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3)李治
白血病為臨床嚴重疾病,通常以化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而患者經化療后易導致其發生骨髓抑制,進而引起血小板減少現象,患者一旦發生血小板減少,易增加其出血風險,同時還可導致其死亡[1]。目前臨床對于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方式較多,以重組人白介素-11和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最為常見,雖然兩種藥物均對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具有顯著治療效果,使其外周血小板功能和數目得以恢復,但兩者間治療效果大不相同[2]。本次研究對兩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各項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
1.1 基線資料 以100例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選擇電腦分配方式作為分組原則,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觀察組男、女占比各為29∶21;年齡段在19~68歲之間,經計算后中位年齡為(43.52±1.04)歲。對照組男、女占比各為30∶20;年齡段在20~68歲之間,經計算后中位年齡為(44.02±1.08)歲。兩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兩組間能夠對比。

附表1 100例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PLT指標

附表2 100例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血小板動態變化(×109/L)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方法 本組研究對象實施重組人白介素-11治療,患者經化療后,當患者PLT指標在30×109/L以內時,給予其1.5mg重組人白介素-11,行皮下注射,每日一次。PLT指標在100×109/L時,應停止治療。
1.2.2 觀察組采用方法 本組研究對象采取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若患者PLT指標在30×109/L以內時,給予其15000U的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行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若患者PLT水平在100×109/L以上,應立即停止用藥。
1.3 觀察指標 對比且分析兩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PLT指標和不良反應以及血小板動態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觀察指標”內容采取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應用“%”表示;計量資料應用±s”表示,兩組間對比有明顯差異,以P<0.05判定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PLT指標 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PLT最小值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PLT恢復最大值(223.31±1.54)×109/L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LT<50/×109/L時間(5.02±0.01)d、PLT恢復至75×109/L時間(12.17±1.32)d、PLT恢復至100×109/L時間(15.24±1.07)d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 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00%,與對照組的26.00%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兩組血小板動態變化 兩組化療后4d血小板動態變化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化療后12d、化療后24d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血小板動態變化分別為(84.54±1.65)×109/L、(102.54±10.32)×109/L,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附表2。
目前臨床對于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以三種血小板生長為主,即重組人巨核細胞生長發育因子、重組人白介素-11和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組人白介素-11是一種促血小板生長因子,具有非特異性,其對巨核細胞集落形成單位的生成不具有促進作用,但能夠對巨核祖細胞和骨髓造血肝細胞的增殖起到刺激作用,進而誘導巨核細胞的分化與成熟,使機體血小板數目得以提高,但對血小板功能無明顯改善作用[3][4]。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作用于人體后,其能夠通過與其特異性受體MPI進行結合,進而對巨核細胞的分化、成熟、增殖等過程中均具有重要參與作用,并經過分裂后形成具有完整生理功能的血小板。對具有巨核細胞抗原表達的DAMI細胞和HEL細胞以及正常人骨髓細胞的體外培養體系中,將適量的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入,能夠顯著提高正常人骨髓單核細胞CD-41抗原和巨核細胞系的表達水平,同時對巨核細胞集落的形成具有積極促進作用。血小板懸液輸注能夠預防化療過程中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但在臨床應用中,若多次輸入血小板,易導致抗體的產生,進而降低血小板輸注的有效性,同時增加輸入性感染概率[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PLT最小值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PLT恢復最大值(223.31±1.54)×109/L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PLT<50/×109/L時間(5.02±0.01)d、PLT恢復至75×109/L時間(12.17±1.32)d、PLT恢復至100×109/L時間(15.24±1.07)d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4.00%,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化療后4d血小板動態變化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化療后12d、化療后24d觀察組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患者血小板動態變化分別為(84.54±1.65)×109/L、(102.54±10.32)×109/L,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與白介素-11對白血病化療后血小板減少癥療效均較好,前者治療效果更為明顯,且安全性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