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芝
近幾個月來,娟子被自己的睡眠折磨得痛苦不堪。
上半年因為疫情在家辦公,娟子養成了晚睡晚起的習慣。復工以后,娟子非常不適應,常常凌晨一兩點鐘還沒有困意,早上感覺才睡著就被鬧鐘吵醒,白天靠著咖啡和濃茶“續命”,一有時間就在桌上趴一會;中午寧可不吃飯也要睡上一個小時,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撲向床鋪,要先睡上兩個小時才能緩過來吃東西。到了晚上十點,困意全無,似乎一天最好的狀態來臨了,娟子會在這個時間看看書,處理一下白天沒有完結的工作。零點時,娟子洗漱一下,然后躺在床上刷社交平臺和短視頻App……一兩點鐘,娟子放下手機,開始在床上翻來覆去地“烙餅”了。只盼著到了周末,娟子可以一覺睡得昏天黑地,直到下午才從床上爬起來。
日復一日,娟子很痛苦。她也想了一些辦法幫自己入睡,比如喝牛奶、聽音樂等,還有托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褪黑素片,統統不管用。于是,娟子不得不到睡眠門診求助。
在睡眠門診,醫生讓娟子做了一系列評估檢查,最后診斷為失眠癥,處方了一些藥物,同時,醫生告訴娟子,在她的生活習慣中有許多因素都影響她的睡眠并使失眠維持下去。其中有不少是她根本沒想到的。
睡眠就像呼吸一樣,是一種生理過程,人體通過晝夜節律和睡眠覺醒節律來調節這一過程。晝夜節律表現為白天清醒晚上睡覺,睡眠覺醒節律表現為隨著清醒時間的增加,讓人入睡的睡眠驅動力也在逐漸增加,一般清醒16個小時睡眠驅動力就足以讓人進入睡眠狀態。如果白天小睡或打盹,會導致睡眠驅動力下降,而影響晚上的入睡。娟子見縫插針似的打盹,以及午睡、下班睡都影響了晚上的睡眠驅動力,而導致難以入睡。
如果因為晚上睡不好就補覺,這樣只會越補越糟糕,會使睡眠的生理節律越來越紊亂。正確的做法是無論前一晚睡得如何都按固定的時間起床,哪怕是周末。
首先,準備睡覺時大腦皮層應該慢慢安靜下來,而玩手機對視覺聽覺的刺激會使大腦皮層興奮起來,這與入睡是背道而馳的。其次,睡眠需要一個睡眠的環境,對于娟子來說,床不但是睡覺的地方,也是玩手機的地方。更有甚者,床還是看電視、寫文件、吃零食、打電話、聊天等全方位的生活空間,這樣怎么可能培養睡意?其實,對于失眠的人來說,正確的做法是只在有睡意的時候才上床,除了睡覺和性生活,在床上不要做任何事情;如果躺在床上超過30分鐘仍無法入睡,那么就離開床鋪,直到再次想睡時再上床。這樣,建立起床和睡眠之間的聯系。
咖啡因容易影響睡眠,這是咖啡因最主要的作用。服用咖啡因劑量低至100mg(約1杯咖啡)可以延長睡眠潛伏期,縮短總睡眠時間,延長淺睡眠期,同時縮短深度睡眠。有研究發現,即使在早上攝入咖啡因也會嚴重影響睡眠。因此,對于失眠患者來說,應盡量避免咖啡因的攝入。
娟子聽了,恍然大悟,才知道原來失眠背后有這么多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