大類,分別為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結構特征以及宅基地特征。其中,被調查者年齡、被調查者教育水平、被調查者所從事的職業、被調查者是否參加城保屬于農戶個體特征;農戶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力數目、有收入人口數目、有城保人數、非農業收入、家庭年總收入、家庭人均總收入屬于農戶家庭特征;宅基地面積、是否擁有城鎮住宅、宅基地使用情況、宅基地所有權認知情況、是否有宅基地產權證書、宅基地繼承權認知情況、宅基地抵押權認知情況與建設住房有無占用耕地情況屬于農戶宅基地特征。
以上各類影響因素中,被調查者年齡、教育水平、從事的職業屬于農戶個人的特征,是推動農戶做出決策的因素,歸為推力因素;被調查者是否參加城保、有城保人數、是否擁有城鎮住宅是拉動農戶決定退出宅基地進入城鎮的因素,因此歸為拉力因素;家庭年總收入、有收入人口、家庭人均總收入反映家庭經濟情況對農戶做出決策的影響,屬于推力因素;農戶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力數目也是反映農戶家庭特征,屬于推力因素;非農業收入表明了城鎮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程度,拉動農戶退出宅基地進入城鎮,屬于拉力因素;宅基地面積、宅基地使用情況、建設住房有無占用耕地情況反映宅基地價值的實現情況,是推動農戶做出決策的因素;宅基地所有權認知情況、是否有宅基地產權證書、宅基地繼承權認知情況、宅基地抵押權認知情況是農戶自身對宅基地相關權利的認知,對農戶決策起著拉動作用,屬于拉力因素。
3.2計量模型構建
被解釋變量為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屬于離散變量,無法采用一般的線性模型估計,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Peduzzi P,1996)回歸模型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二元選擇模型的表達式:
4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運用SPSS軟件,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實證分析,模型的-2對數似然函數值為229.720,不是很高,擬合優度較為理想,偽R2統計量接近1,證明模型擬合優度較高。模型中變量的詳細顯著情況如表1所示。
4.1推力因素影響分析
從計量分析的結果來看,被調查者年齡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被調查者年齡變量的系數為0.151,說明被調查者年齡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響,即被調查者的年齡越高,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越弱。
受教育水平對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并不顯著,在顯著性水平5%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原因可能是在調查者中,6%的調查對象為文盲,21.5%為小學水平,29.5%為初中水平,31.4%為高中水平,11.6%為大學及以上學歷水平,教育水平沒有明顯的區分,因此不顯著。受教育水平的系數為0.42,表明,教育水平越高,農戶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家庭有收入人口數目對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有收入人口數目變量的系數為-1.143,表明家庭有收入人口的數目對于農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有收入的人越多,農民越愿意退出宅基地。
家庭人均總收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農民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受到家庭人均總收入的影響。
家庭年總收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可能是因為調查區域的經濟水平普遍較高,家庭年總收入差別不大,所以對宅基地退出意愿并沒有顯著性的影響。家庭年總收入變量的系數為-0.245,擁有更高家庭年總收入的農戶,更趨向于愿意退出宅基地。
家庭人口數量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由此可見,農民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與家庭人口數量的多少的關系不顯著。由于家庭人口數變量的系數為0.125,更多的家庭人口數會使農民更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家庭勞動力數目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家庭勞動力數目的多少對于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的影響。
被調查者從事的職業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被調查者從事的職業對農戶退出宅基地意愿影響不顯著。
宅基地面積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從模型結果來看,宅基地面積變量的系數為0.23,擁有越大的宅基地面積的農戶,越傾向于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究其原因,宅基地面積大的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成本就會變高,所以農戶傾向于不愿意退出。
宅基地使用情況對農戶退出宅基地有非常顯著的影響。宅基地閑置相對于宅基地自住,其OR值為0.008,宅基地自住相對于宅基地閑置,其OR值為11.599,即宅基地自住相對于宅基地閑置的農戶,其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程度是11.599倍。所以,更高的宅基地閑置率會使農民更愿意退出宅基地。
建設住房有無占用耕地情況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建設住房有無占用耕地情況對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影響。建設住房有無占用耕地情況的系數為-0.287,因此,建設住房占用耕地情況使農民更愿意退出宅基地。
4.2拉力因素影響分析
非農業收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非農業收入對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影響。非農業收入變量的系數為0.327,非農業收入越高,農戶越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外出務工人口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從模型結果來看,外出務工這一變量的系數為-2.216,外出務工的人口數量對于農民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家庭中更多的外出務工人口數會使農戶有更強的退出宅基地的意愿。
是否參加城保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從模型結果中可以看出,是否參加城保這個變量的系數是6.190,農戶參加城鎮養老保險會使得其更加不情愿退出宅基地。究其原因,有城鎮養老保險的農戶有非農工作,家庭的經濟情況更為富裕,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成本也就更高。
是否擁有城鎮住宅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是否擁有城鎮住宅對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影響。
是否有宅基地產權證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從模型結果來看,是否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這個模型變量的系數為-4.486,是否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對于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有顯著的負向影響,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的農戶有更強的退出宅基地的意愿。究其原因,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的農戶在選擇退出宅基地時,相應的經濟補貼或者住房補貼可以得到保障,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使農戶在退出宅基地時更有安全感,沒有后顧之憂。
宅基地抵押權認知情況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根據模型運行結果來看,認為宅基地可以抵押的情況與其它情況相比,OR值是0.059;認為宅基地不可以抵押的情況與其它情況相比,OR值是1.342;認為宅基地在集體同意下能夠抵押的情況與另2種情況相比,其OR值為0.059。因此,有宅基地不可以抵押認知的農戶更傾向于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宅基地所有權認知情況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宅基地所有權認知情況對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影響。
宅基地繼承權認知情況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中,認為宅基地可以繼承的情況與其它情況相比,OR值是0.941;認為宅基地不可以繼承的情況與其它情況相比,OR值是0.035;認為只要宅基地在就可以繼承的情況與其它情況相比,OR值是0.572。認為宅基地可以繼承的農戶更傾向于不愿意退出宅基地。認為宅基地可以繼承的農戶會更加注重宅基地的資產性質,想把宅基地傳給下一代,因此不愿意退出宅基地。
有城保人數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有城保人數對農戶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沒有顯著影響。有城保人數變量的系數為-0.085,有城保人數越多,農戶越愿意退出宅基地。
5結論與建議
從推拉理論的角度來看,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推力因素有被調查者年齡、家庭有收入人口數、宅基地使用情況;影響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要拉力因素有外出務工人口數、是否參加城鎮養老保險、是否擁有宅基地產權證書、宅基地抵押權認知、宅基地繼承權認知。
基于調查結果,政府在制定和完善政策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5.1充分考慮農戶的個體特征
根據調查結果分析,受教育水平越高,對于宅基地退出相關政策了解得更透徹,對退出宅基地的收益與風險的認識程度也就更高,農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也就越低。而對于宅基地面積較大和家庭年總收入較高的農戶來說,其退出宅基地的成本較高,因此不愿意退出宅基地。應增加教育與宣傳,使農民更加了解農村宅基地退出方面的相關政策,提高農民對宅基地所有權、宅基地流轉等方面的認識。
5.2完善宅基地節約集約利用機制
對宅基地進行開發整理,利用多種形式對廢棄、閑置的宅基地、空心村等進行整治,完善節約集約利用機制,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還可以利用廢棄、閑置的宅基地發展多元化的產業,如建立農家樂、民宿、鄉村旅游中心等。若因家庭人口增加或者改善家庭的居住條件,在不影響城鄉整體規劃和農村生態的前提下,申請擴大住房面積的,應當予以批準。
5.3增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
從調查來看,有一定比例的農民對于退出宅基地猶豫不決,其原因主要是養老問題和就業問題。因此,宅基地退出只能徐徐圖之,各地區在推行政策時,應當首先考慮到退出宅基地農民的非農就業問題,防止給農民造成更大負擔。可以通過技能培訓的方法,增加農民非農就業所需要的技能,引導農民能夠積極地參與非農就業,提高農民對于非農生產和生活的能力。此外,政府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考慮到農民逐漸增加的養老成本,從源頭上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5.4完善拆遷住房保障機制
目前政府對于拆遷農民的補償僅僅是給予農民一塊可以重新建造房屋的土地,而不是提供給農民可以直接居住進去的房屋。這對農民來說只是一種最低層次的住房保障,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應當將農村住房保障體系發展起來,建立農村宅基地、農村住房和貨幣化保障相結合的多元化、有層次的保障體系,使農民有更多選擇,也能大大促進閑置宅基地退出的工作進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參考文獻
[1]葉隆生.“一戶一宅”的思考[J].浙江國土資源,2008(01):38-40.
[2]李華宇.基于農戶家庭特征的農村宅基地一戶多宅與閑置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王公芹.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硅谷,2008(12):196.
[4]龍花樓.中國農村宅基地轉型的理論與證實[J].地理學報,2006(10):1093-1100.
[5]韋波,熊凱,高明,等.中國農村閑置宅基地治理研究進展[J].農村經濟,2011(12):17-19.
[6]張麗仙,劉明彥.農村宅基地流轉機制創新及對策探討[J].農學學報,2014,4(04):109-113.
[7]周亮華,沈建新.農村宅基地流轉現狀分析及新制度構建[J].現代物業(中旬刊),2010,9(11):80-82.
[8]陳利根,成程.基于農民福利的宅基地流轉模式比較與路徑選擇[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10):67-74.
[9]程磊.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戶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5.
[10]武力超,陳曦,顧凌駿.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土地保護和糧食安全[J].農業經濟問題,2013,34(01):57-62.
[11]劉彥隨,劉玉.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J].地理研究,2010,29(01):35-42.
[12]陳霄.農民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響因素——基于重慶市“兩翼”地區1012戶農戶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03):26-36.
[13]郭貫成,戈楚婷.推拉理論視角下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研究——基于南京市棲霞區農戶意愿調查[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7,26(06):816-823.
[14]劉天利.農戶閑置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以陜西旬陽農民調查為例[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03):1-5.
[15]歐陽安蛟,蔡鋒銘,陳立定.農村宅基地退出機制建立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09,23(10):26-30.
[16]成生權,吳麗娜,馬增輝.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機制的博弈論分析[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3,33(04):499-504.
[17]呂博蘭,蔡海生,余文波,等.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及價格評估研究綜述[J].江西農業學報,2017,29(03):124-129.
[18]宋佳諾.農村宅基地退出補償測算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17.
[19]楊一介.大理模式: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法理探索[J].學術探索,2018(06):92-96.
[20]謝花林,李波.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農牧交錯區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以內蒙古翁牛特旗為例[J].地理研究,2008(02):294-304.
[21]黃敏,杜偉.基于Probit二元選擇模型的農村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05):64-69.
[22]萬亞勝,程久苗,吳九興,等.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戶宅基地退出意愿與退出行為差異研究[J].資源科學,2017,39(07):1281-1290.
[23]宇文慧,田浩辰.基于農戶視角的農村宅基地退出影響因素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8(08):17-18.
[24]谷曉坤,陳百明,代兵.經濟發達區農村居民點整理驅動力與模式——以浙江省嵊州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7(05):701-708.
[25]徐育才.農村勞動力轉移:從“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設想[J].學術研究,2006(05):22-26.
[26]肖周燕.人口遷移勢能轉化的理論假說——對人口遷移推—拉理論的重釋[J].人口與經濟,2010(06):77-83.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