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彬 陳志遠 李金華 黃廣元 鐘旭華 梁開明
摘要:蕉嶺縣是世界長壽鄉,2018—2019年,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立足于解決區域農業科技和蕉嶺水稻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卡脖子”問題,以科技創新為根本,以農業產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為目標,集成學科優勢,協同攻關,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示范以及推廣,有力支撐了蕉嶺地區水稻產業的發展,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簡要介紹了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在推動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發展中的基本做法及成功經驗,并在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推進區域水稻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對策,為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促進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關鍵詞:世界長壽鄉;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科技支撐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陳榮彬(1965-),男,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水稻栽培技術。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速現代農業的發展,著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蕉嶺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這里山清水秀、森林茂密、風景優美、生態良好、土壤富硒,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資源稟賦。該縣不僅是“世界長壽鄉”,同時也是廣東省水稻種植縣,其水稻產業是當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心任務之一。促進蕉嶺縣水稻產業發展對提高當地農民收入、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蕉嶺縣立足自身資源和區位優勢,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建設蕉嶺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蕉嶺絲苗米產業高質量健康發展。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作為科技支撐單位,發揮水稻科技優勢,積極支持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建設,提高了產業園的科技含量,全面提升了蕉嶺縣絲苗米產業水平,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1蕉嶺水稻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蕉嶺縣原來主要種植“美香占2號”和“象牙香占”2個優質絲苗米品種,這2個品種是目前廣東省主要種植的2個優質絲苗米品種,遍布廣東省,蕉嶺縣缺乏具有蕉嶺特色的專有絲苗米品種。
早稻種植倒伏較多,既影響產量也影響稻米品質。
施肥量偏多,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流失多,對環境造成一定污染。
2采取對策
2.1調查研究,設計總體方案
簽訂合作協議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組成專家組到蕉嶺縣進行實地調研,了解當地土壤、氣候、水稻品種和技術以及稻米加工等情況,找出主要存在問題,提出總體技術方案。
2.2引進專有優質絲苗米品種
鑒于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沒有專有優質絲苗米品種的情況,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將本所最新育成的優質絲苗米品種“客都壽鄉一號”轉讓給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客都壽鄉一號”是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2013年利用蕉嶺縣鐘章美先生的竹稻材料選育的中間材料為母本,與優質香稻品種“象牙香占”雜交,經多代定向系譜選育,于2017年育成的米飯有香味、米粒細長、株葉形態穩定一致的水稻品系。
2.2.1農藝性狀
該品種莖態較集,分蘗中強,莖稈中粗,劍葉直立,穗型中等,結實率高,千粒重約18g。
2.2.2品質特性
粒型細長,無心腹白,外觀品質好,飯香軟,飯味濃,是作為高檔米加工的好品種。出糙率81.8%、精米率72.2%、整精米率53.2%,堊白粒率2%,堊白度0.1%,長寬比為3.8,直鏈淀粉含量15.8%,透明度1級,膠稠度71mm。
2.2.3品種抗性
2017年,“客都壽鄉一號”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鑒定,稻瘟病抗性頻率中B群為84.23%,中C群為88.6%,總抗譜為82%,病圃葉瘟1級,稻瘟損失率病級3級,抗病綜合指數2.5,抗性評價為中抗稻瘟病,白葉枯Ⅳ型菌抗性評價為抗。該品種適合廣東早晚季種植。
2.3引進先進適用栽培技術
針對蕉嶺縣早稻普遍存在倒伏、肥料施用過多、流失較多的情況,引進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是針對目前我國水稻生產中化肥、農藥過量施用、肥料利用率低、環境污染重等突出問題,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主持研制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術體系。該技術以控肥、控苗、控病蟲(簡稱“三控”)為主要內容,在減肥減藥的同時還可增產。水稻“三控”技術于2007年1月10日通過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與傳統技術相比,該技術有3大優勢:高產穩產,增產增收,一般增產10%左右,倒伏大幅減輕,抗逆性強,穩產性好;省肥省藥,安全環保,節省氮肥20%左右,氮肥利用率提高10%(相對提高30%),面源污染大幅減輕,紋枯病、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等主要病蟲害減少30%~50%,可少打農藥1~3次;操作簡單,適應性廣,只要按技術規程操作,就可獲得穩定的增產增收效果,不同品種、不同土壤和氣候條件下均可應用,效果穩定。
2.4開展技術示范
根據蕉嶺縣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施肥技術方案。技術方案包括示范地點、示范品種、示范技術、示范用肥、目標產量、肥料計算依據、總施肥量、施肥時期、各時期施肥比例和施肥量等。2019年在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建設技術示范基地30.5hm2,其中早稻16.7hm2,晚稻13.8hm2。
2.5建設良種繁育基地
2019年,在蕉嶺縣蕉城鎮龍安村建設“客都壽鄉一號”良種繁育基地0.53hm2,繁育種子0.35萬kg;2020年初在海南省建設“客都壽鄉一號”良種繁育基地2hm2,繁育種子1.2萬kg。這些種子為2020年大面積推廣種植“客都壽鄉一號”準備了充足的種源。
2.6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
在水稻生長關鍵時期,組織蕉嶺縣農業管理干部、農業技術員和農戶進行現場觀摩會和技術培訓,主要講授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和“客都壽鄉一號”種性介紹等專題,傳授新技術,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同時,多次派出專家組到絲苗米產業園基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及時解決生產問題。
3實施成效
3.1促進蕉嶺縣水稻品種和技術的更新換代
“客都壽鄉一號”的引進推廣種植,替代了原有的品種,全縣的水稻品質全面提高。水稻“三控”施肥技術的應用推廣,取代了當地常規栽培技術,取得了省肥、增產、增收的良好效果,全縣的水稻產量普遍提高。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將全縣的水稻產量和品質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3.2水稻增產增收
良種良法集成技術示范片平均產量比當地常規栽培技術增產16kg·667m-2,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0.7萬hm2共可增產優質絲苗米稻谷168萬kg。良種良法集成技術示范片可增加收入225.8元·667m-2,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可增加收入2370.9萬元。
3.3節省肥料用量和開支
良種良法集成技術示范片比當地常規栽培技術節省肥料3.2kg·667m-2,節省支出9.6元·667m-2。良種良法集成技術推廣應用,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0.7萬hm2水稻共可節省肥料33.6萬kg,節省支出100.8萬元。
3.4聯農帶農
按平均每個農戶有水稻田0.2hm2計,每戶可增產稻谷48kg,節省肥料9.6kg,增收節支706.2元。0.7萬hm2絲苗米產業園可以帶動農戶3.5萬戶,農民共計增收節支2471.7萬元。
3.5絲苗米產業效益大增
按平均產量425kg·667m-2計,0.7萬hm2產業園共產優質絲苗米稻谷4462.5萬kg。按“客都壽鄉一號”整精米率53.2%計,共可產加工稻米2374.05萬kg。按優質絲苗米售價比一般絲苗米售價高4元·kg-1計,共可增加產值9496萬元。
3.6形成區域特色品牌
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以“客都壽鄉一號”作為專有優質絲苗米品種,以“三控”施肥技術、富硒栽培和有機栽培3項技術配套,支撐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具有專有品種、富硒、有機、長壽的特點,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品牌。
4主要經驗
4.1構建高效的決策組織,加強科學的頂層設計
實行首席專家負責制,成立項目專家組和項目管理辦公室,建立相應的決策組織管理細則,明晰分工和責任,為技術目標和總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科技推廣模式層次分明、結構完善,注重科研部門、政府和當地農機推廣部門的橫向合作和信息交流。項目實施期間,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領導班子集體討論商定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科技支撐方案,并參與科技成果轉讓關鍵環節。其中,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親自參加了優質稻新品種“客都壽鄉一號”的轉讓簽約儀式,主管科技推廣的副所長作為項目主持人,統一組織協調實施科技推廣的各項工作。廣東省蕉嶺縣農業局局長親自抓產業園項目領導管理,實施主體建豐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產業園具體實施工作。
4.2突出地方特色
蕉嶺縣是世界長壽之鄉,具有該稱號的在我國只有10個縣。蕉嶺縣土壤富硒,地處山區,工業較少,外來人口少,生態環境良好,適于發展優質農產品。為此,把長壽作為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的特色,圍繞這個中心來設計技術方案。
4.3發揮科技支撐作用
結合蕉嶺縣的實際情況,選擇先進適用的科學技術,全面提升蕉嶺縣絲苗米產業園的科技含量。引進了最新育成的優質絲苗米品種“客都壽鄉一號”作為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的專有品種,替代原有的品種,加速品種的更新換代,全面提高稻米的品質;引進水稻“三控”施肥技術,減少倒伏,節約肥料,增加產量,全面提高水稻產量。良種良法的全面應用,促進全縣水稻生產上了一個臺階。
4.4產研結合,發揮龍頭企業作用
企業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建豐糧業有限公司是蕉嶺絲苗米產業園的實施主體,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建豐糧業有限公司來實施科技推廣。在公司的絲苗米種植基地建設良種繁育基地和技術示范基地,召開現場觀摩會和技術培訓,通過公司發放良種(附種植方案、水稻“三控”施肥技術),回收稻谷的方式,引導帶動絲苗米產業園的農民應用良種良法。產研結合,發揮龍頭企業作用,促進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孫萬挺,葛文光,謝海英,等.現代農業園區文獻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7(12):23-25.
[2]王麗娟,王樹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運行模式與績效關系的分析[J].科學管理研究,2012,30(01):117-120.
[3]駱樂,劉海為,陳衛康.上海現代農業園區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5):148-150.
(責任編輯 賈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