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孟奇
摘要:心流(Mental flow)是心理學中,用來描述人內心的一種狀態,它指的是人們在專注于某項活動,在活動中獲得一種快樂、興奮等的積極情緒,這種情緒反作用于活動,使得活動可以很自然的進行下去。把心流理論應用于課堂教學活動,使音樂課堂更加豐富、有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效率等優勢。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闡述:(1)心流理論的定義:(2)心流理論對于音樂課堂的意義。
關鍵詞:心流;狀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27-02
一、前言
心流(Mental flow)狀態并不少見,人們常常會用這些詞來對心流狀態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好爽啊”、“太開心了”、“時間好快”等等。游戲是人們平時體驗心流狀態的最好方式,人們為了實現某個目標,不斷的發展自己的技術,也許過程在別人看來是很艱辛的,但他本人卻樂在其中,他的快樂在于這個過程,而不是實現目標之后的快樂。
游戲為何使人快樂,使人更容易獲得心流狀態,最本質的原因在于游戲當中具有持續不斷的動力/壓力。游戲當中的動力來源于肉眼可見的目標,因為每個階段的目標清晰,所以每個階段都存在動力,既而玩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快樂。在這里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興趣是產生動力的先決性條件,沒有興趣,人們就會失去動力,進而更難獲得心流狀態。
如果將游戲的元素運用到音樂課堂中,那么,在音樂課堂中,學生也就從某種意義上變成了玩家,學生會產生興趣,會根據目標不斷調整自己,從而達到心流的狀態。
二、心流理論
(一)心流理論的定義
美國的匈牙利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Csikszentmihalyi)對心流理論有所研究,并取得巨大成果的,他是心流理論的奠基人。他對心流的解釋為,“當人們全情投入時,獲得的一種貫穿全身的感覺”。“在這種狀態下,動作與動作之間似乎受到一種內在邏輯的指引,而無須行為主體進行有意識的干預。他感受到的是貫穿各動作間的一股整體的流,并受控于自己的行為。此時,自我和環境之間、刺激與反應之間、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當游戲者完全被活動吸引時,他們會嵌人一種共同的經驗模式。這種模式以意識的狹窄聚焦為特征,并喪失自我意識,只對清晰的目標和具體的反饋有反應,因此不相關的知覺和想法都被過濾掉了”。
心流是人們在進行某項活動時,獲得的一種全神貫注、廢寢忘食、樂此不彼的狀態,這個狀態大多反映在活動過程中,大部分人獲得的快樂不是因為實現了目標,而是因為處于這種狀態中,才會獲得快樂。
(二)心流狀態的要素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將心流的要素(factors)總結成九個,之后諾瓦克(Novak)和霍夫曼(Hoffman)在這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并將之前的九因素歸納為三個群組(group):先行條件(antecedent conditions)、特征(characteristics)和經驗的結果(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e)。
前提(antecedent conditions)中包含了三個要素,即:清晰的目標、明確而及時的反饋、挑戰和技巧的平衡三個方面。
特性(characteristics)中也包含了三個要素,即:行為和意識的結合、全神貫注、自我掌控。
經驗的結果(consequences of experience)中包含了剩余的三個要素,即:自我意識的喪失、時間感的喪失、活動的目的性。
三、心流理論對于音樂課堂的意義
音樂課堂是大量的個體所參與的活動,如果心流理論使用得當,那么每一個個體都可以體驗心流狀態。音樂課堂中分為教師和學生,他們都可以獲得心流狀態,但是教師和學生的意義卻有所不同。對于教師而言,教師是課堂的領導者,課堂的活動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才能順利完成,沒有教師,課堂活動將會一盤散沙。同樣,沒有學生的話,課堂活動將毫無意義。
(一)心流理論對于教師的意義
心流理論對于教師而言,最大的意義可以使教師獲得快樂的情緒,這個快樂并不是簡單的快樂,而是得到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快樂。
心流理論是在積極心理學發展中所產生的的,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則借鑒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他將人類的需求從低到高共分為五個層次,其中,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同時也是最難實現的需求。
教師在課堂活動中,通過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來調整自身的教學活動,即學生的狀態的好壞是反映課堂活動是否順利的表現,因此,學生的狀態是對教師進行課堂活動中,最好的自我反饋。這個活動是交互的,學生會因為體驗這種快樂而去喜歡教師,反過來,教師也會在這一活動獲得尊重和教師威信。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產生的心流狀態,可以使教師更好的去享受教授學生的這一過程,教師教學活動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體驗到快樂、滿足等積極的情緒。
(二)心流理論對于學生的意義
音樂課堂中,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在音樂課堂中,心流理論具有以下三點意義: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流理論可以使學生獲得一種快樂的情緒,這種快樂多源于學生的成就感。課堂學習中,教師提出目標,學生根據目標來決定自己的學習狀態,不論學習目標是否完成,學生的學習狀態是享受的,是不受干預、自發性的學習狀態,這個狀態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習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流狀態并不是短暫的,而是一種持久的、不間斷的狀態。興趣是心流狀態產生的一個先決條件,同樣,它也是心流狀態得以持續的必須要素。
2.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心流理論可以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集中的注意力也是心流產生的一大重要因素。注意力是在興趣的基礎上所提高的,當學生對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方式等產生興趣之后,學生會自發性的集中注意力,而注意力是學生課堂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與學生的課堂成績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不一定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對課堂中的其他因素進行注意,比如:教室的一些擺件、學生的一些穿搭、教師和學生的發型等等。這種情況我們一般將其定義為“分神”、“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在心流理論中,這并不是注意力不集中的體現,而是學生的注意力發生了偏差,從教學內容轉移到了其他事物。
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學生的目標不清晰;目標過高或者目標過低。前者使得學生找不到課堂學習的重點,目標不明確,進而活動內容發生偏差,所以無法在課堂中感覺到心流狀態。后者也是影響學生注意力的一個原因,過高的目標會使得學生焦慮,過低的目標會使得學生感覺到無聊。所以,課堂中,教師要不斷調整學習目標,以學習目標為方向,讓學生得到不斷的反饋,從而更好的產生心流狀態。
3.學生的學習效率有所提高
心流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真正使學生快樂的學習。學生在完成目標時會體會到注意力集中的快樂,這個目標是不斷的,因此學生的學習也是不斷的,這有益于心流狀態的產生,從而使學生自主學習,愛上學習。
四、結語
心流理論可以很好的與音樂課堂相結合,在音樂課堂中,心流狀態不僅有益于教師,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有益于學生的學習。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研究心流理論的初衷在于如何使人們快樂,快樂同樣也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本文將心流理論運用到音樂課堂,研究心流理論是否可以運用到音樂課堂中,以及心流理論應用的意義,力求使音樂課堂的活動更加豐富和快樂。
參考文獻:
[1]鄧鵬.心流:體驗生命的潛能和樂趣[J].遠程教育雜,2006 (03).
[2]蔣文丹.高校體育教育中的一個新視角:心流理論[D].北京:清華大學,2010.
[3]陳欣,心流體驗及其研究現狀[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05)
[4](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生命的心流[M].陳秀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任俊,施靜,馬甜語.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學進展,2009 (01).
[6]Mihaly Csikszentmihalyi[M].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Positive Psychology, 2014.
[7]Csikszentmihalyi [M].Flow.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