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嵐
摘要:2017年國務院頒布了一項重大國策即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由此引發作者對于民族音樂如何在高校創新普及教育的相關思考。本文從“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意義”“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推廣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的建議三個方面來探討當今新形勢下,民族音樂如何在大學校園內更好地發展,以增進大學生群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文化自信并激發愛國熱情。
關鍵詞: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10-02
一、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的意義
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黨和政府一貫予以高度重視。2017年國務院頒布了一項重大國策即全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近年來,針對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狀況,國家不斷給予扶持。如“中國民族音樂發展與扶持工程”己按計劃實施,同時研究設立“國家文化發展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等。項目其中包括有民族音樂的普及性、公益性演出活動,民樂人才的培訓等內容。在高校推廣民族音樂普及教育,需根據高校實際情況,總結民族音樂進學校在宣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傳承中遇到相關問題,研究發展對策。
近年來,隨著國力增強,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也是越來越高,青少年學習中國音樂的熱情也是日益增長,就從學中國樂器的人數來看,相比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第一波學民樂潮已經翻了幾番。但與此同時,一些小城市的學生迫切想學習民樂卻接觸不到正規的渠道,或也可以說是接受民族器樂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機會較少。因此,在高校中開展民族音樂的教育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對美的正確認識,增加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激發愛國情感。
積極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民族音樂的號召,讓音樂作為一個媒介,以“民族音樂進高校”,這種創新實踐形式,通過現場演奏和講解,讓大學生近距離感受到傳統音樂的美和精神力量;通過教育培訓,特別針對大學生群體開展基礎普及教育,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全面落實素質教育;通過組建民樂團,讓更多的學生一起參與到民族音樂傳播和傳統文化弘揚的過程中來,為民樂發展所需豐厚的土壤打擊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活動的具體開展
(一)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現狀進行調查
調查內容為民族音樂在高校內生存狀態。包括校內涉及音樂選修課課堂中涉及民族音樂知識內容,教師教授方式方法,學生掌握情況,相關活動開展情況、頻率,學生參與積極性等。民族音樂教育情況主要為在校內的傳播方式與當代學生喜好的音樂類型結合綜合分析,對現有民族音樂傳播內容及形式等調查搜集數據開展研究。這一階段為后續創新實踐的具體開展提供現實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為提出解決方案的有效性、針對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二)對民族音樂在校園創新實踐的具體步驟構想
第一階段“文化播種”。
積極響應政府提出的“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口號。準備具有代表性的民樂文藝節目進校園演出,通過表演和講解相結合的形式普及民族音樂。讓青少年群體從觀眾欣賞的角度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不同于一般的文藝演出,該創新點在于“講”和“演”相結合。通過“講”,傳播基礎的民樂知識;通過“演”,讓大家初步建立對民樂的概念。創造看、聽、唱、想同步的高質量傳播方式。綜合考慮大學生的音樂素養層次和喜好追求,在作品內容選擇上,傾向于選擇學生大多熟知的經典歷史英雄人物故事、中國神話故事等;在樂曲風格上,傾向于選擇學生更加偏好的熱鬧、時尚的演出效果。
從表達歷史故事、人物情感等相關的節目內容加上協調一致的舞美布置,全方位、多角度、立體的來引導觀眾感受民間音樂的美,豐富大家對民族音樂的知識,提高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認識,增強“文化自信”。在服務時代主題上,加強與黨團主題實踐活動的結合,精心挑選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作品,用民族音樂來宣傳中國夢,增強家國情懷。
探索引導學生欣賞傳統民間音樂,實現“送文化進校園”。在學校里舉辦民間音樂的傳播活動,相比在面對社會群體,觀眾的喜好有較大不同,觀眾的音樂素養也有較大差別。在開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青少年群體的特點,精心設計安排節目和不知舞臺,以較好實現在高校內實行民族音樂“文化播種”的目的。
第二階段“文化培育”。
其一,通過校內社團課程的建設與開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民族器樂學習。社團課即為學生課余培養興趣愛好的課程,上課頻率每周一次,每次兩課時。上課內容為介紹中國民族音樂的知識,掌握一門具體樂器的基本演奏技法,學習演奏一定數量的民間樂曲。其二,每學期舉行匯報演出,幫助學生排練重奏或小合奏作品,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加參與樂團的“合奏”經驗,有利于掌握器樂學習關鍵的獨奏與合奏能力,提升社團課民樂課程的專業性。其三,節目的編排開創新的形式,針對青少年感興趣的內容,探索民族音樂與多種其他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門類結合。保證節目具有專業性的基礎上,也要注意生動與趣味性,使民族音樂對學生來說不再陌生,以極具親和力的方式將民族音樂融入學習生活中。
民族音樂在校園的生根發芽,針對青少年的教育普及是更基礎、更根本的工作。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從青少年個體綜合素質培養的需求看,加強對青少年民族音樂傳播、教育都是十分有益的工作。民族音樂普及教育在學校的支持下,以高校為陣地,試驗性地開展中國樂器的基礎培訓并做好社會效果跟蹤。探索培育校園文藝社團的新路徑,實現從“文化播種”到“文化培育”。一個社群只有實現內在的發展,發展才有可持續性,校園文化建設同樣如此。因此,相比第一階段的“文化播種”,探索實踐校園民族音樂的自我持續發展,達到“文化培育”的效果。
第三階段‘推廣文化”。
在高校建立民族音樂相關傳承基地。民族樂器種類豐富,涵蓋吹管、拉弦、彈撥、打擊樂四大門類。每個門類下面又包括眾多形制各異、獨具個性的樂器。比如彈撥樂類樂器,就有古箏、琵琶、柳琴、中阮、三弦等。民族樂器如此豐富,一個學校或許只要選擇其中一個門類作為傳承基地即可,并且,“吹拉彈打”被分布到不同的學校去建立傳承基地,從整個社會效應來看,是一種極好地提高民樂影響力的途徑。學校間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在青少年中推廣民族音樂文化,號召學生來關注、學習和熱愛民樂。與此同時,將校園“民樂潮”推向社會,帶動更多的人來喜愛民樂。
(三)民族音樂教育融入校園文化良性發展模式研究前瞻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的物質環境建設普遍不錯,當下需加深校園文化內涵,建設有特色與活力的校園文化是關鍵。民族音樂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有利于營造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實現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使全體師生沉浸在文化的氛圍中,呼吸高雅的文化氣息,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將民族音樂教育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可以體現校園文化的多層次、多內容的特點,有利于拓寬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民族音樂在高校普及活動后,從繁榮傳統文化角度著手分析產生的影響。研究內容為如何讓民族音樂追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緊貼時尚潮流,在校園內播種、培育、發揚傳統文化,守護傳統文化根脈。在整個社會環境下,讓傳統文化開枝散葉,讓其光芒照耀每一個角落。校內外相互呼應,互相融合與促進,形成良性發展模式。
以民族音樂在高校的普及教育為研究對象,運用音樂文化學的學科知識,用分析、綜合、文獻研究等方法,通過訪問調查、數據統計等途徑,對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狀況進行分析,并對在高校推進民族音樂教育創新實踐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根據實踐開展情況反饋數據提出解決對策,進一步推動所在地域的民族音樂文化,繁榮和培養后繼民樂人才的長足發展進行論證。通過用民族音樂去培養學生對美的感悟能力,為提升高校的美育教育質量開辟新途徑。民族音樂在高校教育活動具體的操作方案和可行性,包括對受教育對象所具備相關音樂基礎的數據收集;擬定的教育內容;采用的教育方式;后續反饋信息分析等。
三、推廣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的建議
(一)重新認識民族音樂在高校傳統文化建設中重要作用
保護傳統文化,做好中國民族音樂發展與扶持工作。在這個過程中,民族音樂的普及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當下,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建設還比較薄弱。同時,青少年要熱愛自己祖國的優秀文化,民族音樂在校園的廣泛傳播與落地生根必不可少。因此,推廣“高校民族音樂普及教育創新實踐研究”這種形式,借此研究民族音樂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與方法,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從校園出發,輻射社會整個文化發展,使之更加全面、協調和充滿活力。
(二)開創民族音樂傳播普及的新思路
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進校園”活動,我們既要重視“文化播種”也要重視“文化培育”工作。通過長期的駐點實踐,要探索一條使文化能夠落地生根、發芽的新路徑,從而實現文化內在繁衍、持續發展。通過開展組建民樂小分隊,集聚校內民族音樂愛好者,不斷提高演奏水平和演出效果,進而激發調動學生自覺融入的積極性,實現民族音樂的內生發展。通過開展社團課中國樂器培訓,廣撒傳統文化種子,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養,進而實現民族音樂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三)實現民族音樂多樣化發展道路
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探索讓高雅音樂具有親和力的方式,從而變得更接地氣,做到“從群眾中來,回群眾中去”。民樂本就來自民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民樂生存環境面臨挑戰,逐漸失去原生態的土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培養民樂的愛好者,開辟民樂的新發展道路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我們既要客觀分析民樂發展對傳統文化復興的現狀,也要研究如何改進民樂傳播方式,通過感性認識的欣賞民樂表演到進一步提升的理性認識階段實際學習,符合科學認知規律的創新教育方式,讓大眾所接受。
★基金項目:湖州師范學院2019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JCJX1923。
參考文獻:
[1]陳秋實.高校民族音樂教育教學方法與課程改革研究[J].黃河之聲,2019 (15).
[2]馬藝芳,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探討[J].北方音樂,201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