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振,劉 青
(1.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廣東 深圳 518055;2.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東 廣州 510110)
粵劇(Cantonese Opera)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香港、澳門地區,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下簡稱非遺),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遠的地方劇種。2017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廣東省粵劇保護傳承規定》,明確了粵劇保護傳承對象,包括下列具有歷史、美學、藝術價值的粵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相關的實物和場所[1]。
非遺逐漸在傳承與保護、研究與利用的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信息資源,包括圖書資源、報刊論文資源、檔案資源、數據庫、特種載體資源[2]。粵劇在數百年傳承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非遺資源,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后,各地開始有意識地保護、收藏、利用粵劇資源,積累了豐富的粵劇信息資源。
國內外對于粵劇非遺資源的研究多集中于粵劇史的研究、粵劇劇目的具體研究、粵劇表演者、粵劇創作、粵劇場地以及傳統粵劇在國內外的傳承演變等領域的研究。梁沛錦[3]、田迪[4]從粵劇歷史淵源、表演藝術、美學定位,與民俗、民間文學的關系等方面展開研究。粵劇資源的收藏主要集中在廣府地區圖書館、文化機構,約占九成。Gina Anne Tam[5]、Yu Siu Wah[6]追溯了粵劇的興起。傅瑾[7]研究了民國前期粵劇的轉型,包括腳色體制、粵劇音樂(包括演唱與伴奏)與舞臺美術和戲劇裝扮的很多新變化。Gregory Eliyu Guldin[8]講述了殖民文化語境中的粵劇發展。蔣書紅[9]認為,粵劇的語言必須結合粵劇的樂曲,從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進行改良與創新,提升粵劇語言的藝術含量和感染力。周丹杰、李繼明[10-11]對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粵劇文獻分別探尋了庋藏情況、文獻源流和粵劇編目研究成果。劉曉云[11]、楊文瑜[12]分別從修辭學、劇本變遷等角度探討了粵劇劇本的創作。章婧[13]調查順德地區粵劇團和粵劇藝人的生存現狀。代潔[14]、王芃[15]、王朝[16]、劉東升[17]分別從粵劇的演奏樂器、舞臺美術、場館設施等角度進行研究,豐富了資源內容。Chan[18]研究了粵劇表演中變裝與變聲藝術的舞臺效果。郭謙、李曉雪[19]從中國館傳統藝術領域“氣韻”出發研究粵劇藝術博物館,闡述了粵劇藝術在精神內涵及園林建筑表現上的氣韻相合效果。龔艷、秦欣[20]闡明了在冷戰背景下,香港粵劇電影的跨區域傳播為中華文化的保留、連接搭建了通道和勾勒了版圖,為跨區域華人群落間建構了文化身份的認同。Wong[21]介紹了粵劇在香港的傳播模式,對于現代世界傳統表演藝術的保存、傳承和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Nancy Yunhwa Rao[22]講述了 20世紀 20年代的北美粵劇院,作為文化空間成為華裔美國人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于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研究不多,陳芳玉[23]提出開發利用粵劇檔案信息資源為振興粵劇服務。符國偉[24]、汪田甜[25]則從粵劇資源數字化角度論述了在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下建設“粵劇數字資源庫”的積極意義及建庫設想,提出通過數字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把傳統的文化變成現代的虛擬城市區。
從檢索到的資料而言,國內外關于粵劇的研究涉及文化屬性和藝術教育方面的多個主題領域,更多傾向于粵劇文化本質的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粵劇資源的內涵,促進了粵劇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但仍存在局限之處,體現在:(1)對粵劇非遺信息資源研究不夠,缺乏對粵劇資源調查以及粵劇相關珍貴檔案、資料、口述歷史、民間檔案文獻、實物的征集、搶救和保護機制的研究,這是追溯粵劇學術研究源頭,豐富粵劇基礎研究的前提。(2)對粵劇資源的加工、保存的標準化、數字化研究較少。(3)對區域內粵劇信息資源的協同規劃與發展研究更是不足,如大灣區內深圳、澳門的粵劇信息資源更是少有人研究。本文將通過調查的方式探討大灣區粵劇非遺信息資源協同發展問題,以期引起同行關注與研究,促進粵劇資源之發展。
粵劇是粵港澳大灣區圖書館的特色資源,也是地方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地方政府回顧過去,指導現代文化發展方向,挖掘并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文化中發揚光大,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能彰顯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機構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地位,突顯并發揮這些機構作為文化陣地的作用。
粵劇雖然是體現廣府民系群落的地域文化傳統,但已輻射全球各地,成為中華傳統戲曲文化在海外影響最廣的曲目之一,在世界華人中具有極強的文化凝聚力。在現代都市文化的猛烈沖擊下,粵劇的生存空間已大為收縮,處于瀕危狀態,發掘和收藏粵劇資源,傳播與利用粵劇資源,就是對粵劇非遺文化的保護,不但能增強全球華人粵劇文化認同感,而且能增強他們的民族歸屬感。
本文采用電話訪談、網站查閱、文獻搜集等方法,對分布在灣區主要城市的文獻收藏機構進行調查,刪除一部分收藏資料極少的機構,排除收錄粵劇資源較少的一部分綜合類的電子期刊數據庫。匯總整理后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粵劇信息資源主要集中在廣州、東莞、佛山、順德、香港和澳門等地方,主要收藏機構包括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廣州圖書館、佛山廣東粵劇博物館、佛山市順德圖書館、東莞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等。
調查發現,粵劇信息資源收藏以實物為主,紙本文獻、磁帶、光盤等是主要載體。目前來說,粵劇信息資源主要分為以下類型。印刷資源:圖書、期刊、劇本、曲本、曲譜、木魚書、戲橋、剪報、場刊、戲曲主題通草畫、劇照、名伶書畫、海報等;聲像資料:相片、唱片、磁帶、幻燈片、音像制品等;電子資源:電子書、音頻、視頻、數據庫、光盤等;實物資源:陶塑、戲服、道具、樂器、裝飾等。
個別機構,如廣東省藝術研究所開始自建數據庫,但目前還有大量資源沒有完成數字化入庫。粵劇藝術表演形式、傳播方式以及存儲技術的發展決定了粵劇信息資源類型整體呈現出多樣化、特色化的特點。另外,調查暫時沒有發現專門的民間收藏機構。
從粵劇信息資源收藏機構的區域分布來看,廣州是最主要的收藏地,占比最高,其次是佛山,如圖1所示。由于本次調研方式的局限性,導致廣州還有一部分粵劇文獻收藏機構沒有調查,但綜合所有資料發現,廣州仍然是我國粵劇文化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圖1 大灣區粵劇信息資源主要收藏機構的地區分布比例

表1 大灣區粵劇信息資源主要收藏機構的信息資源
從粵劇信息資源收藏機構的資源類型分布來看,如表1所示。各收藏機構有所區別,圖書館以紙本文獻和數字資源為主,從而為讀者提供閱讀、展覽等服務;博物館以視覺圖片類和實物資源為主,為參觀者提供陳列展示、展覽、研究學習等服務;研究院或高校院系則兼顧多類型資源的收集,為師生提供教學、研究、展示表演等服務。由此可以看出粵劇信息資源收藏機構的主要屬性與功能決定了其收藏粵劇資源的類型分布。
3.3.1 文獻的征集力度不足
粵劇信息資源的征集包括征集的方式與數量兩個方面。調查發現,粵劇信息資源征集方式以購買為主,受贈與寄存居其次。前者需要通過公開渠道采購,后者則主要由機構與人員參與合作、付出努力。從上表中可知,調查的各個機構粵劇信息資源數量并不多,尤其是圖書館,相對館藏總量來說占比太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粵劇文獻出版量少、呈繳制度、征集機制執行得不徹底外,還有圖書館本身的原因,如征集范圍相對狹窄、重視程度不高等因素。
3.3.2 粵劇資源管理投入不夠
資源管理投入主要指經費投入和人員投入兩部分。在經費投入方面,調查發現,除東莞圖書館每年投入粵劇館建設經費十萬元,廣東省藝術研究所三年投入十萬外,多數機構都是建設時一次性投入,之后再沒有投入,在每年的資源建設中沒有明確的專項經費預算,而是將此類資源經費包含在常規資源采購經費中,因而無法保證當年粵劇資料收集的全面性。在人員管理方面,研究院、博物館、粵劇專題館或資料中心一般都有專人負責資源的日常管理,但大多數機構只有1~2名專職人員;圖書館除粵劇專題館外大部分未設專人管理,而是由館員兼顧。缺乏專職人員容易影響粵劇資源的管理效果、專業程度,從而影響其產生應有的藝術效益、研究效益和社會效益。
3.3.3 粵劇資源協作發展欠缺
網站與文獻均沒有發現粵劇資源收藏機構存在協作機制、組織機構和聯盟模式,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及其他機構間并無資源的深度協作。雖然在調查中發現,個別粵劇信息資源收藏機構與其他資源收藏機構或文化藝術類單位存在合作現象,但基本屬于資源保管層面,沒有建立組織健全的協作管理機制,也沒有形成權責分明的合作管理模式。如佛山市順德圖書館通過項目建設與順德粵劇團開展資源保管服務,并沒有對這些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和版權界定,粵劇資源在項目建設結束后幾乎處于停頓狀態,更談不上發展了。因此,調查所得的粵劇資源多為本機構單向管理,而非多機構協同發展。
3.3.4 粵劇資源數字化建設不完善
建立粵劇資源專題數據庫可以減少和避免珍貴文獻資料的破損和丟失,更高效地保存文獻,還可以有效地發揮粵劇資源的社會價值,方便讀者利用。在筆者調查的機構中,建立專題粵劇資源數據庫的收藏機構并不多,僅東莞圖書館建設了粵劇專題數據庫,廣東省藝術研究所建設了粵藝研藝術百科數據庫,廣州圖書館以館藏音像資源為依托建設“粵睇粵精彩”粵劇視頻資源庫,其他機構并未開展粵劇資源數據庫建設。在已建成的粵劇資源數據庫中,各收藏機構普遍存在聯合目錄建設不完善、專題數據庫處理的標準不統一、粵劇數字資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將阻礙粵劇信息資源的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雖然地理上一衣帶水,但涉及“一國兩制”,粵劇信息資源收藏機構又跨越多個系統,因此,粵劇資源的協同發展需要文化旅游部門、教育部門、政府宣傳部門等多部門合作,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構建大灣區粵劇非遺信息資源協同發展框架需在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通過雙邊或多邊協定約定合作方式和內容,在粵港澳文化合作簽署《粵劇保護傳承意向書》和圖書館界簽訂的《粵港澳大灣區圖書館科技文獻協作會議規程》《粵港澳大灣區公共圖書館聯盟倡議書》等協議的基礎上[26][27][28],制定統一的政策和措施,引導不同地區粵劇收藏機構協調發展,打破資源管理的條塊分割現狀,在非遺保護政策及大灣區粵劇非遺信息資源協同發展框架下,提出粵劇資源收藏機構各自的建設目標、建設規劃、收藏范圍、服務模式,在自主建設、聯盟合作、協同發展的共建策略下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粵劇信息資源的建設發展。
加大粵劇資源征集力度,一方面要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粵劇資源建設中,擴大粵劇資源的征集范圍和征集數量,探索社會資本建設非遺資源的新路;另一方面適當加大投入,從經費和人員上給予保障,提高粵劇資源的藝術效率和社會效率。另外還要完善民間粵劇信息資源征集與出版的激勵機制。民間粵劇資源散落在鄉間民野的民間社團、行業組織、民間宗教團體和個人及家庭中,種類多、數量大、內容也比較豐富,不易為機構館所收藏,為此,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征集與激勵機制,以保證資源收集的系統性、完整性。激勵機制應包括資源征集與出版的獎勵辦法、資源收集方法、征集實施方案、經費績效、人員隊伍建設,從精神鼓勵與物質獎勵兩方面去完善激勵機制,保障粵劇信息資源的征集與出版能順利進行。
制定統一的粵劇資源數字化標準必須從規范著錄格式和統一數據加工標準兩方面做起。粵劇資源是一種地方性的非組織化知識載體,沒有學術傳承脈絡,文獻著錄與揭示時應區別對待。如粵劇劇本、唱本等紙本文獻,傳統的文獻分類著錄方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和四部分類法只能作為著錄參考,這類粵劇資源的著錄揭示應更多以“流派”或“唱家”進行歸類,以保證資源內在的系統性和連續性。標準的制定是地方文獻數字化工作中的難點。對粵劇信息資源統一數據加工標準可參考《我國數字圖書館標準與規范建設CDSL》《專門數字對象描述元數據規范》(科技部)和國家圖書館修訂的《地方文獻數字化加工規則(2017)》來研制專門針對粵劇資源的數字化標準文件,按照粵劇信息資源類型制定涵蓋圖像數字化和命名規則、PDF標準、圖像文本轉換要求、數據庫命名及加工、數據備份、說明文件、存儲介質命名、元數據著錄規劃等多個部分的標準,以保證粵劇資源的保存與利用。
另外,還需要創新粵劇數字資源的呈現方式,使用最新的3D技術和投影、動漫、互動體驗游戲等高科技、多媒體展示手段,實現粵劇資源的云陳列、云展示、云學習,讓更多的不同地域的人能夠通過互聯網了解和認識粵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加入到粵劇資源保護與建設的陣營中,促進資源協同發展。
粵劇非遺資源的版權問題包含資源收藏利用與資源數字化處理兩個方面。一般來說,粵劇非遺資源的版權歸屬于個人或機構,根據《中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已過著作權保護期限的著作,圖書館及讀者可以無償使用,在資源收藏利用及數字化加工時無須征得個人或機構的授權。但對一些尚在著作權保護期限內的著作,在收藏及利用時需征得所有權人同意,內地圖書館在著作的數字化加工過程中對運用于不以商業為目的的學習與研究來講,略顯寬松。但香港和澳門兩地在文獻版權處理問題上相對嚴謹一些,即使在圖書館,某些資源的數字化也不被允許,這與大陸有較大不同之處,需遵循各地的法律與規定,制定一個有效的版權解決措施,保障粵劇資源的數字化處理與利用,實現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達到協同發展的目標。
粵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灣區各個文化機構、圖書館需要發揮各自的專業所長,有責任、有義務去共同保護和開發粵劇非遺信息資源,持續性、系統性地推動粵劇非遺信息資源多館協同發展,提高地方文獻資源的發展水平,豐富大灣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內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發展,滿足大灣區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發揮圖書館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