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龍,王慶金
(青島大學 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61)
高風險和高失敗率成為創業活動的重要特征。然而,并非所有的失敗都能“長智”,只有基于失敗教訓進行有效學習才能發掘失敗的積極效應[1]。目前,有關失敗學習的研究主要關注兩種創業失敗:一是以企業終結為標志的創業失敗;二是以實踐結果與預期目標相偏離為標志的階段性情境或事實[1-2]。本文主要關注第二類失敗。圍繞創業進程中的失敗情景或事實,已有研究從創業者的情緒變化和失敗恢復的角度,探索如何通過情感干預來引導創業者正視失敗并展開學習[2]-[4]。
創業是機會資源一體化的過程,即合理配置資源以開發或利用機會并實現價值創造[5]。資源基礎理論的核心在于對企業競爭優勢的解讀,具體而言,企業的競爭優勢源于其所擁有的獨特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并且有價值的資源,企業基于其資源特性匹配市場價值需要,從而獲取競爭優勢[6]。失敗學習源于經驗學習,即從失敗教訓中進行反思學習[7]。失敗學習的效果主要體現在認知修正和策略改變兩個方面[8]。創業能力是創業者推進創業實踐的核心能力,已有研究對創業能力的內涵主要有兩種界定:一是認為創業能力是先天具備的,即創業能力是與生俱來的稟賦[9-10];二是認為創業能力是后天習得的,即創業能力可以通過知識學習和創業實踐鍛煉來培養[11-12]。借鑒第二種觀點,筆者認為,創業能力是后天培養而來的能力,并根據張玉利和王曉文[11]的研究,將創業能力分為機會相關能力和管理相關能力,其中,機會相關能力的核心在于識別基于現有資源渠道可以利用的市場機會,包括機會能力、關系能力和承諾能力;管理相關能力的核心在于協調和配置組織內外部資源匹配機會以創造價值,包括概念能力、組織能力和戰略能力[11]。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從機會資源一體化視角,探究了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本文將來自于北京、浙江、廣東和山東等省份新創企業孵化中心和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部分新創企業作為研究樣本,研究發現: 首先,失敗學習有助于提升新創企業績效。其次,創業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效應。
本文可能的貢獻有:首先,以往對失敗學習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從機會開發或資源利用單方面考慮失敗學習對創業活動的影響,大多未能深入分析在失敗學習中資源和機會的交互變化,也未能聚焦關注創業活動中機會資源的一體化,只有周雪等[13]少數學者基于機會資源一體化視角對創業情境下失敗學習促進商業模式創新的途徑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為彌補上述缺口,本文基于資源基礎理論,從機會資源一體化的視角分析了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探究了失敗學習在推進資源與機會相匹配的過程中給企業績效帶來的影響,挖掘了創業中失敗事件的積極效應,豐富了失敗學習有效性的研究。其次,以往研究在探究新創企業績效的前因時,雖也從失敗學習視角入手,但并未厘清在復雜動態的商業格局中創業者如何實現從“知”向“行”的轉化。本文以“學習—能力—績效”的分析框架為基礎探究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為呼應資源和機會的雙視角,將創業能力分為機會相關能力和管理相關能力兩個維度[11],以洞悉失敗學習在推進資源與機會匹配的過程中促進企業績效提升的理論機制,豐富和完善了創業績效提升的相關研究。
資源基礎理論指出,企業的競爭優勢建立在其所擁有的稀缺資源上,明確和獲取稀缺資源的關鍵是識別企業資源情境[14]。失敗學習是基于失敗事實向組織內外部進行知識獲取和知識創造的過程,通過分析失敗原因、識別企業優劣勢和調整企業認知及策略來實現,包含認知修正和策略改變兩個維度[8]。對新創者而言,失敗學習有助于其識別資源情境和吸收利用資源,有助于其識別自身短板[15]、增強抗風險能力[8],從而提升創業能力和企業績效[1-16]等。對新創企業而言,失敗學習有助于提升組織智慧、打破組織慣性,從而進行機會探索并實現機會利用[16]。首先,認知修正是指從他人或自己的失敗教訓中學習,并通過“復盤”方式總結經驗,修正認知[8],其有助于創業者準確感知資源價值,明晰資源定位。從失敗教訓中學習有利于創業者感知到認知失調,促使創業者調整認知,修正價值觀。資源基礎理論的實現基于兩個基本假設:一是不同組織的資源可以具有異質性;二是組織擁有的獨特資源是難以復制的,因而資源異質性能夠長久保持[17]。根據資源基礎理論,稀缺的、獨特的、不可替代的、有價值的資源是企業建構競爭優勢的基礎[17]。創業活動在明確、獲取、配置和利用上述資源的過程中不斷推進[18]。因此,失敗學習有助于創業者結合商業環境和企業特點調整資源價值判斷,并基于此重新進行資源定位和機會感知,以根據不同資源的機會價值,明確企業的異質性資源,有效支持后續創業行為,實現企業成長[19]。其次,策略改變是指“居安思危”式學習,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失敗事件進行適度的猜想和預測,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應對策略[8],其能有效支持創業者獲取關鍵資源,并使其成功匹配市場機會,進而實現價值創選。資源基礎理論指出,企業基于對異質性資源的有效運用確立競爭優勢[20]。反思失敗教訓有助于創業者形成對商業環境的敏銳感知,促使其在綜合考慮企業內部資源稟賦和外部條件的前提下,明確資源重構的實現途徑和資源運用的配置策略,從而支持企業獲取和配置資源來識別和利用市場機會,實現價值創造和績效提升[21-22]。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1: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企業的成長需基于異質性資源,采用獨特的、能夠創造價值且難以被競爭對手復制的戰略,確立競爭優勢[17]。根據資源基礎理論,建構異質性資源組合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擁有獲取和配置資源的能力則是關鍵[20]。創業能力是創業者開發和利用創業資源推進創業實踐的能力,主要包含機會相關能力和管理相關能力。機會相關能力是對現有市場機會的識別能力,只有具備這一能力,創業者才能在復雜動態的商業環境中有效、準確地對企業基于現有資源渠道所能利用的市場機會進行準確識別,為企業獲取關鍵成長資源提供保障,從而支持新創企業成長;管理相關能力是創業者將組織現有的內外部資源與可利用的市場機會進行匹配、組合的能力,能支持創業者有效構建企業的“資源—機會”聯動機制,實現企業對有限資源的高效利用,進而實現價值獲取。因此,創業能力能從建構資源組合和優化資源配置兩個方面促進新創企業績效的提升。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2:創業能力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機會相關能力有益于企業構建獨特的資源組合。依據資源基礎理論,機會相關能力有三重含義:首先,機會能力,即識別市場中未被滿足的價值需求。其次,承諾能力,即持續判斷價值需求與資源的匹配關系。最后,關系能力,即基于可得性確定資源構建目標[11]。由此可見,機會相關能力致力于基于機會與資源的匹配,進行資源定位,并構建有價值的獨特資源組合,主要從以下三方面支持企業提升績效:首先,機會能力能夠幫助創業者在動態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對市場需求和狀態變化進行敏銳感知,識別能為己所用的商業機會,促進企業績效提升[19]。其次,承諾能力促使創業者持續地進行自身資源與機會的匹配,有利于企業將資源轉化為產品或服務,從而搶先占領市場,獲取超額利潤。最后,關系能力有利于創業者建構實現機會捕獲的組織形態和資源組合,塑造企業價值獲取邏輯,將資源投入轉化為績效產出[16]。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2a:機會相關能力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需采用獨特的、能夠創造價值、難以被競爭對手復制的戰略來建立起競爭優勢[17]。管理相關能力是創業者指導重構和配置資源以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體現在概念能力即獲取和配置資源、組織能力即協同運用資源、戰略能力即實現資源與機會的匹配三個方面。基于此,管理相關能力可以幫助企業克服新創劣勢并不斷發展,具體體現在:首先,概念能力有助于創業者打造異質性資源格局。資源基礎理論指出,稀缺且有價值的資源有益于企業的成長和發展[21]。概念能力使企業綜合市場信息和企業特點建構異質性資源格局,這為建構有別于其他企業的獨特資源、形成獨特的價值創造邏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組織能力有益于實現對組織內外部資源的協同調配,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組織能力在機會轉化為價值的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創業者具備優秀的組織能力,意味著其在組織文化建設方面、組織合作氛圍培養方面和團隊成員互助意愿調動方面具有更為出色的表現,這將有效支持組織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各項創業活動的成功進行,保障企業獲得良好績效[11]。最后,戰略能力是新創企業基于企業資源條件確定市場定位的能力,有助于創業者對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制度環境形成更準確、深入的認識,并支持其重構和配置組織資源響應市場機會,以豐富企業的績效來源[23]。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2b:管理相關能力對新創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
Cope[24]認為,失敗學習是通過反思失敗教訓修正認知、改變策略,并調整背后主導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失敗學習能夠支持創業者修正和更新認知,實現“知”的提升。遵循蔡莉等[19]的觀點,創業者“知”對創業績效的影響需要借助“行”來實現,并指出創業能力作為創業者推進創業活動的核心能力,是實現“知行”合一的關鍵。創業能力是創業者操作層面的技能,是將創業者的想法和創意轉化為行動及結果的重要途徑[19]。創業能力是能否將資源基礎轉化為競爭優勢的關鍵,支持重構和配置資源以匹配市場機會的實現[20]。需要注意的是,創業能力是創業者認知水平在行為層面的反映,因此,失敗學習的效果需要通過創業能力的發揮獲得體現[11-25]。通過從先前失敗教訓中進行反思學習,有利于創業者機會識別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提升,而這兩種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創業者為企業構建獨特的異質性資源組合及進行資源的重構和優化配置,可以幫助新創企業克服新創弱性并提升企業績效。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3:創業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中發揮中介效應。
失敗學習通過明晰創業者內外部認知來提升機會相關能力,以支持企業績效改善。根據資源基礎理論,能支持競爭優勢實現的資源特性有別于其他組織[17]。因此,明確有價值的異質性資源必須在綜合企業內外部信息,形成對資源情境和市場情境全面認知的基礎上實現。Politis[26]認為,失敗學習能夠為企業帶來獨特的隱性知識,并督促創業者進行內部知識更新和外部知識獲取。由此,創業者進行失敗學習能實現對資源特性和市場機會的有效洞見,進而結合新創企業自身資源稟賦,以自身資源與市場機會相匹配為原則,明確有益于競爭優勢建構的資源定位[16],這有助于增強創業者的創業警覺性和機會敏感度,提升機會相關能力[24]。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3a:機會相關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中發揮中介效應。
失敗學習通過激發創新性資源獲取和管理策略來改進管理相關能力,從而促進資源與機會的匹配以傳遞價值,提升企業績效。失敗學習是創業者重整旗鼓的社會化過程,能夠促使創業者通過拜訪標桿創業者或參加行業會議,加強創業者同其他商業主體的互動,從而拓寬創業者的資源獲取渠道,幫助創業者實現對異質性資源的組合構建,支持企業實現績效目標[27]。失敗學習的雙環行為模式要求新創企業成員共享相關信息、共同設計方案,降低習慣性防衛水平,加強組織內部信任,構造靈活開放的組織形式,同外部商業主體保持互動、信任的關系,并根據組織境況調整戰略方向和策略集合,提高組織決策和行為的有效性,減少認知失調的發生,正確判斷資源配置與機會開發之間的聯動效應,提升資源管理效率并優化價值創造邏輯,獲得新創企業績效的改進[19]。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H3b:管理相關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中發揮中介效應。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的理論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理論框架模型
依據Cardon和Kirk[28]的觀點,本文將研究對象聚焦于新創企業的創建者或合作創建者,并采用問卷調查法收集數據以對理論框架模型和假設進行檢驗。調研時間為2018年3—7月,數據來源主要為北京、浙江、廣東和山東等省份的新創企業孵化中心以及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調研方式主要包含實地調研、網絡調研和問卷調研三種方式,其中實地調研的過程為:通過和新創企業孵化器及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的管理部門進行接洽,然后從線上和線下兩種渠道進行問卷發放和回收。參照Zahra和George[29]對新創企業的界定,新創企業是成立8年或以下的企業,因此,主要選擇新創年限小于8年的新創者或新創企業管理者進行問卷填寫。根據于曉宇和蔡莉[1]的研究,本文創業失敗是指在創建或管理企業過程中,新創企業未達到預期目標的階段性情景或事實。據此,通過設計相應的問題,篩選出經歷過兩次以上失敗的創業者進行數據采集。為避免共同方法偏差的影響,一是采用匿名填寫方式,減少填寫者的顧慮;二是避免同一人多次填寫問卷(同時填寫線上和線下問卷);三是要求同一家新創企業只能采集一個樣本,避免同企業的被試者相互比較而影響數據。最終,共收集問卷247份,剔除填寫不全或重疊的問卷后,有效問卷為204份,問卷有效率為82.59%。
被測試者中性別分布,女性為33.82%,男性為66.18%;教育背景分布,大專及以下為9.80%,大學本科為70.10%,碩士為17.65%,博士為2.45%。被試年齡主要分布在20—30歲和30—40歲,分別占48.53%和47.06%,之后依次為40—50歲(3.92%),20歲以下(0.49%);創業次數一次的占57.35%,創業兩次以上的占42.65%。
1.因變量:新創企業績效
鑒于新創企業的客觀績效獲取難度大,本文采用主觀評價的方式進行新創企業績效的度量。參考Anderson等[30]、蔡莉等[19]與李非和祝振鐸[31]所使用的問卷,從成長性和盈利性兩個維度進行新創企業績效的測量,測量量表總共包含8個條目,成長性測量條目為5個,包含條目如“同其他新創企業相比,企業市場份額增長速度”,盈利性測量條目為3個,包含條目如“同其他新創企業相比,企業市場占有率”。變量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477。
2.自變量:失敗學習
本文主要依據郝喜玲等[32]研究中的失敗學習量表,根據預調研數據對量表條目進行改編,并結合于曉宇和蔡莉[1]研究中的失敗學習量表內容調整了部分條目的表述,最終形成7個條目的測量量表,包含條目如“更清楚地認識企業優勢和劣勢”等,采用3個條目測量認知修正,采用4個條目測量策略改變。變量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6283。
3.中介變量:創業能力
本文參照張玉利和王曉文[11]的研究,采用含9個條目的量表來測量創業能力。其中,采用5個條目測量機會相關能力,包含條目如“我可以找到具有發展潛力的市場領域”等,采用4個條目測量管理相關能力,包含條目如 “組織和激勵員工實現企業目標”等。創業能力變量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7347。
4.控制變量
根據以往的相關研究,創業者的個人特質和企業特征會對新創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參照已有研究,將創業者的性別、年齡、教育背景、先前經驗、企業年齡和企業規模作為控制變量。
為避免語義偏差,對所借鑒的國外量表進行翻譯和回譯。本文變量的問卷測度采用李克特的7點式量表,錨定從“1—完全不符合”到“7—完全符合”,企業基本信息測定采用選擇或填空型問題。由于受版面所限,具體變量測量略,留存備索。
本文采用SPSS22.0和AMOS22.0進行統計分析,為檢驗文中所涉及變量的建構效度,對失敗學習、創業能力和新創企業績效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AMOS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三因子模型的數據擬合度(χ2/df =1.0578,RMSEA=0.0216,SRMR=0.0687,CFI=0.9540,TLI=0.9267)最理想,且顯著優于其他模型。這說明本文中涉及的四個變量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

表1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失敗學習與創業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7292),失敗學習與機會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6486),失敗學習與管理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6137),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5764);創業能力與新創企業績效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5113),新創企業績效與機會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5101),新創企業績效與管理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r=0.3795)。這為本文后續的假設論證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表2描述性統計和相關性分析表
共同方法偏差是采用問卷法進行數據收集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本次問卷采取的是匿名評價方法,但仍無法避免相同被試填寫帶來的共同方法偏差。為檢驗共同方法偏差問題,本文經過Harman單因素檢驗,通過對所有收集的問卷條目數據進行未旋轉的因子分析,得到第一個主成分解釋的變異量為27.6733%,未占到總變量解釋變異量(56.9885%)的一半。因此,樣本數據的共同方法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為避免多重共線性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采用多組層次回歸法進行分析。由于主要變量具有多個測量條目,采用多條目的平均值作為變量得分,并對主要變量進行中心化處理。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各模型中所有變量的VIF值均在2.5000以下,說明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模型1的結果顯示,失敗學習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新創企業績效(β=0.5687),H1得到驗證。模型2的結果顯示,創業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新創企業績效(β=0.5085),H2得到驗證。模型2a的結果顯示,機會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新創企業績效(β=0.5146),H2a得到驗證;模型2b的結果顯示,管理相關能力在1‰的水平上顯著正向影響新創企業績效(β=0.3679),H2b得到驗證。
按照溫忠麟和葉寶娟[33]總結的中介效應檢驗方法,本文分別使用逐步法和Sobel法進行創業能力的中介效應檢驗。逐步法的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模型3與模型1相比,在加入了創業能力之后,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的影響系數由0.5687降低為0.4239,這表明創業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從而H3得到驗證。模型3a與模型2a相比,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的影響系數由0.5687降低為0.4053,這表明機會相關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從而H3a得到驗證。本文進一步使用Sobel法中的Bootstrap法利用MPLUS7.0進行全模型的中介效應分析。檢驗結果顯示,機會相關能力(β=0.1877,p<0.0100)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顯著,且Bootstrap=5 000的95%置信區間不包括0,為[0.0643,0.3285];管理相關能力(β=-0.0313)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的中介效應不顯著,且Bootstrap=5 000的任何置信水平上的區間均包含0。因此,兩種方法的檢驗結果一致, H3和H3a獲得支持, H3b沒有獲得支持。筆者認為,H3b沒有得到支持的原因可能是對于新創企業而言,激發創新性資源獲取和促進管理策略改變主要促進了資源與機會的匹配從而傳遞價值。資源響應機會對提升新創企業績效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從失敗中識別小機會進而探索獲得大機會更能夠提升企業績效,在這一過程中機會相關能力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中介和橋梁作用,特別是對處于新創立階段的企業而言,其管理相關能力的效用可能尚未開始顯現。

表3回歸結果分析(N=204)
本文基于資源基礎理論,以204份創業者調研問卷為研究對象,從機會資源一體化視角,考察了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失敗學習有利于提升新創企業績效。這與郝喜玲等[8]與于曉宇等[16]分析指出的失敗學習能夠改善產品開發績效的結論相呼應。該結論從機會資源一體化的角度說明在動態激蕩的商業環境中,失敗學習對新創企業成長卓有成效。失敗學習注重企業從實踐中識別自身短板和市場機遇,并通過獲取異質性資源鏈接市場機會,構建價值創造網絡,能夠為企業識別價值需求、確立價值主張并最終獲取價值收益提供支持。
第二,創業能力有助于提升新創企業績效。這與蔡莉等[19]的創業能力對企業績效的促進作用相一致,也呼應了Barney和Clark[20]所強調的創業能力在基于資源構建競爭優勢中的關鍵作用。創業能力一方面能通過識別市場中未被滿足的需要,并基于組織資源稟賦匹配機會來推進機會資源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有益于創業者合理構建資源格局,充分調動各項資源,實現對內外部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提升企業績效獲取效率。
第三,創業能力在失敗學習與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效應。該研究結果進一步驗證了蔡莉等[19]提出的“學習—能力—績效”研究框架。說明創業能力是將創業者認知付諸行動的關鍵中介環節,進一步呼應了周鍵和王慶金[18]提出的資源效用的發揮需要借助于商業機會等載體,在資源與機會的匹配中產生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介效應的實證檢驗表明,機會相關能力在失敗學習和新創企業績效之間發揮中介效應,但管理相關能力不能在失敗學習和新創企業績效的關系中起顯著中介效應。該結果凸顯了利用資源響應機會對提升新創企業績效的重要性,呼應了于曉宇等[16]分析所得出的從失敗中識別小機會進而探索獲得大機會并最終提升產品績效的路徑。中介效用分析結果進一步表明,失敗學習的影響是通過修正基本價值觀,指導企業優化資源定位并使其結合市場動態鏈接機會窗口來實現的。
第一,在如今復雜動態的商業環境中,通過失敗學習“吃一塹,長一智”是提升創業績效的重要途徑。創業中的失敗現象隨處可見,如融資失敗和新產品開發失敗等,本文旨在啟發創業者在失敗后注重追本溯源,如通過“復盤”等方法重現和反思失敗事實,并從資源視角剖析失敗原因,如失敗原因可以是核心資源定位不準確、資源與機會的錯位匹配和資源與機會的匹配行為偏差等方面。因此,當創業者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時,應系統分析商業環境和新創企業特征,綜合內外部信息梳理資源通道,重新審視企業可得性資源的價值,進而明確在中觀行業格局和宏觀商業生態中,新創企業能夠建構的異質性資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奠定基礎。
第二,基于異質性資源確立市場優勢地位需要通過匹配市場機會實現。新創企業具有新創弱性的特點,這意味著準確定位核心資源對創業來講更為重要,然而實現資源與機會聯動才能創造績效。因此,創業者需采用獨特的、能夠創造價值、難以復制的資源戰略來建構市場高地。具體而言,創業者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一是將稀缺自然資源直接轉化為產品獲得利潤;二是獲取資源渠道優勢或成本優勢來降低產品或服務定價,從而提高產品或服務的性價比,以更好地滿足客戶價值需求;三是建構獨特資源優化價值創造過程,實現更為有效的價值輸送。
首先,本文采用改編后的外國量表,但中國情境中的創業與外國情境下的創業存在差異,沿用外國量表測量失敗學習難免失真。其次,失敗學習需要過程,采用橫截面的數據進行分析,可能削弱對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推導作用。最后,本文對不同變量的測量數據均來自于相同主體,可能會帶來共同方法偏差,本文通過Harman單因素檢驗說明共同方法偏差不顯著。
未來可針對上述問題調整研究過程,如開發立足于中國情境的失敗學習量表,對失敗事件的后續影響進行跟蹤研究,采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其影響過程和機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資料收集,盡量避免同源帶來的誤差。此外,未來研究也可從創業者個人特質、組織特點和戰略周密性等不同視角探索對失敗學習的影響,幫助新創企業實現從失敗向成功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