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永紅 杜高奇
摘要:廣成子在平涼崆峒山修道成仙,岐伯在慶陽的慶城降生修醫。黃帝在平涼崆峒山就養生在內的諸多問題問道仙醫廣成子;在慶陽慶城,就中醫藥養生在內的文化命題與中醫鼻祖岐伯談醫論道。因此說,隴東的平涼慶陽有共同的黃帝問道求醫文化,隴東兩市是華夏醫祖養生圣地。弘揚隴東地域文化,增強隴東文化自信,需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打造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
關鍵詞:文化自信;隴東;供給側改革;華夏醫祖養生圣地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20-0270-02
一、前言
隴東兩市旅游業轉型升級發展的要求,呼喚發展全域旅游,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推進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建設。這樣,有助于給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拉動旅游投資,改善軟硬件環境,引領區域旅游消費,構建隴東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區域產業體系,有效解決旅游供需矛盾。
二、隴東文化自信與華夏醫祖養生圣地品牌的打造
廣成子在平涼崆峒山修道成仙,岐伯在慶陽的慶城降生修醫。廣成子和岐伯,是醫者,是黃帝的臣子,同時又是黃帝的老師。黃帝在平涼崆峒山就養生在內的諸多問題問道仙醫廣成子;在慶陽慶城,就中醫藥養生在內的文化命題與中醫鼻祖岐伯談醫論道,成就了華夏第一部醫學理論巨典《黃帝內經》,形成了“法于陰陽,天人合一、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因此,可以說,隴東的平涼慶陽有共同的黃帝問道求醫文化,隴東兩市是華夏醫祖養生圣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鮮明的隴東地域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隴東大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甘肅文化、隴山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隴東的平涼,有悠久燦爛的靜寧古成紀第一代伏羲降生文化,有博大精深的崆峒問道與崆峒武術養生文化,有享譽海峽兩岸的華夏祖母西王母故里文化,瑰麗神奇的皇甫謐文化。在隴東的慶陽,有古遠輝煌的環江翼龍與黃河古象文化,有精深厚重的華夏岐黃中醫鼻祖文化,深邃暖心的周祖農耕文化,剛毅奮進的南梁紅色革命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風民俗文化。這一切,充分展現了隴東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
弘揚隴東地域文化,增強隴東文化自信,需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打造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隴東的平涼和慶陽兩市,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旅游業基礎良好。但從目前來看,隴東兩市的旅游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產業集約化水平不高。隴東兩市的旅游業深化供給側改革,發展全域旅游,方可實現要素的集約化發展。推動隴東旅游業由點線狀態的景點景區向全域化的旅游目的地轉變,由單一產業向產業集群轉變,完善和強化產業功能,拓展產業鏈條,優化資源配置,增強旅游經濟效益,提高區域旅游業的整體實力和綜合競爭力,不失時機地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
三、供給側改革與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打造的必要性
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是推動處于欠發達地區的隴東兩市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加速建設全域性集約型旅游強區的戰略手段,是加快建設綠色、開放、幸福、美好隴東強區的有力抓手。
首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隴東兩市聯手打造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會有力拉動隴東兩市旅游投資,改善旅游軟硬件環境,引領區域旅游消費。目前,平涼、慶陽都在抓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機遇,主動適應大眾旅游時代的要求,圍繞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以大景區建設為突破口,在品牌打造、宣傳推介、項目建設、行業管理等方面,保持了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態勢。平涼慶陽兩市文旅產業抱團發展前景廣闊,慶陽紅色資源得天獨厚,平涼也有;慶陽有岐黃中醫藥文化資源,平涼有皇甫謐中醫針灸文化;平涼有黃帝問道仙醫廣成子的文化,慶陽有黃帝求教中醫鼻祖岐伯的文化等等。隴東兩市聯手打造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有助于發揮和挖掘兩市經濟互補潛能,有利于隴東經濟開辟新領域、新空間,能給隴東經濟帶來擴內需、穩增長的強勁力量。
其次,深化供給側改革
隴東兩市聯手打造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有助于隴東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提高隴東經濟整體競爭力。文化旅游,是旅游業中的新業態,是隴東兩市富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朝陽產業,它具有聯通各產業的屬性,有非常強的帶動性。推進經濟改革,補短板,揚優勢,隴東兩市聯手發展全域旅游,打造以岐黃文化、黃帝問道文化為基礎的“黃帝問道廣岐”的文化旅游品牌,讓黃帝問道仙醫廣成子、求教中醫鼻祖岐伯的故事在隴東大地家喻戶曉,打造以文化旅游為引領的產業集群,建構面向“一帶一路”蓬勃發展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新體系。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生長,有利于優化平涼慶陽產業結構,促進隴東旅游業提質增效,也有利于帶動第三產業整體發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再次,深化供給側改革
建設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建設,能促進區域內兩市的縣域之間、城鄉之間的交流互補融合,改善城鄉環境,實現縣域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隴東全域旅游,能夠更好地帶動農民脫貧致富,有助于形成共建共享旅游業發展紅利的良好局面,是促進區域經濟繼續對內對外開放、不斷利民惠民的有效舉措。
四、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與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打造之關系
(一)發揮慶陽文旅資源富集優勢,亟需打造岐黃文化根脈勝地
慶陽地處陜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東臨延安、西挽隴中、南俯西安、北抵銀川,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明顯。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工作布局,是甘肅各地州市參與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要求和工作遵循。其中“一帶”,是指絲綢之路文化發展帶。以絲綢之路為軸線,以亞歐大陸橋甘肅段為腹地,充分挖掘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資源,發揮沿線城市群落輻射帶動作用,加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力度,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成為推動甘肅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核心地帶。
慶陽歷史厚重、文化璀璨,有著七千年的農耕文明、兩千載的邊塞文化,長征隊伍在這里落腳,廣闊蒼茫的黃土高原和層巒疊嶂的子午林區衍生出獨具特色的慶陽文化,薈萃成悠遠綿長多姿多彩的慶陽。
慶陽是“岐黃文化根脈之地”、是“農耕文明的源頭之處”。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在這里與中醫鼻祖岐伯談醫論道,成就了華夏第一部醫學理論巨典《黃帝內經》,形成了“法于陰陽,天人合一、藥食同源”的養生之道。周先祖不窯、公劉等十幾代人,曾在這片土地上教民稼穡、陶復陶穴,在隴東南大地灣農業文化基礎上繼續推進了華夏農耕文明,奠定了“周禮”的基礎,肇始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農耕之源自此創”。可見,岐黃根脈文化,或者說岐黃源頭文化,體現著慶陽歷史文化的獨特性。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慶陽參與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打造華夏岐黃文化根脈勝地文旅品牌具有廣闊前景。
(二)開發紅色文旅資源,促進岐黃歷史文化的創新發展
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積極打造“十三板塊”。其中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利用和紅色文化弘揚是兩個重要“板塊”。慶陽是華夏中醫鼻祖岐伯的誕生地,人文始祖黃帝與岐伯在慶城談醫論道,是華夏岐黃文化的根脈勝地,是中醫藥文化的源頭之地。平涼是黃帝問道仙醫廣成子的地方,黃帝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治國之道、養生之道,留下千古佳話,引來歷代帝王與文人騷客問道崆峒,使崆峒山成為天下道家祖山、千古名山、道源圣地。因此,平涼慶陽發展“黃帝問道廣成子求教岐伯”的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化,前景廣闊。
隴東的平涼慶陽,紅色文化光耀史冊,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35年10月,毛主席親率中國工農紅軍,浩浩蕩蕩地踏過平涼大地,為平涼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燦爛的色彩。在這先后,劉志丹、謝子長等在平涼開展兵運工作。吳煥先、徐海東同志率領的紅二十五軍,賀龍、任弼時同志率領的紅二方面軍,在這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1936年9月至10月,紅一方面軍開展西征戰役,在平涼境內的靜寧西蘭公路以北地區建立紅色政權,開辟根據地,和長征北上的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慶陽是“碩果僅存、奠基西北”的革命勝地、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奠基西北”的重要地位。1934年,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慶陽南梁創建了陜甘邊區蘇維埃政府,在慶陽豎起了中國西北的紅色旗幟。大家非常熟悉的三首紅歌,《咱們的領袖毛澤東》《軍民大生產》《繡金匾》,都是由慶陽人民原創而唱響了全中國。
弘揚平涼慶陽的紅色革命文化,將隴東打造成為著名的紅色文化旅游勝地,實現紅色文化與華夏醫祖養生文化的融合發展,有利于平涼慶陽文旅產業的互聯互通,有助于構建平涼慶陽大隴東全域旅游格局,有助于平涼慶陽打造“黃帝問道廣岐”的隴東華夏醫祖養生圣地文旅品牌。
(三)弘揚“邊塞民俗”文化,推動兩市融入隴東南歷史文化區建設
平涼慶陽是歷史上著名的邊塞重鎮,兩市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又有廣泛的一致性。就邊塞文化來說,談談平涼。平涼靜寧的“隴西郡古成紀”,簡稱“隴西成紀”,是漢初隴西郡成紀縣的縣城,就是一個著名的邊塞縣城。這里誕生了著名的漢代飛將軍李廣,這里悠久的邊塞騎射文化深深地滋養了年幼年輕的李廣,使他練就了高強的武藝和過硬的射技,因此這里也留下了李廣以箭穿石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無懼無畏地投入到保家衛國的事業中。
就民俗文化而言,慶陽曾是絲綢之路北道東段(蕭關古道)上的重鎮,既經歷過戰爭的交鋒,更留存了文化的融合。既有綿延290公里的千年秦直道,也有千古流傳的《漁家傲·秋思>。以慶陽五絕——香包、隴繡、剪紙、道情皮影和隴東民歌為代表的黃土文化,是認識悠久歷史、解讀遠古文明的活化石。“環縣皮影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香包繡制”“民間剪紙”“嗩吶”“窯洞民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市上連續舉辦了16屆中國慶陽端午香包民俗文化節,小香包已經變成了老百姓致富的大產業。
文物保護、大遺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積極打造的“十三板塊”中的三個“板塊”。發揮平涼慶陽“邊塞之鎮、民俗之鄉”的文化優勢,會有效推動兩市快速融入隴東南歷史文化區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岐黃文化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7A- 092)”的階段性成果:本文為2019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項目“一帶一路視域下平涼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基地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9A-ZSI)”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平涼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平涼經濟發展論文集[J].平涼市第三屆社科論壇,2017.
[2]張可讓.大力弘揚和傳承絲綢之路精神[J].求是,4014 (06).
作者簡介:臘永紅(1976-),男,隴東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