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
摘要:文化自信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也是重要保障,文章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為理論基石,指出了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從文化自信三大內涵的視角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提升指出了具體路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校園文化;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54-02
一、前言
改革開放70年來,新中國取得了震古爍今的偉大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思想的引領下,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愿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指出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四個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我國能夠獲得基本且持久發展的力量源泉,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所在,是促進文化繁榮興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支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高職院校是為黨和國家培養可靠接班人的堅強陣地,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在社會主義文化背景下逐漸成長與發展起來的具有職業特色的意識形態。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發展,西方強勢文化也侵襲到我國校園中,進而導致主流文化被削弱,學生的價值觀和理想追求出現變化。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恰好成為新時代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論支持。
二、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從歷史、現實與未來的角度看,文化自信包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歷史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的根源所在,我們的理想追求、精神品質、社會治理、生態文明等思想都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根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蘊含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還蘊含了中國人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和生產方式,更蘊含了數千年來形成的價值觀體系。紅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頭。不論是艱苦卓絕的抗日過程中誕生的“拼搏奉獻、團結自強”抗戰精神,兩萬五千里行走留下的“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長征精神,還是極其險惡的環境中衍生的“依靠群眾、實事求是”的井岡山精神,都是紅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靈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集中體現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精神追求,始終代表著當代中國發展前進方向的文化。
2.文化自信的外在表現為文化傳播。正是對自身文化的自信,才樂于傳播本國文化,而一種具備很強吸納能力的文化,要能在解釋自身的同時,也能在被他者接受的過程中產生擴散效應。“一帶一路”與孔子學院這兩大政策就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習主席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打開“筑夢空間”。這一跨越時空的偉大構想,貫穿古今,連接中外,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孔子學院的推廣是我國社會文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自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成立以來,數量多達480余所,漢語學習人數高達3000萬。近年來,一批批優秀青年志愿者走出國門,為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他們積極融入當地生活,與當地人民和諧共處,還參與各項慈善活動,通過慈善手段推行中華文化,為中國樹立了和藹可親的大國形象。
三、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問題
在高職學生的培養教育中,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受到各方面制約,我國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并不十分完善,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著不足,并未充分發揮育人的功能與價值,目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校園文化活動缺乏傳統文化特色。職業院校的發展定位主要是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高級技術人才,更側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與提升,而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及思想素質教育的有所缺失,高職院校作為承擔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場所,讓學生接受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洗禮,并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使者是每個高職院校的職責。
第二,多元文化沖擊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零零后”步入大學,高職院校的學生培養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零零后”是信息化時代出生的一代人,他們接收信息的途徑十分多樣,且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接觸網絡,善于搜索各類信息。因其心智不成熟,很難甄別外來文化是否是有利于自身成長的,極易陷入崇洋媚外,導致“精美”和“精日”等現象時有發生。從現實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生源并不會特別突出,這部分同學的文化自覺性可能會更弱,這也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對于先進思想的學習流于表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高校辦學要始終圍繞三個關鍵問題,即為誰培養人,如何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思想理論教育這一主旨,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工作。先進的思想理論也是中華民族光耀前行的必備武器,教育學生時刻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己頭腦,確保自身思想政治的正確性。目前,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采取老師上課講述、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沒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到理論學習中去,感受不到先進思想的獨特魅力,使得思想理論教育浮于形式,并未落到實處。
四、文化自信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路徑
針對上述問題,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文化自信可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撐。文化自信可促進校園主流文化的形成,一方面可更好地與外來文化博弈,并保證主流文化始終占據優勢競爭地位;另一方面也將對大學生的個人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保障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發揮。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改進。
第一,立足中華傳統文化,打造品牌校園文化活動。中華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以詩詞、民樂、國畫、書法等為載體。在平時的學生活動策劃中,可將傳統節日與不同的載體結合起來,打造內容接地氣、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可在重大節日的文藝匯演中融入京劇、中國功夫等元素,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國粹之美;還可通過書畫展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毛筆和國畫的學習中來,推廣傳統文化;還可以由校團委牽頭,打造傳統文化月,由各學院具體承辦不同的項目,保證活動覆蓋面和學生參與度。在建設品牌活動時要借助時下流行的新媒體力量加大宣傳,不僅要讓學生參與到傳統文化的活動中,更要讓他們領悟到活動的深層含義。
第二,結合紅色革命文化,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正是因為革命先輩的勇于犧牲,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有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作為一名大學生,應時刻謹記革命精神,傳承革命文化。高職院校要加強對學生黨員的培養,提升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和政治站位。一方面,可設置教師黨員與學生黨員結對子,邀請優秀的教師黨員來擔任學生黨員的一對一指導老師。充分發揮教師黨員對宏觀局勢的把握和政治優勢,通過指導學生黨員進行重要文件和會議精神的學習、舉辦黨史及時事政治專題講座來構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橋梁,促進學生黨員的成長。同時,也應通過社會實踐及主題班會教育強化對所有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突出黨建引領功效,可設置“紅色文化之旅”專題,向全體學生征集他們走過的紅色景點照片及心得體會,或是自己搜集最想去的紅色景點資料,讓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增強對革命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重溫紅色歷史記憶,追尋紅色足跡,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踐行者和宣傳者。通過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合理看到外國節日,讓他們了解外國節日的產生背景,避免出現盲目慶祝的現象。
第三,堅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應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知行合一,將公民基本道德規范轉化為自己內在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牢固樹立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價值觀。一方面,大學生應勤學。古往今來,有所建樹者,都是勤學的典范。高職院校可制定團日活動主題,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重要講話精神、了解中國故事、尋找身邊的精神榜樣等多種方式來增強自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可。另一方面,大學生需篤行。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貴在一個“實”字。高職院校可結合專業性志愿服務來引導大學生來探索篤行的意義,依托學校現有場設備與專業教師等資源,為師生及周邊社區提供便利,在運用專業技能的同時進行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
參考文獻:
[1]何婷.文化自信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9 (29).
[2]習近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
[3]何事忠.發揚改革創新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J].黨建,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